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只能養成偽君子的枯燥無味的語言。”說明情感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是道德培養的基石。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豐富健康的情感可以提高學生認知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內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那么要如何在思品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
一、樹立主體教育觀念,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只有把學生看作學習活動的主角,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思品課教學中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把學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體,而不是一個知識容器。
思想品德課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研究道德與人的心理機制的關系,使自己的教學內容經過外部刺激讓受教育者產生情感體驗,為其所接受,以此為契機,通過鍛煉意志、反復行為實踐,形成習慣,最后內化為品質。這一過程如果沒有學生發揮道德主體性的參與是不能實現的。為此,教師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因材施教,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生情緒、情感發展水平,確立不同的學習、情感目標。
二、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感易于激發,青少年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認識世界會更生動、更深刻。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或巧設適當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觸“境”生情,獲得新的道德認識。
如,在上七年級上冊《身邊的誘惑》一課時,我以早上收到的一則手機短信導入,把學生引入我設置的問題情境中,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思維的興趣和動機。然后,我展示錢學森的圖片和文字故事,配上聲情并茂的朗誦,以情入境,渲染氣氛,激發學生心靈的情感,使其體會到人生的理想何嘗不是一種誘惑,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努力拼搏的精神。可見,教師不失時機地創設情境,使學生以情入境,有助于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
三、發揮榜樣示范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在情感教育上,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過程中運用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優秀品質和模范行為,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規范具體化、人格化,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調節行為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收到身體力行的良好教學效果。
在上《承擔社會責任》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材料:歌手叢飛捐錢捐物資助178個貧困失學兒童,大學生徐本禹到貧困山區義務支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其中一個人物,為其撰寫一段頒獎詞,交流展示,相互點評,評出最佳。通過創設情境,充分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讓學生在評價、思考他人行為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智慧,流露真情實感,創造出“潤物細無聲”的無痕德育效果。
四、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如今,孩子自立意識很差,依賴性很強,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合作,缺乏責任感。通過合作性的學習,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可以說合作精神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的一個重要內容。
教師在合作內容上給學生創造合作的空間,多組織分組活動、角色扮演等,并且在合作形式上也要有變化,可以把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優勢互補、互相帶動;也可以讓他們自由組合,共同完成任務,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五、重視教師情感,細心呵護學生的情感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是心與心碰撞的過程。思想品德課實行情感教學,不能不涉及教師的情感問題。教師的情感首先表現在尊重學生的感情上。教師要理解學生的感情,對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露要給予尊重,他們會因為受到尊重而樂意進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師的教育;其次表現在信任學生上。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尤其對學困生要傾注更多的愛,多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多給學生以贊許和期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敬,從而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的實施是不可忽視的。在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多種形式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情感教育,寓情于教,從而創造出“潤物細無聲”的無痕德育效果,提高思想品德課程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苗麗霞.情感教育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0(11).
[2]李宛澤.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滲透[D].吉林師范大學,2014.
[3]吳紅金.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情感教育的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