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羽

摘 要:近年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在研究、保管、陳列、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較好的發展,陳列展覽也日趨規范化。本文將臨時展覽(原創)的策劃置于草堂的大環境之內,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伍瘦梅繪畫作品為例,利用草堂愛國教育基地、“草堂一課”課程體系及學校資源的現有優勢,嘗試探索一次針對兒童群體的專題性展覽。
關鍵詞:博物館;兒童展覽;策劃
中圖分類號:TU2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58-02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以下簡稱草堂)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為充分發揮其傳承中國優秀詩歌文化、杜甫文化與杜甫精神的重要社會教育職能,草堂每年舉辦原創代表型、引進型和輸出型臨時展覽共22個,其中,引進和輸出展覽是以館際交流為主,并延伸至藝術家個人作品展的文化交流活動;原創代表型展覽則是以草堂館藏文物藏品為基礎策劃的展覽活動。
一、策劃緣由
草堂舉辦的臨時展覽日趨豐富,同時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草堂展覽工作的自我檢視和重視:
1.藏品研究的力度不夠,導致展覽內容欠缺專題性。從《杜甫學刊》歷年刊載的文章來看,草堂藏品研究的文章比較少,大多是概述和評介類文章。“早在1979年公布的《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中規定,博物館應積極開展博物館學和有關的專業學科的研究工作。專業學科的研究,應從本館的性質和任務出發,以藏品為基礎綜合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結果主要體現在陳列展覽上,也可以編寫學術專著。①以此來看,藏品研究的成果是展覽專題策劃的基礎,藏品研究越深入,可挖掘的信息就越多,可以轉化的信息就會越豐富。
2.觀眾分眾化研究、展覽評估體系的缺失。根據統計,草堂在2015年共接待觀眾176.6萬人次,2016年共接待觀眾188.2萬人次,游客可出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購票入園,但可惜的是,草堂還未有專門的觀眾分析研究和展覽評估體系,這就使博物館展覽的目標觀眾群造成了模糊的界限,導致展覽定位不準確,吸引力不夠。草堂每次舉辦臨時展覽的參觀人次統計目前也只是按照展覽期間的購票人次來計算,更不要說在展覽前中后期的展覽評估工作。當然,這是中國博物館普遍存在的問題,并不是草堂獨有的現象。
3.與社教活動處于游離狀態。從2013年至今,草堂舉辦的臨時展覽與草堂的社教活動處于游離狀態,即展覽的舉辦多半只是展覽本身的開展,沒有開設與兒童青少年有關的展覽主題延伸課程,博物館展覽的教育職能沒能在兒童這一群體獲得認可。
二、定位——為兒童而展
1997年6月,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為成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除此之外,草堂還是詩歌文化、杜甫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合,更有獨具特色的川西園林和古建筑景觀,為兒童青少年創立了一個融自然和人文的校外第二課堂平臺,這正是草堂獨有的地域平臺優勢。草堂還擁有相對成熟的“草堂一課”課程體系和學校社會資源。2014年,“草堂一課”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成功入選《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評選優秀案例》一書。2014年、2015年,“草堂一課”兩度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項目。截至今年,草堂與成都市內的草堂小學、泡桐樹小學、鹽道街小學等多所學校都建立了聯系,每年平均開展以“草堂一課”為代表的品牌教育活動近兩百余次,主要面向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草堂成熟的社教課程體系為博物館、學校與社會各界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眾所周知,草堂是面向海內外游客的文學圣地,它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資源優勢,讓我們不能忽視兒童這個觀眾群體,尤其是小學二年級(7歲)到五年級(10歲)的學生。這個群體在草堂的教育環節中占據主要位置,“為兒童而展”的定位就是基于這一點。筆者試圖選取伍瘦梅十三幅組畫作為展覽的主要展品,嘗試探索一種針對兒童群體的專題性展覽。
三、兒童臨時展覽的策劃探究——以伍瘦梅先生杜甫詩意畫為例
在草堂“詩圣著千秋”陳列室,有一組伍瘦梅先生作品的照片,照片中的這組畫作是伍瘦梅先生根據杜甫入蜀時創作的山水紀行詩《發秦州》、《赤谷》、《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白沙渡》、《水會渡》、《飛仙閣》、《五盤》、《桔柏渡》、《劍門》所創作的十三幅詩意畫。經筆者查證,這十三幅組畫是1961年,伍瘦梅先生深研《杜詩鏡銓》后創作的杜甫詩意畫20余幅中的一部分,是在1963年捐贈給草堂的,這些作品均為國家三級文物。②
(一)內容與形式的設想
1.內容的包容性設想
從這十三幅詩意畫本身來看,“畫家賦予山水以杜甫的政治情緒和相應的藝術風采,使詩意與畫意之情景高度融合,把杜詩‘沉吟頓挫的神韻表現得十分貼切。”③以畫作本身為出發點,還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十三幅組畫包含內容
