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華
摘 要:紫砂是手工藝品,強調紫砂制作人員一定要從全手工成型學起,把坭片攘接成型法熟練到得心應手的境地。強調要練就扎實的、過硬的基本功,這樣才能把制作者的思想、理念通過壺的載體很好地展現出來。
關鍵詞:內涵;茶文化;紫砂壺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020-01
我們知道紫砂壺的魅力源自他的材質、造型和文化內涵。獨特的五色土是大自然對宜興這一方水土的厚愛;優美的造型靠的是高超的制壺技術;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則根植于豐沛燦爛的紫砂文化。江蘇宜興,古名荊溪、陽羨,地處太湖西岸,具有久遠的燒陶歷史。宜興特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制品稱作“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近千年來,紫砂經過產生、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歷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鎮瓷都之外,并列一個陶都宜興,產品暢銷國內外。
紫砂壺的早期制品,從宋代延續至明正德、嘉靖、萬歷年,跟著飲茶、品茶、論茶風氣之盛行,制壺技藝變化很大,從煮茶的大壺轉變為文玩小壺,以及其它的美術作品相應得到發展。然而,明代以前紫砂的名手,不見于籍典,器上亦不留名。自明正德以后,巨匠名手見于籍典或留名于壺的就大有人在了。
國人對紫砂價值的認可由來已久,我國紫砂史上最早的一部專著,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就有這樣的話:“一壺重不數兩,價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紫砂壺可以說是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者,紫砂文化的“五美”猶如玉之“五德”。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則,然其文化 內涵為養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洶涌澎湃之勢,氣吞山河,水有平靜如鏡之態,攝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過程中,有韓信點兵,關公巡城、百鳥朝鳳等奇妙的茶語。紫砂壺的興起與茶方化的興盛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宋代,飲茶已極為普遍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謂“不可一日無茶”。一把茶壺,單純具備泡茶功能,是不會備受人們青睞的,它必須有可供人們看不厭、賞不完的精神存在。應該說,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壺只具備泡茶菌能,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士大夫、文人對紫砂茶具的創作影響和參與,使紫砂茶具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越來越濃。
紫砂泥原料的處理也耐人尋味。一般紫砂泥分為手工泥和現代機制泥。從拉壓紫砂泥到紫砂壺成品制作,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全手工、純手工、半手工等,由于純手工制壺法日漸稀少,物以稀為貴,因此純手工制作壺更值得珍藏。紫砂泥的制作分傳統與現代兩種方式,傳統制泥方法大致要經過:天然風化―泥料粉碎―篩選除染―級配―煉制―陳腐等工序,將生泥打制成韌性十足的熟泥后再用。而現代制泥方法是由機器碾泥,顆粒雖更加均勻細膩,但韌性卻不及自然風化手工碾壓所得。
紫砂藝術的獨有的陶文化面目出現,具有如詩如畫的藝術風格,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工藝美術品的鑒賞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樂”、“愛者如寶”之事。大度的愛大度挺拔;清秀的愛清秀細雅,古樸的愛古拙生輝;巧趣的更愛趣味耐尋。作為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的紫砂壺,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講究的。壺身各部分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清晰流暢。壺口和壺蓋之間結合緊密自然,如果按在壺蓋上面的通氣孔,倒水時不會有水流出來。壺嘴和壺口的高度一般應在同一水平線上,在倒水時,水流呈水柱形,不會是發散的。
紫砂蘊涵著濃厚的文化價值,飽含著中國傳統文人的情趣品味與生活態度。如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所刻壺銘, 刀法遒勁, 字形風流, 情趣微妙。現代如書畫大家黃賓虹、唐云、程十發、亞明、韓美林等人的參與對紫砂壺藝的創作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自古以來,文人學士都屬于人數較少的特別階層,他們擁有豐富的思想文化知識,喜歡通過書畫、詩詞、文章等藝術形式充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藝術層次。而紫砂壺憑借極為豐富的造型式樣,古樸典雅的陶器色澤,典雅恬適的整體風格,與文人們淡泊雅致的審美情趣相得益彰。紫砂茗壺經歷代藝人的創造和文士的推崇,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工藝特殊、裝飾多變、風格高雅、技藝精湛,集工藝和實用于一體的,具有民族風格的一枝奇葩。
紫砂壺文化的形成,其內涵也不是單一的,它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淵源與社會多層面的聯系。但從設計、創作角度來看,以形載意、以意附形還是最本質的入手渠道。關于紫砂壺的整體和諧美,是要求制作者在了解各個時期的傳世之作后,在設計一件具體的紫砂壺時,就要有自己的制作主張和制作手法,力求把一件作品的幾個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產生和諧美,使人感到流暢舒展、渾然一體而又渾樸和諧。
參考文獻:
[1]何繼.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冊[M].臺北:臺灣奇園藝術中心,1993.
[2]姚遷等.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3]范俊龍.紫砂物語[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