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蓓
摘 要:釋義理論是法國翻譯家在口譯實踐中提出的理論,對傳統的口譯教學課堂有著積極有效的指導意義。本文從釋義理論出發,結合口譯教學的現狀和傳統方法提出了一個贊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式。很好的詮釋了釋義理論對口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解釋力,也為教師講授口譯教學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釋義理論;源語;目的語
中圖分類號:H05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39-01
一、口譯的本質
“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形式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形式,進而達到完整并及時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梅德明,2010:33”口譯課堂教學并不是機械的學習字詞語句的教學方式,而是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解意能力,反應記憶能力,信息組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文化知識背景為一體的綜合教學模式。為此本文試圖從法國釋意派的理論入手探討口譯教學的新模式。
二、釋意理論的基本觀點
釋意理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由法國的翻譯理論家達妮卡塞萊斯柯維奇在長期的口譯實踐中提出,她認為交際中的人們不是對語言本身感興趣,而是想了解對方試圖表達的思想和信息,這才是交流的根本目的。“進行口譯,永遠不要忘記其目的是傳達意思,永遠不要過分遷就原文短語結構和短句字詞,不要按照原文字詞和結構去翻譯,因為字詞結構只是些符號,這些符號指明了道路,卻不是道路本身。”
三、釋意理論在國內的應用
塞萊斯柯維奇提出了一個口譯過程的三分法,即意義理解、去語言外殼、語言重新表達三個步驟。塞萊斯柯維奇強調這三個步驟間并不是兩種語言間簡單地線性轉換, 而是一個三角形的過程,根據該模型, 口譯是一個從源語到意義理解再到目的語的過程;三角形底部的兩側分別為源語(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語(target language), 兩者之間的直接轉換僅限于不需要考慮語境與情感的術語、數字、名稱等之間進行。三角形的頂部為意義, 是譯員對源語講話進行釋意后獲得的意義, 然后由譯員用目的語將講話內容重新表達出來。
釋意理論中國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廈門大學外文系,他們根據釋意理論和教學模式, 強調口譯教學應以強化記憶、公眾演講、口譯筆記、影子練習、注意力分配等口譯技能訓練為核心,注重語言外知識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廈大模式”成為了釋意理論中國化的一個典范。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仲偉合教授受釋意理論的影響和啟示, 提出口口譯員培養的四條原則,即技能性; 實踐性; 理論性,階段性原則和針對專業口譯教學的“八化”方針(課程立體化、內容系統化、練習真實化、學生中心化、教材多元化、技能全面化、教師精英化、目標職業化)是釋意理論中國化的又次成功嘗試。
四、釋義理論指導下的口譯課堂活動
根據萊斯科維奇提出的口譯過程三分法, 本文將釋義理論應用于口譯課堂的幾項措施。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目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活動,這種活躍的形式能打破死板的課堂規矩, 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口譯課前布置好每課的內容, 要求與本周所學話題相關, 形式不限。通過這種形式, 學生不僅能有機地消化課文內容, 還憑借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力表達出各種日常表達法。當學生的譯文不準確時, 大家可以一起討論總結出更好的表達方法。
(二)話語記憶理解的訓練
釋意派的口譯員認為,思想未經表達前,并非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儲于頭腦中,而一經語言表達后,它又會在別人頭腦中以非語言形式化為概念。(萊斯科維奇,1979:115)伍鐵平(1990)指出: “當代科學家推測,大腦很可能是一種全息裝置;除語言外,還有表達思想的某種特殊代碼,使得大腦容納下這么多的信息”;許鈞、袁筱一(1998:201)指出 “保存在記憶中的是一種特殊的不同于自然語言的代碼”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在記憶中是分別保存的,語言的深層意義在記憶中保存的時間較長,而表層意義較短。故課堂上進行口譯訓練時,一要表達出原話語的全部內容,二要易于聽懂。
(三)聽力理解的訓練
釋意派認為,譯員在把講話人的話語變成另一種語言的聽眾聽懂的話以前,弄清這些符號的首要階段就是聽。聽清表達思想內容的語言符號,搞清這些符號所表達的語言現象,聽懂這些符號代表的思想內容,這個階段稱為話語闡釋。自覺忘記語言符號的結構,只記住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即語言符號產生的認知和情感意義,這個階段稱之為“脫離語言的外殼”,故盡可能提供給譯員有故事情節和內容的聽力材料,聽得懂原話是譯員進行翻譯唯一必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梅德明.中級口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Lederer,Marinne瑪麗娜“勒戴蕾”.La raduction aujourdhui,le modele Interpretaif[M].Paris:Hachete,1994.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Seleskovitch, Danica 達妮卡 塞萊斯科維奇,Linterprete dans les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es, probleme de langue et de communicaitgon. Minard[M]. Paris:lettres modernes,1968.孫慧雙(譯).口譯技巧[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4]伍鐵平.語言與思維關系新探[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