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芳
摘 要:為了提高教師的素質,我們規范了言行,如:著裝、聲音、日常行為舉止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有些引導行為看起來很有效應卻出不來效果,教師自身的意識也提高了,偏偏有時矯枉過正也就引出了另一些問題。
關鍵詞:教學誤區;聲音;目標;尊重
提到 “教學誤區”,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出現了知識性的錯誤。這種錯誤很容易被找出來,因為它是原則性問題,而且有教輔資料作為參考,出現知識性的錯誤也就不高了。教書育人,兩者相輔相成,而知識是固性的,對于單純的教書是不成問題的,但人是動態的——學生意識的增長和心理的變化不是1+1=2那么簡單。育人涉及很多內容,那么復雜而又要準確地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并讓學生吸收就只能通過老師的指導,言傳身教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模仿是本能的生存學習模式,近朱者赤!讓學生模仿優秀的教師規范準則是必要的。為了提高教師的素質,我們規范了言行,如:著裝、聲音、日常行為舉止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有些引導行為看起來很有效應卻出不來效果,教師自身的意識也提高了,偏偏有時矯枉過正也就引出了另一些問題:
一、教師的聲音要穩和靜,不要夸
幼兒園三年、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低年齡段兒童的特點決定了教師要溫柔地對待每一個孩子,“老師今天要看一看哪個小朋友坐得最好哦!”“你真勇敢!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聲調是上揚的,透著一股鼓勵和哄的意味。每個家庭孩子也不多,現在的父母大多也懂得要多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生在家在學校耳邊都充斥著一樣的調子。有部分孩子很聰明,雖然知道父母、老師是為了自己好才鼓勵自己的,但是也對那一部分哄的成分感覺到了不滿意,特別是一些高年級比較調皮的學生會把這些鼓勵性語言夸大,變成有諷刺成分的玩笑相互取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不難看出來,孩子喜歡得到大人的肯定,但卻不要居高臨下的安撫式表揚。想要讓孩子體會到這種感覺,教師一定要學會控制聲音。首先是穩,指的是沉穩。聲音持續性的溫柔會讓人心生倦意,而沉穩的聲音是成人的標志,《呂氏春秋》云:“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這也是為什么高亢的歌聲反而沒有低沉的歌聲那么直指人內心的原因。課文的朗讀在穩重的音調下按節奏讀出來,聽者的內心也會隨著沉穩的節奏去感受其中的內容。接著是靜,這個是指聲音要帶給聽者內心的安寧。課堂上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夸張性地帶著表演的形式去講課,注意力是吸引了卻喚起了學生躁動的內心欲望,而這種欲望會膨脹,學生會把它融入日常生活中去,懂得了夸大,懂得了嘩眾取寵,也必然會把他們引到另一個誤區——浮躁,給以后的生活埋下麻煩。浮躁是學習的克星,如何讓心安定下來?教師的語氣要平和,挑逗、夸張的語言和動作少用,如:“來,來,來,你來做這道題。”與“來,你來做這道題。”同一句話表達出來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前一句聲音急促、上揚,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迫不及待地好玩、有趣,而不是思考如何做題;后一句聲音沉穩、安寧,學生感受到的是大人對自己的肯定,語氣中透露出不慌不亂,安撫著學生的思緒,這樣的氛圍更容易讓學生進入解題的狀態。這種沉穩讓人感受到安寧的聲音是有韌性的,像春雨般濕潤了學生那顆浮躁的心,帶給學生祥和的學習心境——不急不躁。還怕學生學不好嗎?
二、目標要“樹”,不要“立”
每一年都會有這樣的學生:安靜、聽話,學習目標很明確。但他焦慮,怕犯錯。回答問題的姿態都是表現出:我是努力的。他不允許自己偏移一點方向,“正確”是他的驕傲,也就是這樣,他的思維是僵硬的,太急于奔向目標反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別再讓目標反過來綁住學生的手腳了。教學有目標,才清楚要教什么;學習有目標,才明白要學什么,為了讓學生牢牢地記住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師會有意識地強化學生觀念,舉例子、引名言都是為了讓學生要清醒地認識某某目標,要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把學生的目標放大,最后成了成人的誓師大會。學生滿懷激情地響應著老師的號召,整個氣氛往往在這個時候就會被推向高潮。但學生不是成人,他只知道有目標卻不懂得在前進的過程中去調適自己,身體累了會很忠實地躺下休息,但心理的焦慮是看不見的。在朝著目標前進時學生的表現會有快有慢,一直追趕著前面學生步伐,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六年的小學生涯!一年又一年單曲回放,只會讓學生身心疲憊,進入隱性的放棄,在心里形成自我暗示:我就是這水平,多努力也比不過別人,只要維持平常一樣的成績就不會有人指責自己。所以,學生的目標不能只“立”在那里,像個牌坊,而是要在學生前進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帶上“工具”,知道哪里要用“桶”裝,哪里要用“木板”搭橋……并在取得進步時為他鼓掌,樹立起他的信心,讓他有勇氣干下去;在迷茫時停下腳步等等他,讓他知道你在那;在他疲憊時,叮囑他放松,沿途風景很美,春風吹來花自然會開。
三、尊重不等于平起平坐
說到尊重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我想說的是,這個平等是指教師對待每一個學生之間的平等,如:同等的答題權利,同等的表現機會,不歧視等,而不是在學生堆里與學生套近乎交朋友。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朋友的界定是很狹隘的:跟我玩得來,能和我“志同道合”。他們是一群還需要通過學習才知道什么是真朋友的孩子,如果一味地以大人之間的朋友交流方式去迎合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沒有了界限,也就沒有了禮數,這會助長學生的自我膨脹。
《荀子·修身》中:禮法,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正確闡明禮法的。沒有禮法,用什么來端正身心呢?沒有老師,我哪能知道禮法是這樣的呢?禮法是這樣規定的就這樣做,這是性情安于禮法;老師是這樣說的他就這樣說,這是理智順從老師。性情安于禮法,理智順從老師,那就是圣人。所以違背禮法,那就是無視禮法;違背老師,那就是無視老師。不贊同老師和禮法而喜歡剛愎自用,那就好像讓盲人來辨別顏色、讓聾人來分辨聲音,除了胡說妄為之外是不會干出什么好事來的。所以學習,就是學習禮法;那老師,就是以身作則而又重視使自己安守禮法的人。老師以身作則吸引學生,學生懂得禮數敬重老師,有一顆受教的心,理智地聽從老師的教導,這才是理想的師生關系:喜教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