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香
摘 要:低年級學生自主讀帖能力的培養主要有四個途徑:一是借助媒體,使傳統枯燥的寫字教學變得形象、生動、有趣,能讓學生感知到讀帖的樂趣,大大激發了讀帖的熱情。二是循序漸進,通過讀筆畫,讀結構,讀字群,學習讀帖方法。三是示范引領,教師教會學生根據字的重、難點進行觀察,對字形結構、筆畫位置等進行分析,準確把握住漢字的整體特點,做到胸有成竹。四是練評結合,學生在練評的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習結果,從而激發起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機,實實在在地內化了孩子的讀帖能力。
關鍵詞:媒體借助;循序漸進;示范引領;練評結合
新課標要求:“第一學段要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另外還強調,要在日常書寫中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增強練字意識,重視練字效果。”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總能發現,不少孩子寫字時不看范字或只對范字匆匆一瞟就急于下筆,這樣寫出來的字或多一筆,或少一畫,連正確都很難達到,當然更別提美觀二字了。然而,低年級孩子剛剛學寫字,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在這寫字的初始階段,就開始訓練孩子讀帖,提高臨摹的效果,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筆先”,將對學生書寫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可塑性很強的低年級孩子中,培養自主讀帖能力非常關鍵。
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低年級孩子的自主讀帖能力,提高書寫水平。
一、借助媒體,感知讀帖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寫字教學相對比較枯燥,而讀帖是書寫者在動筆書寫前對字帖靜觀默察,細思體味,記住范字筆法、間架結構等,對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這更需要功夫與耐心了。因此,首先要激發孩子的讀帖興趣。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借助多媒體課件將使理性、無趣的課堂鮮活起來。如: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引導孩子搜集、整理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圖片,讓學生初步領悟書法藝術中蘊含的節奏美、線條美、章法美,孩子從中獲得了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誘發孩子讀帖欲望;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向學生講述了歷代書法家讀帖習字的故事;還借助媒體通過延伸、移動、旋轉、添加、閃爍等多種動態直觀的方法,對漢字間架結構、筆畫位置等進行分析,讓學生準確把握住漢字的整體特點,做到胸有成竹。使傳統枯燥的寫字教學變得形象、生動、有趣,能讓學生感知到讀帖的樂趣,大大激發了讀帖的熱情,從而就像讀書一樣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將讀字和寫字緊緊結合起來。
二、循序漸進,學習讀帖方法
1.讀筆畫,明確位置
低年級孩子剛開始寫字,一定要借助田字格,在寫字前首先要讓孩子讀田字格,學會用田字格,讀田字格中最重要的兩條線——橫中線和豎中線,還有上中線、下中線、左中線、右中線等幾根輔助線。通過認識田字格,便于讀準字的占格位置,哪一筆壓在哪條線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漢字也一樣,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和檢驗,形成了漢字特有的規律,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字就寫不好了。因此,認識田字格后,要注意引導他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田字格中范字筆畫的形態特點和位置。如筆畫的起筆、收筆位置、長短、粗細、輕重、曲直、起筆的方圓和收筆的藏露以及筆畫間相互搭配所形成的位置關系,等等。如臨寫“中”字,寫前要引導孩子注意觀察口部在上半格居中位置,口要寫得扁一些,最后一筆豎落在豎中線上,并且是懸針豎。再如寫“三”字,要引導孩子讀出下列信息:從長短看,第一橫最短,第二橫稍短,第三橫最長,約為第一橫的兩倍。從起筆的方圓及收筆的藏露看,三橫都是逆鋒起筆、回鋒收筆,且均為方筆。從粗細看,第一橫最粗,第三橫較細,腰部尤細。從俯仰看,第一畫取仰勢,第二橫平中有仰,第三橫成俯勢。從縱斂看,第一、二橫為斂,第三橫為縱。讀出了這些信息,成竹在胸,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了。
另外,在低年級起始階段,讀筆畫必須要求學生讀出具體的筆畫名稱。比如“川”字要讀出“豎撇、垂露豎、懸針豎”。一筆一畫都要認真書寫,做到 “下筆不浮,刻入紙中”,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也應按正確的行筆方法去書寫,千萬不可囫圇吞棗。
2.讀結構,搭配部件
