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培勤
摘 要:好的美術教學教的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養;不僅僅機械模仿,也是創意繪畫;不僅僅是理論本身,也是實踐驗證。事實上,當孩子們在“人文生態”的美術原野中盡情翱翔時,孩子們很有可能會發生最接地氣的成長——不斷地打開自己的藝術版圖和精神版圖,并以此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關鍵詞:人文滋養;個性化;課外延伸
好的教育應該“為學生打下學習、精神和健康的底子”。[1]小學美術教學亦然。的確,美術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孩子們畫畫的技能技法,也應該為孩子們的精神和健康打下底子。在教室里、在畫室中、在畫板上,在每一塊孩子們能光顧到的地方,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掌握,其精神、品性、責任等人文層面的東西也應該滲透在畫中,而那正是人文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一、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養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應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奔热粯藴嗜绱藦娬{“人文精神”,那么,美術教學就不能僅僅拘囿在純技能技法方面,而應轉向情感體驗、品性純化和人文滋養方面,正所謂:“在關注勞動工具、勞動方法之前,需要先低下頭來看看:土壤、種子、水,這些……”
比如,在浙美版小學美術第十冊《舞臺美術設計》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孩子們欣賞到豐富多彩的舞臺美術,如大型廣場演出、文藝晚會、電視晚會、社區演出、校園演出等,更重要的是在舞臺美術的認識過程中,在心中播撒一顆“美”的種子,學會在美的創造中讓生命自由舒展。當孩子們意識到美在道具、美在設計、美在組合之時,必將在心底萌生出更多關于美的意識。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們而言,引導他們從藝術和美的角度來了解與欣賞舞臺美術,并親身參與到舞臺美術設計的活動中,可以說不但是一個新的課題,也是一項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新的課程視角下,教師應引領孩子們做好三個轉變:從關注他人作品轉向關注“情感滋養”下的自我設計、自我繪畫和自我反思;從純畫畫技能傳輸轉向身心的多重淬煉;從思維鍛造轉向品性純化。這樣的轉變在于真正落實美術教育的人文功能,在于拓展孩子們的精神疆域,而這不正是美術教學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嗎?
二、不僅僅機械模仿,也是創意繪畫
都說小學美術教育起步應該以模仿為主,但千萬別讓模仿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個性、全面、靈動的發展,應該成為美術教師的經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正所謂:除了“跟著走”,也要“自己”走,以此打造有創意的繪畫課堂和有創意的繪畫人生。
仍然以《舞臺美術設計》為例。
1.引領孩子們自己選定一個課本劇或童話劇,然后用草圖的方式畫出舞臺美術的整體設計;也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由一位同學執筆畫出集體討論的大概設計意圖。
2.匯報交流:整體效果如何,創意是否新穎,設計是否合理……讓孩子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3.評選出幾個優勝的方案,作為小組的舞臺劇目,并對劇目中的角色進行設計與討論,如服裝、頭飾、道具等的制作方案。
“小學最重要的不是‘確定,而是‘可能。”[2]的確,以上活動都不是確定,而是可能,所以自我探索、自我改進的可能性和空間很大,切不可用整齊劃一的方式拘囿孩子們,拒絕人云亦云、拒絕故步自封、拒絕千篇一律……多一些這樣的“拒絕”,必將多一些有創意的“繪畫”,多一些有創意的孩子,甚至多一些有創意的人生。
三、不僅僅是理論本身,也是實踐驗證
評選出優勝方案,如果不進行實踐檢驗,如何讓孩子們發現美?正所謂:“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純理論灌輸,而在于引領孩子們沉浸在具體的現實中去發現,去驗證,去創作,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美術學習新時空。
1.出示幾件設計制作的實物,如頭飾、服飾、道具等,請學生觀察、研究是運用了什么材質,用哪些方法制作出來的。
2.結合一些過程圖、方法示意圖來說明,讓學生大膽實踐與創造,把美術設計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3.以小組為單位,為本組選定劇目的角色設計制作頭飾和道具等,并由組內同學擔任角色,自己設計臺詞與動作,進行化妝與彩排。
無疑,從方案出發,以此投入到具體的實踐中,不僅能進一步拓寬美術活動的新時空,而且也為孩子們的實踐能力提供了極好的平臺,更有利于孩子們的自主發展、思維發展和創新發展??梢哉f,身處在這樣的實踐性、開放性、探究式的場域中,發展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美術創造力,同時情感和心靈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鍛造和滋養。
總之,打造一個理想的美術人文課堂,教師不能僅僅在技術技法的圈圈里打轉轉,而應該在包括品性純化、德行滋養等在內的多軌道上“闊步向前”。事實上,當孩子們在“人文生態”的美術原野中盡情翱翔時,孩子們很有可能會發生最接地氣的成長——不斷地打開自己的藝術版圖和精神版圖。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23.
[2]謝云.小學最重要的不是“確定”,而是“可能”[J].教師博覽(原創版),2017(2):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