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慨+孔得號+劉濤+王芮
摘 要:中國畫以線造型的,表現在中國山水畫中就是各種皴法的運用以及樹木、房屋、人物的勾勒。以線造型的繪畫特點使得中國山水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它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精神內涵。經過幾千年藝術家們的繼承與變革,以線造型的運用上都積累豐富的經驗,巧妙的描繪著各種形象。通過線條之間粗細、剛柔、斷續、輕重等微妙變化表現出中國畫獨有的意境和風格,使中國畫具有無窮無盡的生命力。
關鍵詞:以線造型;中國山水畫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160-01
一、對山水畫的基本認識
山水畫以山川水流等自然景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傳統畫科,主要表現山石、樹木、云水、建筑物等內容,一般分為大青綠、金碧、界畫、水墨、小青綠、淺絳、沒骨、潑墨潑彩等幾種表現形式。中國山水畫藝術深受中國古典哲學,尤其是莊禪哲學思想影響,在藝術創作的思維特點,觀察,體驗自然的審美方式和繪畫形象表達的語言手法等方面都不同于西方的風景畫,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中國山水畫既不是對客觀自然形象的模仿再現,也不是創作者主觀情緒的單純發泄或闡發理論的抽象表現,它是在描繪自然山水之美時,通過一定的繪畫筆墨章法的創造性運用,追求創作者自身的內在文化氣質及精神品格,彰顯人與自然通過藝術審美的親近和諧感,使畫面中的山水丘壑成為一種“暢神”或“怡情悅性”的審美載體。
二、中國畫的“意”
山水畫具有獨特的時空概念和章法意識。為了表現無限深遠的空間,通常以“大”觀“小”以“動”觀“靜”。把近在眼前的對象推到一定距離之外,把龐然大物也看成能被畫家整體把握的東西,不僅畫出此時此地的所見,同時也畫出彼時彼地的所見所知及意念中的所思所想,把不同時空的景物集中組織到一個畫面里,使畫面“步步有景,景隨人移”。以“情”帶筆,筆中蘊“意”,繪意為“境”。
中國的山水畫不同西方的風景畫。山水畫注重寫意,表達的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山水畫景象,具有很強的主觀感情色彩,這種景象在現實生活中是可有可無的。而西方的風景畫注重的是寫實,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自然景象,具有很強的客觀規律性。構圖方面,中國畫講究的是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即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下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唐代王維所撰《山水論》中提出處理山水畫中透視關系的要訣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可見散點透視在山水畫中至關重要性。而西方風景畫依據的是焦點透視,即在平面上創造一個三維空間,使畫面的透視線最終消失在一個中心點上。基本的就是: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疏遠密,近寬遠窄,近濃遠淡等。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在山水畫中就表現為線皴以及各種樹石,建筑,流水和點景人物的勾勒。
三、對山水畫中線的理解
中國山水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是由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作為基礎的。以線造型是中國山水畫區別于其它繪畫形式的主要特點之一,從主觀上反映出物象的神,也就是文人畫中的“緣物寄情”。晉代畫家顧愷之說:“以形寫神”,這就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于形的美學觀。而一個物形是由線形成的。因此,可以說山水畫是以線為主的。線條的粗細、剛柔、斷續、輕重等變化可以勾勒出物體的輪廓、質感、體積等。經過幾千年藝術家們的繼承與變革,中國畫無論是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的描繪著各種形象。通過線勢、線性、筆觸、墨韻之間微妙的變化表現出山水畫獨有的意境和風格。所以,以線造型既體現出山水畫具有很強大的視覺表現能力的寬容性,同時又易于客觀對象的提煉與概括,并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超越自然的繪畫形式;并達到所創造的“第二自然”之理想境界。
四、“線”對國畫的影響
中國書法的發展也深刻的影響了山水畫以線造型的審美情趣。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書畫同體而未分,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書畫同源”。當然,這只是在說明一幅畫中,書法與繪畫的互補關系,書法只是為了補充畫面所未能完全表達出來的意境。書法行筆過程中的輕重、緩急、快慢以及線條的粗細變化、靈動銜接都像是一幅美妙的“寫”意畫。清代四僧之首八大山人無疑是這一點的最好的詮釋者。他對既定的漢字結構和基本空間定向進行變形與偏離,使其書法作品充滿張力。這一點在他的山水畫和花鳥畫獨特的構圖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其用筆隱約斷續,筆墨潤澤而起伏變幻豐富,圓渾豐滿,行筆不方不圓、簡靜沉著,這又與其花鳥畫中的墨荷之柄莖及山水畫中的樹石遠山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所以說,八大山人是智慧的,他成功的調解了書法和繪畫的關系,又緊扣兩者相通的關節,用一根靈動的“線”將書法和繪畫聯系在一起,詮釋了“書畫同源”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孔新苗.山水花鳥寫意畫[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
[2]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陳洙龍.芥子園畫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王學仲.中國畫學譜[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