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凌云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應多一些等待,多一些變換,多一些探究,引領孩子們深入到“方向與位置”的“迷宮”中,由單一到多樣、由模糊到準確,讓空間觀念、思維力、想象力等因子一一登場,必將引領孩子們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上更全面地理解“方向和位置”。
關鍵詞:自主自悟;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新課程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多一些等待,多一些變換,多一些探究,以此創設成功課堂、生本課堂和拓展課堂。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方向與位置》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正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典范教材。那么,如何引領孩子們睜大眼睛,在“方向”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在“位置”中堅守合適的位置呢?
一、等待的藝術——自主自悟不可或缺
聽過一節《位置與方向》的公開課,上課伊始,教師通過PPT課件呈現出一張天安門以及門前升國旗的位置圖,隨后用醒目的箭頭動態演示了天安門城樓與國旗的位置和方向,教師在此基礎上出示兩個詞:“位置與方向”,并告訴學生,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這樣的開頭,表面華麗耀眼,實則空泛蒼白——只見國旗的精確指向,不見國旗和天安門位置關系“定位”的過程。事實上,過早地動態演示“國旗和天安門”位置方向的過程,將會限制孩子們自主自悟的機會。竊以為,在出示這個PPT課件之前,不妨先讓孩子們自主自悟:“你如何確定在國旗和天安門城樓的位置關系?”可以將上面的“情境設置”細化為以下環節。
1.出示主題圖: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方位知識,比如“前、后、左、右”來描述天安門廣場內各建筑的位置關系嗎?毛主席紀念堂在升旗臺的哪一面?其他建筑物呢?
2.能不能用一個準確的詞來描述天安門城樓在國旗的哪一面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方向:東、南、西、北。
之所以這樣細化教學環節,是為了在教學時引領學生更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從而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并且充分考慮中等生、學困生的接受能力。“比如,毛主席紀念堂在升旗臺的哪一面?”其實就是給“天安門城樓”提供一個對應的位置參考物,以此進一步明確位置和方向和觀察點的關系,進一步使本課的學習不再停留在知識點的學習上,而是提高到發展空間觀念的層面上。[1]
二、合作的藝術——“互換觀測點”不可或缺
事實上,關于位置的相對性,三年級的學生并不能僅僅從給定的兩個位置中就快速厘清有關概念,尤其反映在個別學生不能很好地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跟學生空間觀念的強弱有關,當然,更與教師的引領有關,與教師與之配套的由易到難、螺旋式向上遞進的問題設計有關。
仍然以《位置與方向》的教學為例時,可以設計以下練習:
1.分小組在教室里進行角色扮演,一個扮演“校門”,一個扮演“校門外某個建筑物”,說一說,我們學校的校門朝什么方向。
2.一個同學面向他家所在的方向站好,觀察:家在東西方向的同學他們是如何站的?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學他們又是如何站的?
3.說一說,你與誰家的方向是相對的。
以上設計隱含著我們對于課堂教學更美好的期盼,那就是:與其通過口頭討論來獲得有關位置與方向的理論知識,不如通過合作的方式真實模擬“位置與方向”。當若干個孩子巧妙借助情境“互換”觀測點時,才能真正認識到位置關系的相對性,才能真正理解到:參照物不同,方向也就不同。事實證明,通過合作經交換“觀測點”,孩子們對“空間概念”有了結構性的整體把握,有了更深刻更細致的理解。
三、探究的藝術——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如何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給課堂松綁[2],賦予課堂更多的活力呢?竊以為,教師應抓住知識的“生成點”與“延伸點”,引領孩子們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位置與方向》的學習亦然。引領孩子們深入到“方向與位置”的“迷宮”中,由單一到多樣、由模糊到準確,讓空間觀念、思維力、想象力等因子一一登場,必將引領孩子們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上更全面地理解“方向和位置”。
比如,《位置與方向》的學習到結尾時可設計以下拓展題:
1.PPT課件出示,根據標有“石河子、哈爾濱、蘇州、昆明”的中國地形圖,讓四個學生“居住在這四個城市”,然后說一說它們彼此的相對方向。
2.北海子公園要新建兩個項目:一個在公園中心西偏北40°方向上,約200米處新添一個“旋轉飛椅”,另一個“自控升降游藝機”在旋轉飛椅南偏東18°方向上,約180米處,請你在平面圖上標出這個新項目的位置。
可以發現,通過四個城市互換“觀測點”,在參照物的不斷變換中,孩子們的辨別力更強了,同時,這樣的拓展也是“數學應用于生活”的具體體現,而隨后的練習是一道螺旋上升的題目,即只有確定了“旋轉飛椅”的位置,才能確定“自控升降游藝機”的位置。這樣的練習有明顯的層次感和遞進感。如此,孩子們才能在螺旋式上升的教學中,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并有所突破。身處在這樣的“突破”中,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與此相關的數學人生也顯得有滋有味,足以成為高效數學課堂的典型示范。
參考文獻:
[1]王耀東,葉建云.不同的位置 一樣的精彩[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6(4):34.
[2]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博覽(原創版),2015(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