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瑋
摘 要:精神分析電影學(即第二電影符號學)的研究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核心范疇,其中“鏡像階段”來自拉康。將電影理論的研究對象由研究影片文本和影片作者的關系,擴展到研究影片與觀眾的關系。本文在梳理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論的基礎上,思考精神分析對電影批評的啟示,并提出些許薄見。
關鍵詞:精神分析;鏡像階段;主體結構理論;電影批評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107-01
一、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論基礎
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內(nèi)容分別是“鏡像階段”和“主體結構理論”,“鏡像階段”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基于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拉康指出:成人的過程會經(jīng)歷從“理念我”到“鏡像我”最后到“社會我”的三個階段。嬰兒入世時本是個“無分化”且“無主體”的存在物,沒有物我意識和主客區(qū)分,這便是“理念我”。而從“理念我”到“鏡像我”的過渡便是通過“鏡像階段”來完成的。意識的確立發(fā)生在嬰兒的前語言期的一個神秘瞬間,通常指6到18個月(“鏡像階段”)。從最初無法區(qū)隔自己與母親的鏡像(“母子同體”),到在經(jīng)歷了“一次同化”的過程,有了自己與他人的區(qū)分(包括嬰兒在企圖觸摸鏡像時發(fā)現(xiàn)其并不存在的“自我異化”)。嬰兒與自己的鏡像同化的階段即是“自戀狂”的階段,此時嬰兒對自己的肉身在鏡中的影像有著無限的愛戀。同時嬰兒與鏡中形象的認同標志著“一次同化”的完成,嬰兒進入“想象界”。而在其經(jīng)歷了“二次同化”(即“俄狄浦斯情結”階段)之后才能形成他的“象征界”。
二、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電影批評的影響
1.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直接導致了精神分析電影理論,即第二電影符號學的產(chǎn)生。他為電影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與方法,對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作為精神分析理論的集大成者,拉康在繼承弗洛依德學說的同時又對其精神分析理論做出了相當程度的修正甚至改寫。
2.在拉康之前,電影理論大抵有兩種銀幕隱喻:首先,巴贊指出了銀幕對行動的遮擋,并將銀幕比作“窗戶”,而讓·米特里則將銀幕的作用比作“畫框”,他認為觀眾通過銀幕看到的只不過是電影創(chuàng)作者想要展示給他們的。拉康則通過闡釋“鏡子”一詞的涵義,將觀影者的觀影情境比作一種“轉換性的情境”,觀影者在其中混淆了想象與現(xiàn)實,從而構成了“鏡像效應”。在拉康看來,‘凝視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觀看,眼睛作為一個欲望的器官能夠使我們在觀看中獲得快感,然而眼睛又是被充分象征秩序化的器官,它只會看見那些“想看”的東西而對其他的存在視而不見。影院中的“凝視”是觀眾在倒退進“想象界”之后的“觀看”,這種對銀幕的凝視其實是觀眾將自己的欲望投向銀幕。因此,觀影的快感就是通過銀幕之“鏡”獲得的“自戀”的滿足。
三、對拉康精神分析理論與電影批評影響的思考
1.拉康的先創(chuàng)性。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從嬰兒照鏡子出發(fā),將一切混淆了現(xiàn)實與想象的情景都稱為“鏡像體驗”。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的中,可以找到黑格爾‘主奴辯證法的影子。內(nèi)核皆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欺關系”。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不是‘我的‘他物(‘我的鏡像)搶先占據(jù)了‘我的位置,使‘我無意識地認同于這個‘他物,并將這個‘他物作為自己真正的存在而加以認同。由此,一種虛假的自我在“自戀式”的偽認同想象關系中被建立起來。需要注意的是,拉康所說的嬰兒的‘自我概念是不會與他自身相匹配的。鏡子中的鏡像比嬰兒自身更小更穩(wěn)定,它總是在嬰兒之外的“他者”,也即是某個在嬰兒之外的東西。嬰兒始終將他的自我錯認為是“他者”,即他的鏡像。
2.拉康的‘三界理論與弗洛伊德的‘心理人格三重結構的區(qū)分后者的三重心理人格結構是相互制衡,此消彼長的關系。但拉康的三界不是一個純心理性的劃分,而是一個邏輯上的發(fā)展,具有哲學意義。三界彼此的關系是相互包容,互相貫通的,并非相互制衡,此消彼長。
3.類比法的風險。人們在嘗試探索一個新事物,或是在嘗試闡述兩種事物間的關系時,總是傾向于把它同某種已有相對完整的認識的舊事物相類比。正如上文所說,在精神分析電影理論發(fā)展過程中,銀幕理論,鏡子理論以及釋夢理論便將夢與電影相類比進行闡述。麥茨等人試圖利用 ‘類比法來將觀影情境和鏡像階段相類比,攝影機透鏡成像與人類視覺相類比等。
誠然,這種類比法對于我們認識電影,或?qū)⒕穹治隼碚撨\用到電影理論中具有很大的幫助,它提供了研究的一個有力抓手。但如何才能證明被類比的兩者具有這種程度上的相似?運用這種類比法允許得出何種結論?基于類比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沒有類比認識的過程那樣歡欣。
就像嬰兒與他的鏡像之間的關系一樣:我們必須忽略一些不同之處,才能創(chuàng)造出二者間的同一性。雖然嬰兒的鏡像與其自身十分相似,但我們是否就能認為嬰兒的鏡像便是嬰兒本身呢?嬰兒所具有的特性,是否嬰兒的鏡像也均具有呢?所以,將作為一種推理法的類比法作為推導結論的基礎,本身便具有一定風險,依賴類比法的評論語言“始終是想象關系的囚犯”。
參考文獻:
[1]李恒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2]陳曉云.電影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3]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癥狀(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