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艷+楊麗英
摘要:閱讀有助于“學習困難”的學生走出困境,有理解的閱讀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學生有較好的閱讀能力,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我們要在校內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間,教會學生閱讀,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有效閱讀 ;閱讀策略
在閱讀過程中,要進行有效閱讀,就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目前我們初中英語閱讀課普遍表現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教師教學生單詞和短語,第二步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或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然后就問題向學生提問,第三步教師分析課文,重點講解語言點,特別是句子結構的分析,重點短語的應用,最后讓學生復述或背誦課文以及做一些旨在鞏固教師講解過的語言點的練習。長期以來,在這種傳統的教學中,由于過分重視現成的書本知識的傳授,教師只注重”抓綱務本”把書教好,而忽視了學生學法的研究,這種模式制約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新版《Go for it》新目標英語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要給學生留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創造性的思維,特別是從八年級下開始實施閱讀策略的培養,八年級為起步階段,九年級是逐步實施和深化階段,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做統籌安排,引導學生在閱讀課中要將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閱讀策略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要對閱讀策略進行有意識的歸納和總結,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要將閱讀策略落實化,無意識化。
因此我在閱讀策略的實踐過程中作了如下嘗試,與大家分享:
一、閱讀中的猜測
閱讀像猜測游戲,因為在閱讀中學生總帶著好奇、疑問和期待去讀,邊讀邊預測,最終達到理解。當然不能胡猜亂猜,而要有根據地猜測,有兩方面的知識可以利用。一是根據文章中的語言材料和學生現有的語言知識,二是根據學生的一般常識。語言知識包括書寫知識和語法知識,初中生已經有了英語書寫知識,也有了一定的語法知識,雖然語法知識還很有限,但是閱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語言知識水平。
二、閱讀中的“路標”
文章不是句子任意的堆砌。文章是一個整體,向讀者表達某種意義,其組成部分相互聯系。要理解作者的意圖,不能只理解單個詞語,而要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的聯系。作者在寫作時也會考慮到讀者的需要,特意安排一些“路標”,使讀者跟起來容易,不至于迷失方向。如for example, in other words, in addition,應該立即知道它們后面將要出現的內容,繼續跟著讀下去。句子間聯系通常還利用指示代詞來搭橋。如果你讀到這樣一個句子:They asked her to go there and she did,你會感到茫然,從中你只知道did代替go, They asked her to go there and she went (there) ,但是they ,her是誰,where是哪兒,卻無從知道,這句話沒有提供這些信息,就必然要到前面的句子中去找。因此,指示代詞使句子與句子之間發生了聯系,閱讀中不可忽視它們的作用。句子間的聯系有時還依靠同義詞或近義詞,這樣既避免重復詞語又使句子緊密相連。如:There are about 100 boys and girls in the garden. The children look healthy and happy.這里the children指前句中的 boys and girls。了解和掌握這些連接手段,對于理解文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中心大意
在閱讀中有時我們只需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不求其細節。這種目的的閱讀,要求我們掌握一種能力:挑出重點,拋棄細節。這種閱讀方法被稱為“略讀”(skimming)。如要了解一個章節,或一篇文章稍細的內容,需要看大小標題,斜體字,黑體字,插圖下的文字,注釋,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內容。要了解中心大意,則要一段一段地去尋找,特別是注意每段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因為在這兩個位置作者常常概括和總結全段的中心大意。
四、迅速提取信息
閱讀的目的并非全在于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閱讀某些材料是為了尋找某一特殊信息。比如對某一問題的解答,與某人或某專題有關的事實和數據。在尋找信息的時候,視線雖掠過書頁,但未真正閱讀。這種為達到快速尋找某一信息的特殊閱讀方法常被稱作瀏覽,即scanning。如何進行查閱并有效地掌握其方法呢,從三個方面著手:1.須把要求回答的問題牢記在心。2.須知道所尋信息可能存在的地方3.須牢記與所尋信息相關的詞語。
五、閱讀中的“期望與預測”
效率高的學生總是預測將要讀到的內容。腦子里先有一種期望,隨著從文章中閱讀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并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預測下面的內容而改變先前的預測。就這樣,讀者和文章不斷相互作用,最終達到理解。具體可以是這樣的:
1.快讀大標題,小標題,看插圖,表格等先獲得整體印象。
2.根據這個整體印象在腦子里提出若干個問題,并預測答案。
3.從自己的“知識庫”里迅速提取與所閱讀材料內容有關的知識,以幫助理解。
4.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若干次必要的停頓,如在重要段落,章節后停下做短時的思考,調整預測。
六、根據上下文猜詞義
任何一個使用本族語的人在閱讀中都會遇到生詞,但是這并不妨礙理解。他能夠從上下文中猜出生詞的意義,十有八九他的猜測準確無誤。對于初學第二語言的學生來說,遇到生詞更是家常便飯,沒有經驗的學生不敢大膽地地猜測,有時不知道如何利用上下文去猜,便依賴字典,見一個查一個,這樣便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速度,更好一點的做法是先猜一猜,再去查字典,檢驗一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猜測不斷接近準確可以增強自信繼續大膽地猜測。
七、快速閱讀
閱讀速度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閱讀習慣問題。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精細的閱讀,它不鼓勵“一目十行”。因此,閱讀中便以詞為單位,一個詞一個詞地讀。這樣閱讀視幅窄,眼睛移動頻繁,導致閱讀速度減慢。另外,一個詞的多種含義往往需要在較大的上下文中才能確定。讀得太慢也影響迅速抓住全篇文章的大意。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子產品的普及,閱讀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需要我們有效的閱讀,有效的閱讀需要科學的閱讀策略的訓練,特別是我們作為啟蒙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重視閱讀策略的培養,引導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