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瑞玲+張楓英



摘 要:辰溪瑤鄉的人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且還創造并傳承了他們自己優秀的音樂文化。文章主要從民歌旋律的調式與結構、唱詞的內容與藝術價值等方面為大家初步介紹流傳于辰溪瑤鄉的“十字歌”。
關鍵詞:辰溪;瑤鄉;十字歌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130-02
一、前言
據《辰溪縣志》(1994年版)載:辰溪縣自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辰陵縣,為建縣之始,隋開皇九年(589年)易縣名為辰溪。現在的辰溪縣黃溪口片區是辰溪縣瑤族同胞生活的集聚地區,由于有五個瑤族鄉,住有近四萬七姓瑤同胞(七姓瑤與花瑤、過山瑤等同是瑤族的分支)而被人們稱之為“辰溪瑤鄉”。她包括黃溪口鎮、龍頭庵鄉、上蒲溪瑤族鄉、羅子山瑤族鄉、后塘瑤族鄉、蘇木溪瑤族鄉和仙人灣瑤族鄉共六鄉一鎮,總面積五百多平方公里,十一萬多人口,其中瑤民占了近四萬人①。辰溪瑤鄉的人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且還創造了他們自己的音樂文化,這其中就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辰溪茶山號子”。關于辰溪茶山號子,筆者曾發表過相關拙文,在此不多贅述。本文主要為大家初步介紹流傳于辰溪瑤鄉的“十字歌”。
二、辰溪瑤鄉“十字歌”
辰溪“十字歌”屬于小調類民歌,它主要是人們在勞動之余或農閑時的日常生活中或婚喪嫁娶、風俗性節日等等,在各村寨、集市或家里演唱的民歌。小調民歌通常都采用分節歌形式,即同一旋律反復演唱多段唱詞,且往往以“四季、五更、十二月或十”等時序體并依序演唱較典型,多角度較全面地按時令、季節、月份或數值演唱不同的內容。由于辰溪瑤鄉平時演唱的此類小調歌曲一般都以“十”為計量單位,如“十把扇子”、“十個月”、“十杯酒”、“十苦女”、“十月望郎”等,故統稱為“十字歌”。
其音樂節奏一般比較規范,結構較均衡,旋律委婉細膩而較簡單,多用重復手法,五聲性徵調式較常見,旋律線條進行以平穩進行及小跳音程為主,同一旋律可以配上完全不同內容的歌詞。
辰溪“十字歌”的唱詞內容包羅萬象,從重大的社會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民間傳奇以及日常生活、自然風光、愛情婚姻、風俗禮儀、詼諧娛樂、社會倫理,到倡導睦鄰友好、團結互助,傳授生活常識及生產生活知識等等,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譜例1:十把扇子(摘錄部分唱詞,下同)②(如圖1所示)
例1為起承轉合結構的對比式方整性兩句體歌曲,五聲徵調式。兩個樂句各自由兩個樂節構成,節奏規整、平穩,以X X X為基本節奏型,第三個樂節在音區上產生對比,起著“轉”的結構功能。
譜例2:新十杯酒(如圖2所示)
例2為六聲徵調式(加變宮),是起承轉合對比式四句體結構的歌曲,前三句均為四小節方整性樂句,第四句擴充為七小節非方整性樂句,且后半部分是第二句的重復,最后補充一個極具湖南風味的襯詞“咿呀依子喲”結束。
這兩首民歌歌詞傳唱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時期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和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英雄狄青、楊六郎、楊宗保、薛丁山、穆桂英、樊梨花等保家衛國的優秀事跡,以及嚴格執法、鐵面無私并捍衛“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包青天的故事。這些唱詞傳播了歷史知識,使人們從民間也能了解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它弘揚并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中與人為善、忠信禮義、精忠報國的精神以及人們希望天下公正、平等、能懲惡揚善的美好愿望。
譜例3:十二月望夫(如圖3所示)
譜例4:十杯酒(如圖4所示)
例3為對比式方整性四句體歌曲,五聲徵調式。二、三、四句后兩小節都是重復關系,全曲節奏規整、平穩,以X XX X為基本節奏型,詞曲結合以一字多音為主,從而使得音樂更趨委婉柔和。
例4由兩個方整性樂句構成的方整性一段體歌曲,每句均由兩個樂節構成,五聲徵調式。上句作開放性結束在屬音(商音),下句前兩小節材料源于第一句,最后收攏性結束于主音(徵音),使得兩句形成上下呼應關系。
這兩首民歌都抒發了人們追求自由愛情、美滿婚姻與真善美,憧憬國家富強、家庭團圓,人人能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譜例5:十月子飄(如圖5所示)
例5主要是由重復性的兩個非方整性樂句構成,只是在兩大句之間加入了一個節奏有所展開的兩小節短句,使得全曲變成非方整性結構。襯詞“彎彎喲”更顯俏皮婉轉之意,五聲徵調式。唱詞主要是教育世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以及與人為善、寬以待人的良好品質,共同建立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
注釋:
①謝志德.親吻瑤鄉[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
②歌譜均來自辰溪縣簡譜油印本.
參考文獻:
[1]辰溪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辰溪縣志[M].北京:三聯書店,1994.
[2]謝志德.親吻瑤鄉[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