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奎
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素養的要素之一。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地理沿革》一文中也強調:“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不確實,譬諸筑屋而撥其礎也。”歷史地圖能使比較清晰的歷史概念和影像在學生大腦中再現,有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所謂“左圖右書”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有時甚至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學中對歷史地圖的運用的一些淺見。
一、化繁為簡,理清頭緒,形成歷史空間概念
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歷史,如果不能配上明晰的圖例,學生很難搞清它們的位置,對其中的來龍去脈更是一塌糊涂,有的學生終生搞不清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鬧中原”的歷史時段,配上圖示,就能使學生輕松掌握五胡的位置,以及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相互之間的文化和習俗的融合,增強學生對古代中國多民族概念的理解。
八年級教材通過5課講述了近代中國邊疆的危機。尤其在領土上,更是“四面楚歌”。但是在書中僅出現了沙俄對中國北部邊疆的侵吞行為,這很難讓學生形成邊疆危機的整體概念和實質性認識。老師有必要出示中國近代邊疆危機全圖,給學生一個串講,以使學生增強“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機意識。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往往形成疊加的狀態,配上圖示會使線索更加清晰。
歷來人們對隋代大運河的認識褒貶不一,其客觀上促進了南北交通、國家的統一和對南方的開發,在當時的科學技術和條件下,能造出這樣的工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但是在主觀上卻是隋朝短命的原因之一。
二、增強歷史的趣味性
在“鄭和下西洋”的環節講述中,我在講述鄭和船隊航行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穿行于眾多的島嶼海峽之中,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給學生出示“鄭和下西洋航海線”地圖和“鄭和與哥倫布航海對照表”,同學們眼睛為之一亮,開闊了視野。圖和表的對照,使學生對鄭和船隊的航海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還深刻認識到,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早了半個多世紀,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運用圖例可以有效地佐證史實
在維護祖國統一的教育上,歷史地圖就是很有力的佐證。“藏獨”問題就是一例,從《元朝疆域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西藏于元朝時期就已經處于宣政院的管轄之下,說明西藏在元朝時已成為正式的行政區這一論斷。在日本竊取釣魚島的問題上,我們可以拿出歷史的證據來,《籌海圖編》是明代經營海防的權威著作,也就是公元1561年,明朝駐防東南沿海的最高將領胡宗憲與地理學家鄭若曾編撰的中國明朝海防圖,明確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并納入福建海域的海防范圍內。這樣的地圖和史料就是釣魚島是中國固有島嶼的鐵證。中國早在明朝就有關于釣魚島的歷史文獻記載。1562年冊封使郭儒霖所著《重編使琉球錄》中又更清楚地證實,當時中國已將釣魚島列島中最靠近琉球的赤嶼,即現在的赤尾嶼作為與琉球分界的標志。到清朝,中國與琉球的界線在釣魚島南面海槽一帶已成為中國航海家的常識。上述說明,明清兩朝政府一直視釣魚島為中國領土。甚至直到1879年,中國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就琉球歸屬談判時,中日雙方仍確認,琉球是由36個島組成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釣魚島等島嶼。
四、強化橫向比較,樹立全球史觀
同一歷史時期,尤其在近代,把中國與世界歷史進行比較,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全球史觀。例如中國漫長的農耕社會和歐洲的海洋文明,通過圖例會很容易理解。世界地理大發現中的四次大航海事件,有了圖例能很容易理解哪一次發生在哪個大洋區域。同時思考在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時期我國處在哪個朝代,當時又在怎么做,西方人從何時走向了海洋,同時期的中國在當時又實行了什么樣的國策,中國人受限于什么樣的地理環境,通過地圖也讓學生理解了中國自然地理疆域的“封閉性”。
五、適當補充地理知識,建立“歷史參照系”
首先要用好教材中的歷史插圖。這是最有權威的歷史場景再現和史料。但是教材中的這些圖多數是“碎片型”的,學生在每周兩節的歷史學習中很難形成整體的概念,往往是學著后邊,忘著前邊。常言說“史地不分家”,日常教學中有必要給學生專門補習一些常用的地理知識,如中國的地理概況,尤其是重大歷史時期的城市及名勝的分布,這是民族的“歷史參照系”;世界的主要國家、山脈、河流、氣候、海拔等等。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地理知識倒不需要多么的詳細和深奧。其次是古今地圖對比。如,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疆域圖對照,均以中國現在的疆域圖為基準來繪制或者選用,容易讓學生看懂祖國歷史的悠久和宏大。
參考文獻:
[1]王偉玥.論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
[2]閆明.淺談如何有效利用圖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