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詩解
創新能力是當代學生應具備的一種重要能力,而物理作為自然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的內容蘊含著很強的探索性和創新性,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理想的途徑。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順應新課改的需求,而且也是切實可行的。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實踐和思考談談看法,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對接創新教育的理念
1“. 學”與“悟”
留美博士黃全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談到,國內學習感覺“學多悟少”,上課做筆記,課后練習考試……可謂“學”得多矣!但其中有多少是學生自己主動獲取的知識?在美國學習感覺“學少悟多”,雖然從老師那里直接轉手的知識不多,但學生自己的腦海卻在積極地“悟”東西,而且這些都是自己的,而不是老師硬塞給我的。由此可見,我們再也不要一味追求“灌得多”,而要放手讓學生訓練多“悟”與多“思”,鼓勵學生進行多方位發散、多角度思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
2.智力與創新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能力與智力的發展并不同步,超過一定水平的智力是開發創新能力所必需的。但超過這個臨界水平,智力同創新能力的相關性就趨近于零,即創新能力高者可能是高智力者,也可能是普通智力者。在物理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喜歡智力高的學生而不喜歡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因為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會有一些不合乎傳統的興趣,他們常常探究那些不合乎“教學常規”要求的知識領域,被一些教師認為不務正業。實際上教師的這種想法把學生的創新能力扼殺在萌芽狀態,是物理教學中急需深思的。我們必須明白:國家的建設不僅需要高智力者,更需要有創新能力的發明者;教育不能功利性太強,教學不能變成教“分”。
二、營造創新氛圍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當學生從內心深處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在學習中有所創新。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校生活中更喜歡得到別人的愛,尤其是老師的愛,這種愛無疑是學生創新的助推器。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學生反過來就會給老師以更多的情感回報,而當這種師生情感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情感遷移,即由喜歡老師進而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有了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積極配合老師,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學習上表現出積極的探索精神,日積月累,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放下老師的架子,鼓起學生的創新勇氣
為有效鼓起學生的創新勇氣,首先要克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唯書、唯師、人云亦云的舊習慣。鼓勵學生對書本、對老師大膽提出疑問。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質疑是探求新知識的開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論超出自己備課所設計的期望軌道時,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思維模式強加給學生,因為這正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出疑問,要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英國大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時,開講之前他在黑板上出了一個題目:2+2 等于多少?在座的學者們面帶難色回答不出來,因為他們想,羅素這樣的大哲學家出的問題一定是很難的。但是羅素卻回答說:“其實它就等于4”,他的開場白是想告訴大家,請不要以為他講得都對,鼓勵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見。羅素尚且如此,我們當老師的還有什么理由容不下學生的不同意見呢?因此,我們要學會轉變觀念,放下老師的架子,把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引路者,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因為學生每提一個問題,都可理解為是創新勇氣的具體表現。
三、重視創新技能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許多物理規律的形成都是通過實驗加以實現的。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挖掘學生創新技能的良好途徑。如講授“蒸發”時,可以用實驗引入課題:教師手拿一團濕棉花,在黑板上寫下“蒸發”兩個字,同時告知學生觀察“蒸發”的清晰程度如何變化,過了一會水分干了,“蒸發”兩字不翼而飛。學生對于這樣的實驗現象,感到新奇而難以理解,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同學們自己選用器材進行動手實驗,從而探究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技能的好機會。除此之外,讓學生開展課外小實驗、小制作;向學生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建立家庭實驗室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創新技能的好辦法。
四、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
創新是艱苦的,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而戰勝困難就必須有堅強的創新意志,沒有堅強的創新意志作保證,再新穎的創新也可能半途而廢。像諾貝爾在無數次失敗和多次爆炸(自己被炸傷,弟弟被炸死),之后才發明了炸藥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教師應創造條件對學生進行意志教育。當然,創新人格除上述創新意志外,還包括獨立的個性特征、強烈的求知欲、不竭的進取精神等。具有創新人格的學生往往顯示出首創性、感覺敏銳、洞察力強、容易接受新事物。為了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解除學生對錯誤的恐懼心理;鼓勵多動手實踐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