一年級下學期,合體字漸漸出現,這時應避免一筆一筆地讀,把一個字拆得七零八落。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觀察筆畫形態和位置外,還應引導學生著重把握每個部件搭配的位置關系。我們在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觀察各部件之間的大小比例,找出關鍵筆畫。要觀察部件的高矮、寬窄、胖瘦等特點,還要處理好部件之間的穿插、對稱、平衡、顧盼、爭讓等位置搭配。在讀帖時要分析范字的氣勢和結構比例,否則心中無數,寫起來就會比例失調,氣韻凝滯。如,我在教左右結構“葉”字,先請小朋友觀察范字的結構,由哪些部件組成,“口”和“十”誰高誰矮,矮個子“口”應處在高個子“十”左側的什么位置。通過觀察學生明白“葉”的左右兩個部件不僅有高矮之分,并且還有大小區別,“口”應處在“十”左側的中間位置。再如臨寫“春”字,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上下兩個部件的特點。通過觀察發現“春”字是上大下小,春字頭中的三橫長短不一,撇和捺應該寫得舒展一些,像一把傘一樣罩住下面的“日”,而“日”應寫小一點,長一點,頂住撇和捺穩穩地站著,像一個躲在春字頭下面避雨的小孩。
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就漸漸明白了部件與部件之間是按一定的方式搭配起來的,只有看明白它們的搭配特點,才能把字寫漂亮。
3.讀字群,觸類旁通
我們知道常用漢字有2500多個,次常用漢字有1500個左右,課堂上老師不可能每一個字都引導學生去分析、觀察,而把寶貴的練習時間給擠掉,而應善于引導孩子讀字群,去發現漢字規律。因此,課上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把筆畫或結構相似的字集合成一個小字群,引導孩子觀察發現,總結出它們共有的特點,找出有代表性的“字根”“部件”等“領頭字”;然后重點指導學生練好“領頭字”;最后用這些“領頭字”比較類推一大批“形似字”。這樣,觸類旁通,舉“一”反“多”,就會找到寫好其他字的訣竅了,從而迅速提高學生的寫字水平。例如,學生扎實練寫了“八”之后,稍作類推比較就可以練好“分、公、六、只、谷、兮”等字;練“兒”之后,稍作類推比較就可以練好“元、兄、光、克、黨、允、兀、先”等一類漢字了。
“教是為了不教。”只有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書寫規律后,平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的讀帖能力才會越來越強,就能脫離老師的引導,獨自把握生疏字的書寫特點!
三、示范引領,總結讀帖要領
俗話說:“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活水。”只有自身硬才能打出好鐵。因此,引導學生讀帖時,教師要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將一些有代表性的范字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放大,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范字,整體了解漢字的主要特點,尤其是書寫的難點、易錯點,做到心中有“字”。最后再編成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讀帖要領。
例如,在教學生寫“左耳刀”時,我把這部件在多媒體上放大,給學生做好書寫示范,著重引導孩子觀察橫撇彎鉤這個筆畫,分析筆畫的用筆特點,做到心中有數。最后和孩子一起歸納出通俗易懂的讀帖口訣:“橫要輕輕往上斜,折處稍頓寫短撇,轉個方向畫個弧,出鉤要向左上方。”只見,孩子們個個心中都有一個譜,邊讀邊寫,充滿了樂趣。根據口訣讀帖,孩子就更有把握了。再如,指導孩子寫“水”字,我邊示范邊引導孩子觀察,總結讀帖要領:“先中間后兩邊,重點寫好左右邊,左離右依放射狀,交點宜上不宜下。”通過這樣反復的示范引導,師生一同總結讀帖要領,孩子的讀帖能力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漸漸提高了。
四、練評結合,內化讀帖能力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帖是學生書寫前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自己仔細觀察和思考,總結出了字的書寫要領。接著教師就要指導孩子進行練習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評價、修改、提升,內化書寫要領,提高自身的讀帖能力。
如,寫字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字帖中的范字,仔細揣摩其書寫要領,然后才要求用心比對臨寫,每寫完一個字,就馬上把自己寫的字和范字進行比較,和書寫要領進行對比,找出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改;接著再寫第二個字,提升第三個字。為此,我把范字比作一面鏡子,讓孩子們記住“仔細照鏡子,你會更漂亮”這一順口溜。寫完后,我引導孩子及時進行自評,找出寫得最像字帖上的哪個字,并用筆在下面畫上“○”。同時,學生練寫時,我來回巡視,注重個別輔導,匯總共性問題,再集中講評輔導,及時糾正錯誤。學生在練評的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習結果,從而激發起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機。“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鼓勵、喚醒和鼓舞”。這樣,練與評結合起來,練中二次讀帖,將讀帖貫穿于練字的全過程,實實在在地內化了孩子的讀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