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科波
摘 要:中國繪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學的精髓。中國畫以其輝煌奪目的成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了最佳的注解。中國畫中留白的內涵十分豐富,留白的運用是畫家構思立意、創造意境的需要,可以使畫面主體形象明確、突出;中國畫中的留白之處是以虛為實,“空”而不空,表現畫面的空間感、層次感和立體感,可使畫面更加空靈,意境更加深遠。
關鍵詞:中國畫;留白;文化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159-01
一、前言
中國繪畫藝術中的留白有著深刻的涵意。中國畫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中國畫是南海的一顆明珠,經歷了千年的孕育綻放出奪目的光芒。中華民族文化的孕育還離不開黃河和長江。石器時代的文明都分布于兩條河流附近。從中國原始的巖畫、各色陶器,墓室壁畫、青銅文明、從甲骨文到山水畫,無不顯示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歐美人無法正確理解中國的繪畫,很大程度上是無法理解中國繪畫中的大片的留白。中國畫中的留白,雖似無形,卻內容豐富、內涵無盡、意境深邃無窮,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通留白過“留白”可拓展人們的意境和審美觀念。什么是留白?留白中體現的是怎樣的一種文化內涵?筆者將從這兩個個角度深入探討。
二、何為留白
在中國畫中什么叫留白,在畫面中留下空白就能被稱之為留白嗎?對于留白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部分人認為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①。如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彩陶晚周帛畫《人物夔鳳圖》、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閻立本《的步輦圖》、宋李公麟的《免胄圖》等。
中國畫“留白”的歷史當從先秦的“錯彩鏤金”算起,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而至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達到了中國畫“留白”造美的興盛時期。而在山水畫創作中留白更是得到了充分發展,展子虔的《游春圖》用空白虛化遠山,營造出了一種咫尺千里的空間效果。之后,唐代張彥遠又提出了“白畫”的概念,這標志著中國畫留白理論的正式形成。②
中國畫的留白藝術,通過欣賞者的審美聯想,予人以想象之余地,使得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闊,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
三、留白與傳統哲學思想
(一)中國畫留白的哲學起源
留白藝術的文化起源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最先提出了“知白守黑”這個樸素的辯證觀點,它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繪畫“留白的運用”。“知白守黑”,道出了黑與白的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古畫論中則產生“計白為墨”“計白以當墨”之說,闡明“白”是計劃之白、策略之白,墨出形,白藏象;白者為虛,黑者為實,黑與白相輔相成,虛與實互為作用。
(二)“元氣論”對留白的影響
中國古代哲學以“元氣論”為基礎。把宇宙間的一切都看成是“氣”的存在和運動方式,“氣”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詞。“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明確的指出,由道而氣,然后才有萬物實體的發生作用。老子的“大象無形”中的“大象”是萬物之源。“道”本身在有形世界的體現,是“視之不見”的最完美的形象,即“無形之狀,無物之象”。這些無疑引起人們對中國畫中留白美學意義的重視。人們從老子所謂“知其白,守其黑”中進一步領悟到“計白當黑”、“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繪畫中的留白因其“道”般的虛無和不確定,卻正可以給人以無窮的聯想以及無盡的意味。
南朝謝赫提出的中國畫的“六法論”,第一句即“氣韻生動”,“‘氣既是創作的起點,又是終點;既是創作的目的追求又是創作的結果展現,也是審美的鑒賞標準。”吳昌碩說自己“苦鐵(其號)畫氣不畫形”正是此表現傳統的近代闡釋。氣韻則是一種具有藝術魅力的生命能量。氣韻之所以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最高標準, 一方面它與畫家的人品、氣質、修養、性格、情感有密切關系, 另一方面它與畫家的技巧技法等專業知識密不可分。普通人經常把“氣”作為一個生命能量的代名詞來理解,而畫家把“氣”看成藝術作品的內在生命力,把“韻”看成是一種藝術的魅力,“氣韻”則是一種具有藝術魅力的生命能量。在掌握“氣韻”方面,中國畫上的“留白”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首先,“留白”的空靈感為氣韻、生動、傳神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畫家憑借在畫面上留出的大小不等的空白,看似普通,有些細小留白在一般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黃賓虹先生有句名言:“一炬之光,通體皆靈。”這些微小“留白”承托著畫面靈魂的作用。黃賓虹先生和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可以說是“留白”上的典范。在花鳥畫中如畫飛行的鳥、游動的魚、跑動的禽獸等往往也是這樣,筆筆相接則易“死”,筆意相貫、筆斷意連則“活”。“留白”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依靠穿插交錯,把“留白”按面積的大小、形狀的變化巧妙地過渡,達成畫面上下左右間的呼應。
(三)“天人合一”思想對留白的影響
中國傳統道家美學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美學強調與自然同道,反對一切人為形式存在的美,要求“無我、無心”。把主體融化于客體的生命之中,與自然同呼吸,把主體的一切主體意識消融于“無”的狀態。而“留白” 藝術恰似在密密叢林的谷底攀爬向上之人在遮天蔽日的狀態下登上山頂,遠眺前方,目極無窮的爽朗。“留白”藝術把人的一切塵囂煩惱、個人榮辱、欲望全部忘掉,要靜,要虛,要坐忘,要像飛出囚籠的小鳥,盡情飛翔于藍天里,群山上,要“澄懷味象”,使心靈深處純潔明澈,光照如鏡。大面積的“留白”使畫面產生神怡、飄渺、“欲說還休” 的效果,這樣的“意境”更加馳騁人的思維,而使人進入“空白”的世界,忘其“我”的存在,陶醉于那“白”的光亮之中,進入“無我”的超越之中。
相較之下,構圖滿盈,四框皆壁,山勢布滿畫面,密閉透風,除了高昂、亢奮、雄奇等陽性特征帶給人緊張情緒外,陰柔明顯不足,缺乏那種清凈、閑適、空靈帶給人的放松與愜意。隨“道”而行,帶給人的必然是“道”的心理上的釋然。是由自然中可見之“象”引人進入“象外之境”的曠然大度和無限超越的極言,而極言的最終形式表現在中國山水畫上就是“空白”。南宋的“馬一角,夏半邊”堪稱這種表現形式的集大成者,他們的作品上常是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畫面中大量留白,“水漲闊而沙岸全無” 的曠遠意境空靈呈現,乃是一種不著一筆、盡得風流的淋漓盡致。譬如欣賞馬遠風格洗練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其筆法遒勁奔放,將復雜的景物提煉概括成最簡單的畫面:一葉舟,一漁翁,巧妙的以大片留白突顯出江水的遼闊,反映出漁翁的悠閑。
三、結語
中國畫的留白體現出中國文化、繪畫藝術及哲學思想的精髓。作品的構思、立意乃至意境的創立,都與其密切相關,因而它是中國文化、繪畫藝術美的一大特征和精髓之一,是中國藝術美學的優秀傳統。作為傳統,乃是歷代創新的累積結果,傳統的優秀,其本質就在于創新精神。
因此,要繼承并發展中國繪畫的優秀文化內涵,其中就不容忽視對“留白”的深入研究與發掘,從而使民族藝術更加繁榮,中國繪畫藝術更臻成熟完善。
注釋:
①林曉鳴.藝術創作中的留白[J].大眾文藝,2010.
②陳傳習.中國山水畫史.
參考文獻:
[1]陳傳習.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劉墨.中國美學與中國畫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4]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文藝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