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莉
摘 要: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大多來自于并校以前的較小的學校,生活完全由家長照管,可合并以后,迫使他們必須要融入陌生的集體生活。學生年齡較小,卻要過早地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導致他們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內向,不愿與人交流,學習興趣、積極性不高。這樣必然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此教師要加強家校聯系,設立愛心信箱,創造寬松的班級環境,開設有趣的活動,召開專題知識講座,來加強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
關鍵詞:寄宿制;心理問題;教育對策
一、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缺乏父母的關懷和情感交流
對于六七歲的學生來說,父母的關懷與情感交流是他們最需要的,只有父母的陪伴,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然而,寄宿制小學生周一到周五在校,只有周五才能回家見到父母,一周內大多數時間沒有父母的正確指導和情感交流,他們容易成為沒有責任感、沒有同情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2.易出現行為習慣偏差
在寄宿制小學里上學的學生,沒有了家長的監管,自我約束力差,生活習慣差,經常出現不洗臉、不刷牙、東西亂扔亂放等不良習慣;學習能力低,有學生做作業拖拖拉拉,不按時上交等情況,沒有家長及時的指導和說教,壞的行為習慣就養成了,長此以往,他們的行為就出現了偏差。
3.易出現環境適應障礙
寄宿制小學生從家庭進入學校,如果在短期內不能很快適應,就會出現環境適應障礙,學生總感覺缺乏安全感,喜歡哭鬧,情緒反常,孤僻、不合群,不習慣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喜歡學校的飲食等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
4.緊張的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
由于社會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學校、家庭、社會過分看重成績,學生心理負擔過重,產生考試焦慮。寄宿制學生在這方面更加嚴重,他們絕大部分時間與學習、考試打交道,缺少休閑的時間和空間,心理壓力大,更敏感脆弱。
5.自控能力差,攻擊性強
寄宿制小學生中有些喜歡三五成群地組成小集體,他們總是希望在小集體的呵護下生活,“為朋友兩肋插刀”的錯誤思想較為普遍。
二、寄宿制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成因
1.家庭因素
有很多父母認為學生從周一到周五在學校,周末就應該讓孩子放松,由著學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還有家長對學生期望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寄宿制小學生中有很多學生更需要撫慰,更需要關懷,還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學校因素
(1)缺少心理引導。小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特別是寄宿制小學的學生,遇事都渴望向老師求助,得到心理上的幫助、理解、關心和疏導。然而教師整天忙于教學,無暇顧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2)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寄宿制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落實不徹底,經常被主課老師占用,尚未真正進入小學課堂。再者,學校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的教師為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
三、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1.加強家校聯系,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通過家長會或電話聯系向家長宣傳正確對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讓他們學會正確地教育和指導自己的孩子。學校要多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在第一時間就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現,若有問題就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校還要定期組織家長一周內到學??赐约旱暮⒆?,給孩子送去溫暖,送去關懷。
2.與孩子談心,設立愛心信箱
農村孩子大多表現為靦腆,羞澀,不善于交流,教師可與之談心或通過書面的形式幫助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或孩子自己遇到心理問題也可以以書信的方式投入愛信信箱與老師分享。
3.開設有趣的活動,豐富孩子們的業余生活
學?;虬嗉墤ㄆ陂_設一些有趣的活動,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來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比如學校開設興趣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報班,既發揮出了學生的特長,又豐富了孩子的課余時間。
4.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科特點,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學科學習中的認知、情意和行動技能。
5.扎實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召開專題知識講座,加強心理輔導
學校應了解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情況,每學期邀請心理學專業教師及心理輔導專家來校做專題知識講座,普及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寄宿制小學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倍加重視,應針對學校的辦學條件,結合農村教育發展的形式和特點,加強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減少心理、行為障礙,預防各種精神疾病,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使學生能快樂健康地成長,讓燦爛的陽光永遠住進孩子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吳增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M].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2]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段紹康,王從軍.注重德育教育 促使孩子健康成長[N].云南經濟日報,2004-12-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