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貴
摘要:物理學科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以及邏輯性一躍成為近些年來高中生在學習中感到最為頭疼的一門學科,因為他們要想正確解答物理題目,不僅需要充足的物理知識的支持,還需要進行復雜的邏輯推理與驗證。研究性學習方式將高中生的思考主動性、學習積極性列為物理教學的基本形式,是鍛煉高中生的物理思維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該多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斷優化高中生的物理學習方式與解題思維,使其真正掌握學習物理的客觀規律。本文便對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有效的研究性學習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物理;研究性學習;有效開展
研究性學習活動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強調的是讓高中生掌握物理學習的主動權與自主權,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為了引導與啟發高中生獲得某個物理知識而發揮主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之間會開展有效的多維互動,他們會就某個問題進行平等的探討,這對于激發高中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是十分有益的。下面,筆者從確定研究性學習主題、將學習主體地位歸還于學生、拓展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范圍三個層面,討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效應用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策略。
一、確定研究性學習的主題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完成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的需要,所以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應該要以某節課的物理知識相關聯,同時也要注意這個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否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在“重力與中心”這一課中,學生們需要通過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等信息來學習重力的相關物理概念,了解等效代替這種常見的物理學習方法。為了聯系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將本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題定為:學會重力的大小與方向,畫出物體的重力受力圖。在確定了學習主題之后,學生們便要根據物理教材對物體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探究重力的相關概念。在本節課上,我會對重力的方向、大小等進行概念講述,而是為學生們準備了砝碼、天平、彈簧秤等實驗用具,鼓勵學生們親自動手操作實驗,通過物理實驗來驗證重力的相關概念,推測確定重力大小的方法,而這也就成為了本節課的研究性學習的最主要的活動之一。
二、將學習主體地位歸還于學生
研究性學習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突出了高中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要想保障這項學習活動的有效落實,教師也應該要給高中生留出充分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們自主探究物理知識,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探究能力以及聰明才智的舞臺,使學生們的物理思維得以有效展現。
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常常是以小組形式來展開教學的。因為我所確定的研究性學習的學習難度一般會位于學生個人的學習水平之上,但是不會過多地超出高中生的現有學習水平。以小組合作形式不僅可以保證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物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還可以讓學生們以團體智慧來解決物理研究性學習難題。比如在“能量守恒定律”這一課中,我讓學生們以四個人為一組,然后再在小組內進行兩兩分隊,一個小分隊負責完小球自由落體實驗,一個小組負責完成斜面小車實驗。兩個小分隊要在組內分享實驗現象,并且就兩個實驗的運動的異同點進行探討。學生們會對物體在運動時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時,我也會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小組討論能夠向更深層次發展: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們要在小組內進行小組預測,同時將自己的推測結果展示在全班同學面前,以供全班同學進行整體討論。在這項活動中,學生們的學習思維能夠得到充分的開發,他們的物理認識也必將獲得進一步提升。在整個過程中,我都沒有直接展示物理知識結論,而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們的思考,也真正達到了將學習、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這一要求。
三、拓展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范圍
素質教育認為,提高高中生的物理成績已經不再是高中物理教育的唯一目標,使其具備學科能力,懂得應用所學知識才是教育的最終歸途。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還要拓展研究范圍,讓高中生們懂得在實踐中動手,用實踐強化理論,以實踐加深認識。
除了根據課本來開展物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之外,我還會常常以綜合實踐活動來促使高中生進行拓展學習。比如在“向心力實例分析”這一課中,我便根據教材的設計,組織學生們調查公路拐彎處的路況,使其通過測量實踐來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問題。為了保證這個活動的有效開展,我先為學生們準備了充足的測量工具,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學生們就我校附近的公路拐彎處進行實地測量。學生們要認真記錄測量數據,并結合物理知識來探究公路拐彎處的傾斜情況,最終總結公路拐彎處的合理設計方案。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是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以及新課改的進程而出現的一種,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高中物理教師應該要充分利用,以研究性學習來培養高中生的創新探究能力,使其獲得必備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建軍.淺談研究性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學物理,2015,33(13):19-20.
[2]蔣夕明.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3(5):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