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陳朝暉
為使殘缺化美麗
—— 90后女孩和金繕修復的故事
圖 文/陳朝暉
如流云、如浪花;似飛龍、似蒼松……黑色壺盞上蜿蜒的金線,如劃破夜空的閃電,嫵媚勾魂;青綠杯碟上延伸的裂紋,像肆意生長的樹枝,優雅盎然。
在一間不大的工作室里,90后女孩簡辰伴著一盞普通的聚光燈,安靜地坐在那兒修復著破碎的瓷器,時空顯得是那樣的平和,寂靜無聲,仿佛凝固……每一件殘缺背后,都是一個故事。
簡辰原本是學茶葉種植加工的,最擅長的自然是與茶相關的行業,從茶葉的種植、加工、銷售到茶具的運用等等,再到如今開了一間小茶店——儉茶坊,與茶打交道、與茶具相交,密不可分,簡辰對那些色彩繽紛、款式各異的茶具尤為喜愛。而說到對陶瓷器皿的修復,卻源于一次偶然。


◎夜深人靜,孤燈作伴,只為將殘缺變得更美好
2014年的某一天,簡辰在浙江溫州的一間小茶館里喝茶,不經意間突然看到一只經過修復的茶盞,茶盞上那自然延伸的修補線條在燈光下靈動卻不突兀,一條條纖細的金色線條,順著瓷器受到沖擊形成的裂紋流淌,仿佛一道道劃破黑夜的閃電,吸人眼球。簡辰不禁心一動,自己整天與茶打交道,盛茶的陶瓷器皿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一些喜愛的杯盞碰壞后很是舍不得扔掉,正不知如何是好,原來殘缺了的東西還可以這樣修補,簡辰的心一下被這種殘缺美給牢牢抓住了。
向人請教,簡辰第一次知道了這種修復工藝叫“金繕”,這是一種在技法上源于中國漆藝,后來被日本人運用并實踐,從而形成的一門特殊陶瓷修繕藝術。
筆者查閱資料獲知,日本幾千年來的日用陶瓷發展中一直以陶器階段為主導,因此日本具有幾千年的金繕歷史。在日本金繕一詞稱作金繼,主要流派有3個:“蚊足”、“無衣”、“百川”,其中以“無衣”流派修復最為精彩,被稱作藝術上的再創作。無衣流派名字出自中國詩經《國風·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從詩經語出,從無衣派名字的由來,我們不難看到金繕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

◎簡辰修復的部分作品
簡辰說,在中國,隨著瓷器逐漸取代陶器,人們對器皿修補更多的是運用“鋦瓷”的方法,而現代金繕技藝的出現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成熟,同樣也受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在日本文化中,寂美學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寂描繪的是殘缺之美,日本文化對殘缺有一種特有的崇拜,而中國人則追求圓滿。所以,金繕這種將殘缺部分進行美化和掩蓋的方式產生于日本也就不足為奇。
兩種文化碰撞產生的火花,耀眼奪目,讓簡辰不能自已,深深的文化吸引讓她義無反顧投身其中。
要想掌握金繕技藝并非易事。為了心中的那份美好,簡辰開始了堅苦的求學之旅。她多方查閱資料、交友問道,最后在友人的介紹下拜大連的金繕名師趙士金為師,系統學習金繕工藝。趙士金,傳統鋦瓷高手、資深金繕藝人,雖為人低調,但
因家庭背景緣故,從小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曾多次前往日本學習金繕工藝,將金繕的技巧和相關資料帶回中國,同時引進先進的修復材料,并把金繕技藝與中國傳統鋦瓷工藝相結合,進行完善與推廣,授徒頗多。在北方金繕界,趙士金和南方的金繕大師鄧彬一樣,有著特殊的江湖地位。

金繕修復過程

◎2 傷口打磨封漆

◎3 涂抹蛋清防止開片周圍滲漆

◎4 粘合

◎5 入箱干燥

◎6 干燥后填漆灰補細縫

◎7 再次干燥

◎8 干燥后進行打磨

◎9 填好細縫打磨清理后描底漆,反復幾次

◎10 細砂紙打磨漆面

◎11 再薄薄描一層底漆最后上金

◎12 完成后的作品
“千苦萬苦不如‘漆苦’。”說起拜師學藝,簡辰眼中不時閃動淚花。金繕,從字面上來說就是以金修繕,是用天然的大漆為主要介質,黏合陶瓷器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再將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貼上金箔。人們都知道,天然大漆和不同體質的人接觸會有不同的反應,而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大漆過敏。和大多數人一樣,簡辰也沒有避開這一“劫數”。在學習金繕的過程中,有一年多的時間簡辰都有漆過敏反應,那種鉆心的奇癢令人心神不寧、坐臥不安,其中滋味難以言表。身為一個年輕漂亮的90后女孩,她往往不敢展現自己的美麗,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穿著長衣長褲,為的只是遮掩那因為漆過敏給自己皮膚帶來的印記。談及此,簡辰的眼中不免又有淚花閃動。簡辰坦言,因為漆過敏,她曾不止一次想放棄學習金繕,然而又實在不舍那份殘缺的美麗,幾度掙扎,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一年多的與漆磨合,隨著身體產生抗體,桀驁兇猛的大漆似乎變乖了,在面對簡辰時也變得平和了許多。伴隨這種痛苦的過程,簡辰很快掌握了金繕的相關技藝,懷著憧憬,一步步向著自己的美麗夢想邁進。
簡辰說,做金繕,得等待,急不來。


