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可
摘 要:紫砂工藝經過千年演變,眾多歷代文人的介入,從雕刻、印、點彩等裝飾技法中體現文人墨士的人文字畫,融入紫砂藝術中,極大的提高和豐富了紫砂文化。
關鍵詞:工藝;制作;手法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023-01
宜興紫砂作為民族藝術玫寶,同奇石、蘭花一道稱為文人三雅。明朝正德年間紫砂鼻祖供春采土制壺,首開紫砂壺之先河。六百多年來,經過歷代紫砂人錦心巧手,創造了獨有的紫砂工藝技法。紫砂陶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寶庫中,造型最豐富、制式最廣博、藝術品味最高的工藝精品。大度的愛大度挺拔;清秀的愛清秀細雅,古樸的愛古拙生輝;巧趣的更愛趣味耐尋。著名紫砂藝術大師顧景舟在他《壺藝說》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內涵,必需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形象、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
宜興紫砂具有它的獨特性,如泥原料的蘊藏占盡地利;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制作的,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紫砂藝人成型中有搓,拍,打,刮,接,光等傳統技法。清末時期有用模制或轤轆成型的工藝。不論圓、腰圓、四方、六面、側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隨意制作。同時還為造型的平面變化提供條件,這就形成紫砂結構嚴謹、口蓋緊密、線條清晰等工藝特點。 作為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的紫砂壺,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講究的。壺身各部分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清晰流暢。壺口和壺蓋之間結合緊密自然,如果按在壺蓋上面的通氣孔,倒水時不會有水流出來。壺嘴和壺口的高度一般應在同一水平線上,在倒水時,水流呈水柱形,不會是發散的。從傳統的造型來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結構中,根據造型藝術的理論和法則多是由點、線、面組成的主體與附件如壺的嘴、鋬、口、底、足、蓋的子等等的配置關系,各個方面的比例適當與否,外輪廓線的結構上的緩沖過渡,明暗面的技法(即制做手法)處理,空間與實體所形成的虛實對比等等。
紫砂壺獨特之處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性。所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品質。雖然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感官的差異,與其使用的功能無關。紫砂泥具有可塑性和結合性,與它是甲泥礦中的一個夾層,其顏色紫紅,質地細膩、柔韌有關。可塑性是指原料經過加適量的水混煉后,形成泥團,這種泥團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制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而不開裂。當外力撤消后,仍然保持其形狀不變的性能。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范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面茶壺。
紫砂溫潤素雅獨具特色的美,同時承載著一種文化而登上了藝術的殿堂。功能之美,其一,用紫砂泡茶,可以盡得色、香、味之蘊,而無熟湯之氣。暑天泡茶不易變味,湯色清潤,綿軟揉滑。其二,壺泡之茶,如隔數日,只要除去茶渣,注滿開水,倒出后即把熱壺浸沒冷水之中,吐故納新,元氣即復。其三,紫砂壺為砂質壺,泡茶后壺身傳熱緩慢,保溫性好,摸時不感炙手。其四、紫砂壺壁由于材質的原因,內含雙重氣孔結構,壺內易于留香。紫砂壺使用經久,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入手可鑒,真是久且色澤光明。
紫砂壺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壺宜泡紅茶,紅茶在焙制中是經發酵,不避深悶,高壺沏泡更香濃。矮壺宜泡綠茶,綠茶在焙制中未經發酵,不宜深悶,故扁壺泡綠茶則保持澄碧新鮮的色、香、味。用壺、養壺、壺面不可涂油,用壺不可用口直接對壺嘴去吮,這樣保持自然光,保護茶壺泡茶不失原味。紫砂壺與施釉的陶瓷茶壺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餿。這種功能是由茶壺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紫砂壺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壺口壺蓋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毫米,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構。而施釉茶壺,壺嘴大都口朝上,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毫米左右,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構。由于紫砂壺制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壺,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因此,相對地推進了茶汁變質發餿的時間。從可查的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紫砂工藝歷經: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顧景洲、蔣蓉等這些名家的實踐經驗沉淀,總結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成熟制陶技藝。
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追求并演變著文明,從新石器時代起,標志著人類文明巨大進步的即是——陶土器具的發明,而宜興的古代制陶尤為發達。從最初粗糙的土陶茶具,到今天蘊含民族精髓的紫砂藝術器具,它的發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歷程。 人性本能追求真善美,宜興紫砂陶土質地的完美,理所當然受到人們鐘愛。
參考文獻:
[1]中國工藝美術史,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
[4]顧景舟.,徐秀棠.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書店,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