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昌
摘 要:審美是一種內在感受,是心靈活動過程中對事物的感覺。美育的目的是提升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判斷和創造的能力。很多都存在只注重技能技巧訓練而忽視感受、鑒賞等能力培養的情況,提升審美能力首先從師資開始,教師本身要有準確的審美教育教學觀念,家長要拋棄過分功利的學習目的,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引導和規范。
關鍵詞:審美教育觀念;摒除功利;加強引導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46-01
一、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審美教育的本質在于,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審美理念,借助相應的審美載體,施展審美載體的表現能力,讓審美主體的觀念、思想和審美特點得到提升和發展,從而達到個體與社會、自然和諧統一情感的關系狀態。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在獲得物質滿足和社會安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寄托。其中審美需求就是一種重要的精神需求。審美是一種內在感受,是心靈活動過程中對事物的感覺。這里提出的審美需求針對人類而言,就是在生活過程中對事物的感受。要獲得審美需求的滿足首先要實施有效的審美教育。成功的審美教育將會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更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一個民族更加兼容并包、高雅而受人尊重。
二、幼兒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缺失
美育的目的是提升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判斷和創造的能力,是以審美教育中的媒介為客體傳授審美意識,提升審美能力,引領其對生活中的理解和感悟,借助表現媒介傳遞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經驗。而以遍布各大街小巷的兒童美術教育、高考美術培訓機構和各種藝術考級培訓的情況看,很多都存在只注重技能技巧訓練而忽視感受、鑒賞等能力培養的情況,僅限于一種技巧的模仿和傳授,而對于審美感受,審美鑒賞和無雜念的高雅境界的熏陶涉及甚少。
糾其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首先與國內比較功利的學習大環境有關。家長們讓孩子學習藝術主要是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長,考個藝術考證證明自己的特長,在將來的學習、就業中好有個加分項目。其次是家長本身審美意識就缺失,在孩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處于跟風或者不能自我做出正確判斷的狀態。最后是技能培訓和考級本身有一種利益關系在里面。技能比較外化,比較好分級評定和量化培訓。分級評定、培訓就有交費報考、交費培訓和收費評定的商業模式產生。技巧性的東西可以進行等級劃分從而逐級往上考試。而感受力、判斷力和想象力是多元和包容的一種東西,是倡導個性化差異發展的,這樣就很難在這種逐級考評中進行推廣。
量化考評作為科學性的東西是個很好的評價標準,而對于藝術審美量化就等于統一標準和僵化,僵化就意味著沒有生命力和走向死亡。因此對于走錯了方向比沒有走更具有傷害,也就是說在繁榮的美術考級市場里面,繁榮的背后其實是在對審美教育的發展起到反面作用。這樣繁榮的藝術考級和純粹技能培訓將使審美教育走向僵化和單一。
三、問題與解決途徑
(一)提高審美教育能力首先要提高整體的師資能力
提升審美能力首先從師資開始,教師本身要有準確的審美教育教學觀念,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即注重技術表現力的培養,也注重感受力、判斷力、創造力的培養。教師只有首先在正確的理念引領向才能準確的探索合適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通過審美欣賞的參照、提煉、總結和實踐操作來完成。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敏銳的觀察進行感受和領悟。即有審美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教育,又有實踐實現的教育,通過感受到實踐再到感受提升的循環方式提升審美能力。
(二)家長要拋棄過分功利的學習目的
應試的教學基本都是考什么學什么,是通過揣摩出題者思想和出題規律進行的一種應試教學。尤其是美術考級每一級別都對應的考試內容,教學就僅僅簡單的圍繞考試內容進行簡單的內容的反復訓練。忽視了美育所具有的原創性、個性化和多樣性的特點,違背了審美教育原本的出發點。美術的審美教育首先應當是陶冶情感,讓身心獲得平靜,美育應當注重的是藝術感覺和審美觀念的啟發和引領。家長應摒除功利的雜念,讓孩子在純粹的美育中獲得精神的陶冶,在長時間的情感聯系中找到一種情感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三)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引導和規范
對于相應的美術培訓機構應有相應的準入機制和教學監管,教師不能只會簡單的幾個小技能就開始教學,還應具備組織鑒賞教學和評價反饋的能力。
各種以收取報名費、證書費為目的考級考證、藝術比賽不應當作為一種商業行為進入到教育行業,這是一種功利性投機行為,嚴重違背了審美教育的初衷。如今美術考級和藝術比賽各種收費巧立名目,證書費、獎杯費、郵費大大提高了審美教育的成本。更可怕的是曾經具有權威性的政府機構,和具有學術引領的協會也加入了這樣危害審美教育發展的商業行為。
參考文獻:
[1]張善慶.關于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的認識與思考[J].文山學院學報,2014(03).
[2]劉斯文.是培養?還是埋沒?—從少兒美術“考級熱”背后的隱憂來看校外少兒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J].大眾文藝,201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