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內容都要在展覽中表現,對于兒童群體,過多的內容不代表展覽的豐富,相反,會造成認知上的障礙。一般而言,7-10歲的兒童集中精力的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但非一成不變,若內容生動,手段多樣,可保持40分鐘左右。④務必選取適當的內容進行展示,比如表1中1,1.1,2,2.1,5中所涉及的內容。表1中的其余延伸內容也可以在展覽中體現,只不過可以考慮將其設置為家長觀眾的參觀內容或者將其設置成展覽的延伸課程。
2.形式設計的構想
目前,草堂只有成都中國書法館和詩書畫院兩個臨時性的展廳,且展廳都是方正的內部空間,外部建筑為古建筑,不可隨意變動。展覽形式上容易千篇一律,展覽節奏感稍顯局促。此次展覽策劃,以探究性為出發點,在靈活可變動的展廳空間內加以展現,并適當融合草堂園林建筑景觀。以伍瘦梅先生十三幅詩意畫為主要展品,筆者聯想到中國繪畫的特點:中國畫以意境著稱,在視覺效果上將立體的東西平面化、藝術化,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融合草堂的園林及建筑環境,想到中國的園林和建筑也是平面布局,只是觀看方式不同,是人動景不動,靠移步來換景。結合這兩點,草堂在展廳空間布局的設想上可以進行有序的空間分割,在書畫展品布置和形式設計方面可以讓觀眾體驗從近景走到中景,進而預想和想象到遠景,實現移步換景的視覺效果。endprint
在展覽的表現方式上,主張圖文、互動裝置的巧妙運用。正如丹佛美術館(Denver Museum)以兒童觀眾及其家庭成員所設的“Just for Fun Center”展示,在設計之初就提出:簡單的物件+簡單的裝置+簡易維護+兒童和其陪伴者都可參與的展示策略,用常識、直覺及圖像為主要方式來進行操作、探索及理解展示,降低閱讀難度。在本次展覽的策劃中,在表現形式上有如下設想:一是“以圖索驥”,即將晦澀的專業術語用簡單的圖表進行轉換。比如斗方,可以用簡單的圖形和數據進行描繪,將“斗方”的抽象概念轉換成兒童認知程度上的簡單圖形,進而延伸出其他裝裱形式的圖形轉換,更容易被兒童群體吸收。二是巧用裝置。將上文移步換景的空間布局巧妙轉移成適合兒童的互動裝置,引導兒童“動起來”。例如,可以用簡單的設計軟件將十三幅畫中的山、橋、水、云、人物等元素進行勾勒分離,再將這些元素分別印制在同等大小的透明的聚氯乙烯(PVC)材料上,各類元素做成幻燈片分類擺放在幻燈機旁,兒童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組合進行組拼播放。又或者,將畫作中涉及到的山、橋、水、云、人物等元素用石頭、冰激凌棒、軟陶、棉花等物料代替,讓小朋友利用眼前的物料在十三幅組畫中選一幅自己喜歡的,動手再創造,轉換成自己的小裝置作品,喜歡的話還可以帶回家。再例如,將視覺、聲音融入裝置中:利用特有的空間,設置長方形盒子,將展覽中的詩意畫轉繪成山水連環畫,再將山水連環畫噴在長方體盒子的表面,選取十三個點位且適合兒童的高度,設置聽筒,每個點位的聽筒可以朗誦杜甫的十三首山水紀行詩歌。當然,在聽筒的附近要附簡單的文字說明。三是游戲互動。伍瘦梅先生創作的十三幅杜甫詩意畫,是根據杜甫入蜀詩歌創作的藝術再現,可以設想將十三首詩歌的具體地點標注在地面上的踩踏地圖中,每踩踏到一個地點,電子屏幕上就會顯示伍瘦梅先生對應的詩意畫,再配以所選詩歌的詩句加以朗誦。游戲也可設置成多人競技小游戲,運用聽到的詩句選擇對應的地點進行踩踏,或者根據畫面和聲音的共同發生,踩踏相應的地圖標注。
(二)與社教的結合點
詩圣杜甫的詩歌享譽海內外,《春夜喜雨》《絕句》《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著名詩作都被人們誦讀,但杜甫的山水紀行詩就鮮有人誦讀。此次展覽可與社教活動以此為出發點,將杜甫的山水紀行歌作為主體,開發專題課程。與此同時,草堂擁有獨具特色的川西古典園林和祠宇建筑,還有根據杜甫詩歌“窗含西嶺千秋雪”、“春夜喜雨”等營造出的詩意景觀,更有浣花溪瀠繞,這樣的環境造就草堂是一處寫生的好去處。展覽的主要內容本身就是圍繞杜甫詩歌和伍瘦梅杜甫詩意畫展開的,講述了詩畫之間的轉承關系,透過展覽,可以依托草堂的環境,開設山水詩意畫的寫生創作活動。另外,由展覽為出發點,將四川本土藝術的發展歷程與館藏文物結合,邀請專家團隊進行梳理研究,整合成具有草堂特色的專題藝術課程,或者在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不同于教科書一樣的趣味發文,這都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僅需要有專門的人員來維護和更新,還需要庫房、展陳、文保、宣傳等方面的協同合作。
四、結語
展覽以“物”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是思維方式上的重大轉變,博物館只有與觀眾進行換位思考,想觀眾想看到的,才能將展覽做精彩。本文嘗試對草堂臨時展覽的策劃探索一種兒童專題化的可能性,因只是提出潛在的問題,未針對問題展開博物館館藏和博物館觀眾的深入研究,難免缺乏深度和有效性,希望以此為開端,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
注釋:
①白文津.論藏品研究在博物館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兼談中國博物館學體系的構建問題[J].中國博物館,2010(01).
②伍瘦梅.伍瘦梅書畫集1909-2010[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0.
③轉引自王滅.伍瘦梅·詩情濃郁的畫家[J].藝術長廊,2010(06).
④周婧景,陸建松.博物館6、7-11、12歲兒童教育指南初探[J].中國博物館,201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