沈義娟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環境的重要補充渠道。在互聯網時代,“讓學引思”理念的提出,讓我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了新詮釋:創新教育要顯露“讓”的鋒芒,特色教學要展示“引”的傳承。互聯網時代講究融會貫通,教育發展同樣可以共建共享。踐行“讓學引思”教育教學理念,就要加強對課堂教學內容模式的挖掘和闡發,推動課堂教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未來教育構建新發展思路,從而闖出一條教育教學改革的特色之路。
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鍛煉培育教師成長的長效機制
要積極發揮優秀教師的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創建一批創新教師工作室和教師團隊,培育一支數量充足且質量較高的創新教師隊伍,促進學校創新教育發展,真正體現“讓”的鋒芒,支持鼓勵教師創新爭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懂得有智慧和有技巧的“讓”,才能真正體現出教師個人的素養與才能。因此,一線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綜合素養,積極投身教改創新發展實踐,不斷增加知識積累,不斷強化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攀登創新高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理解“讓學引思”的理念,主動借助互聯網,自如運用互聯網,積極引導學生暢游知識的海洋。
二、要進一步著力推進學校環境不斷優化,與時俱進,通過“互聯網+課堂”,充分激發釋放教師的創新活力
“互聯網+課堂”是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新教育教學形態的出現。“互聯網+課堂”模式即“智慧課堂”通過WiFi、局域網把老師、學生、管理者、資源、終端設備全都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貫穿師生日常教與學的信息和數據,包括教師的備、教、考、評、管和學生的學、練、考等各環節。
課堂上,可以通過網絡互動讓孩子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適時拓展課外知識。利用“互聯網+課堂”,探索場景化和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學習場景中學會對知識與技能進行自主探索。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彌補學生知識不足的缺憾,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不僅能夠開闊眼界,還能夠牢固掌握知識技能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效引導孩子學習和思考,幫助孩子學以致用。
三、引導學生獨立學習,自主探究
課堂上,學生能學會的堅決不教,學生有困難之處,教師要巧妙地點撥。這樣的教學模式改革,使教師從“保姆”“教員”變為“助學者”。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不教”,不是不要教,而是提供條件和支持,讓學生更好地學,通過自主學習間接達到教的目的。要達到不教,教師要深刻領會教的真諦,要不斷思考:教是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厘清了這些問題,教師才能有效把握教和學的平衡點。
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讓學引思”理念能讓孩子們建構出自己的現實生活。課堂教學要讓孩子唱主角,讓兒童在充分享受尊重與理解、自主與自由的過程中,自然生長。教師須以智慧方式引領和提升學生的素養,教師須以高水平的教引導學生高質量的學。
四、“互聯網+”下智慧課堂的打造,教師的思想、方法、技能、手段要與時俱進,同時,“讓學引思”要求課程與現實生活相關聯
新理念引領新實踐,要使“讓學引思”與“互聯網+課堂”有效融合,才能推動課堂教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明確性和靈活性。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明確目標和方向,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力求創新,才能在實踐與創新中發掘學生活力與潛能,才能為教育改革注入新活力。
課程本身并不是冰冷的知識,而是生動的現實問題。教師在課程中不再扮演授業者的角色,而是起到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學習的作用,要將這個改革理念慢慢滲透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去,旨在通過空間匹配與多元的組織形態為學生提供生態化的社會環境,使他們不僅獲得知識與技能,更習得與人相處的合作交流之道。
任何形式的創新與變革要讓人們從觀念上理解和接受,一開始是很困難的,教育領域尤甚。要讓老師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改革的意義,克服惰性與慣性,主動投入實踐,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只有當優秀的學校教學經驗經過多年沉淀,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那些成熟的做法或理念慢慢被社會所接受,才真正具有傳播和擴散的可能性,否則在短時間內,輕言教學經驗的所謂規模化都不符合我國目前的教育現實。
教學理念的變革就像改變左右手的習用性,需要一定時間的練習去適應。例如,如何使年齡較大的教師們克服教育教學慣性接受新理念等等,都是需要用實際經驗不斷修正與探索的。
總之,互聯網時代的教改發展前景必然會更加光明,助力實現提高教育改革活力,構建教育創新目標的實現。在教育教學改革浪潮中,每一朵浪花都有它的精彩,彼此聲浪相助,才能形成滾滾發展的教改春潮,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力與發展潛力。互聯網時代下的“讓學引思”理念,就是“讓學引思”與“互聯網+課堂”的有效融合,這樣可以真正讓教育的夢想照進現實,必定能譜寫教改事業新的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