◎“纏蜓生長的樹枝”(簡辰修復)


◎ 『黑夜中的閃電』(簡辰修復)

簡辰出師后修補的第一件器皿是一個蓋碗,前前后后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這期間,無論是清理器物、預拼、拼接、補缺,還是修整、補漆、裝飾、繪線、罩光等等,每道工序完成后都不能著急進行下一步,需要等待少則幾天多則一周的時間。“就像傷口,縫合后要留有愈合的時間。”簡辰說,不僅如此,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也是反復揣摩試驗的結果,每一步都需要精細地打磨,器物“涅槃”的過程,時間會告訴你答案。
以修補一個損毀嚴重的茶葉罐為例,簡辰把步驟拆開來講,用漆糊完成了拼接和補缺后,要將器物在蔭房中靜置一周時間,這么做是為了讓漆糊高度粘合。在打磨掉溢出來的漆糊后,為了讓修補的部分看上去更加充盈,這時候就要再添一道補漆的工序。基本的造型完成后,再晾幾天才能繪線貼金,這也是金繕的關鍵步驟,貼金有涂金粉和貼金箔兩種方法,其過程一定要耐心細致,又要費不少時日,前后十余道工序,用時至少得一月以上。簡辰說,有很多破碎殘缺的瓷器須經過長達幾個月、甚至半年的金繕修復才能凸顯出殘缺之美。
不管是面對一般碎裂的金繕,還是加了更多創造性工藝的金繕,所耗時間相差并不多。“有時,我也會在同一時間內修補多件器物,多器物交換穿插進行修補,只是想節約時間。”簡辰說,但面對一些繁復的器物修補,她更愿意心無旁騖,花上更多的時間單獨修復。
守得住寂寞、具有耐心和愿意等待,是做金繕必須具有的修為。愛上金繕后,慢慢地,本就文靜的簡辰逐步參悟,進而專心致志并樂在其中,性情也愈加淡然了。在簡辰的心中,長時難熬的等待,為的只是換來那一抹美麗最后的綻放。

◎簡辰修復的部分作品
但金繕并不是簡單的修復技藝,它是基于殘缺的二次創作,是從廢墟中,將美引誘出來,綻放出生命的熱情。
至今,簡辰已修復上百件破損器皿,這些器物中有新東西也有老東西,它們在簡辰無數個日夜的探索和守候、千百次的失敗與重新開始后,拾回了生命,甚至重放異彩。特別是一些精美的老物件,經過歲月風塵而破舊殘損,當目光穿透時間,指尖對話歷史,對其以金修繕的過程充滿了活力與創造力,也充滿了專注與從容。它們在簡辰手中重換新顏,不失原味卻又精彩獨特,也讓我們能與久遠的文化來一場心靈的碰撞。
情之所至,簡辰說,所謂的獨具匠心,其實都來源于對文化的敬畏,對傳統工藝的傳承。“金繕,我認為它是純粹而干凈的,漆繕文化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不管她如何發展與演變,我都敬畏她。”簡辰說,金繕讓我們在修復時接受器物的不完美,卻又讓我們不斷追求讓它重歸美的自由,這也正是當今社會需要的一種文化正能量。
閑暇之余,簡辰總愛細細端詳修復好的器物。與先前不同,如今她與這些修復好的器物之間多了屬于他們之間的獨特回憶:修復的過程、再創造的過程、器物涅槃的過程……即使一些為別人修復的東西已不在她身邊。

近些年,金繕更多地走進國人視野,簡辰也感知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金繕感興趣,一些朋友甚至想跟著自己學習金繕技藝,她逐漸意識到金繕不只是自己的愛好,作為一門傳統工藝,她也希望金繕可以被更多人學習和傳承。如今,年輕的簡辰在不斷充實自己的美學修養,提升自己的技藝水平,下一步她想盡快完整地掌握中國傳統的“鋦瓷”技藝 ,并將其與金繕相結合,使兩者碰撞出更加耀眼的火花。同時簡辰也在以自身的力量推廣傳統文化,她已印發了不少宣傳和推廣金繕修復的小冊頁,目的在于傳播金繕技藝,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在她的宣傳單中有這樣一句話:
“金繕的本意在于面對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手段來對待,雖然用金不多,但是金代表一種姿態,一種態度,用世上最貴重的物質來對待缺陷,精心修繕,面對缺陷不去試圖掩蓋,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這份不完美,在無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對美的向往。”
責任編輯 陳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