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羅靖
摘 要:“隸變”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古漢字演變成現代漢字的起點。漢字隸變的原因受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因素、以及書寫材料變化的影響。
關鍵詞:隸變;漢字變化;隸書
中圖分類號:H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015-01
一、前言
漢字的發展一直反映著文明的進程,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和人們交際的工具,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逐漸演變變化的。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古漢字演變成現代漢字的轉折點。隸變以后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較之古文字來說,提高了文字的辨識度,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
二、影響漢字隸變的主要原因
“隸變”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有著其特有的演變規律,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變化,是整個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從小篆到隸書的變化過程稱為“隸變”。漢字由篆書演變為隸書,字型變圓形為方形,線條變弧線為直線,筆畫變繁雜為簡省。
(一)社會環境發展的需要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社會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處于大動蕩、大分化的過程之中。隸書產生于這個時期動蕩的社會背景之中,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社會性質向封建化轉變。此時的社會背景下,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各階層發生改變。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各種社會因素相互滲透,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思想上也相對自由,各國的文化之間相互碰撞交流,給文字的書寫和運用帶來更大的自由空間,書寫和識記文字被提升到了一定高度。即使在統一后的秦代,小篆盡管己經成為官方頒布的字體,但由于社會的需求,文字需要更加簡化的、書寫更加便捷的字體。
(二)漢字自身發展的規律
由篆書變為隸書,是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革。從古文字到今天還在使用的漢字,形體特征上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每一步的變化都是在前一種文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從有文字實物的殷商開始,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八個階段。發展的趨勢朝著穩定與變動、由繁趨簡的方向發展。
(三)書寫材料的影響
隸書的產生,有社會原因,也有文化背景因素,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人們所使用的書寫材料的改變,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對文字形態、書寫方式的影響。竹簡的大量使用是隸書產生的直接原因。
三、漢字“隸變”的特點
漢字由篆書演變為隸書,字型變圓形為方形,線條變弧線為直線,筆畫變繁雜為簡省,主要表現為字形結構的變化,去繁就簡和書寫方式的變化,簡捷方便。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構成了“隸變”的核心內容。
簡化不僅是為了書寫速度的提高,同時因其蘊涵著內在的書寫運動態勢更加符合人的生理運動軌跡,才使隸書在秦漢之交隨著政治的更替最終徹底代替篆書而獲得普遍應用。
歸納一下隸變過程的話總結出五個特點:
一是解散篆體,改曲為直;
二是偏旁分化,用作偏旁和獨立成字的寫法不同;
三是偏旁混同,為了書寫的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畫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畫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
四是結構簡省,將篆文的兩筆并為一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來,改成較簡單的筆畫結構;
五是將圓轉方,形成點、橫、豎、捺、鉤、折等筆畫提高書寫速度。
四、隸變對漢字形體的影響與意義
隸書逐漸取代篆書,是符合文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的,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產物。隸書從開始被正規的起用,便以其書寫便捷的優勢,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被廣泛地應用著。漢字的形體的不斷趨向簡約,是由文字作為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的。
文字的簡約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樣也是文字內部系統完善的過程。漢字的簡化總是朝著有利于書寫的方向發展,這是由文字作為交流工具的性質決定的,同時,書寫的目的是為了人們更方便的識讀。不僅對漢字具有簡化的效果,與此同時也優化了漢字,使漢字表現形式更加豐富。隸書把書法帶入了一個嶄新得審美世界,改變了漢字的字形空間結構,且創新了漢字書寫的筆法。
參考文獻:
[1]趙立偉.從隸變看俗字的產生[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2]歐陽妃.試論隸變對漢字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11).
[3]劉鳳山.隸變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05).
[4]楊艷.隸書的產生及其審美價值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0.
[5]陳淑梅.漢字書寫元素的演變與漢字的符號化[J].中國文字研究,200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