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夜 玉
“孤獨”相伴玉雕師
圖 文/夜 玉

筆者喜歡玉器,自然而然的結交了不少同道之人,這些人中有賣玉的、藏玉的、玩玉的也有做玉(玉雕)的。在玉器圈子里,不管你是什么人、何種身份,當面對一件精美的玉器時,無不嘖嘖稱奇,心生感慨。你會說它材質精良、刀工精美、構思巧妙等等,特別是面對一件化腐朽為神奇的玉器作品,你更能體會到它的創作者是何等的用心良苦、鬼斧神工。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可以說,每一件精彩的玉器背后都有它不為人知的故事,而最能體會這些的,莫過于它的第一個主人——玉雕師。
玉雕師周星是筆者的好友,師承海派玉雕,十年來在上海各個玉雕廠,周星學會了圓雕、浮雕、透雕,人物、花鳥、動物和山水雕刻,甚至活環、掏膛等冷門技法也已掌握,尤其擅長動物件的雕刻。
2014年8月,蘇州某大師玉雕工作室曾邀請他加盟,年薪20萬元,但他最后卻因為心中的夢想毅然放棄了。當時周星看到了家鄉貴州發現的新玉種——羅甸玉,一塊來自故鄉貴州的羅甸玉原石,讓他改了主意,心想能不能以家鄉的玉石為載體,開創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就這樣,被這塊石頭牽引著,周星放棄即將到手的高薪工作,獨自回到貴州,自己辦了一個小小的玉雕工作室。
作為一名玉雕師,獨自遠離全國玉雕中心、放棄市場寵兒和田玉,師兄弟們覺得他傻缺。但是周星卻堅定認為,這是真正實現自己玉雕夢想的起航之行。
現在,周星的工作室從貴陽古玩市場一個旮旯里十平米的門臉,發展到上下兩層近百平米的工作空間,并且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君玉軒”。
因為追逐著心中的玉雕夢想,周星選擇孤獨回到了家鄉。經過幾年打拼,周星的“君玉軒”在業內已小有名氣,上門請求玉石雕刻加工和購買成品的人愈來愈多。在周星心里,他的作品不再被落上名家的款識出售,這是他感到最欣慰的事。

◎ 孫有庚作品《蓮花觀音》

◎禪

現在,周星除了完成一些客戶的訂單外,更為專心的還是從事貴州羅甸玉的雕刻和研究,也是當初牽引他回到貴州的那種玉石。“任何一種玉石都有它獨特的個性和美,不管它的血統高貴與否,它不該簡單地套用和田玉或者翡翠的雕琢方式。作為貴州人和玉匠,我愿意用我學到的雕刻技法去研究最適合羅甸玉雕的表現方式,去張揚它的個性、呈現它的美感,哪怕這是一條孤獨的路,但這就是我的玉雕夢想”周星說。
筆者另一位朋友孫有庚是揚州工藝美術大師,他秉承揚州玉雕的傳統,多年來潛心于創作,專事人物、觀音、山子。其以情帶意,出古入新,將藝術之工巧與美玉之天成融為一體,風格空明淡遠,作品往往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痕跡,頗具詩畫意境。
凡是看過孫有庚作品的人,都會被他創作的觀音所震感。在他的人物擺件中,觀音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的觀音將人物靜謐、優雅、平和的神態雕琢得傳神、動人,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表現力,心境仿佛也立刻沉靜下來,進入了空靈、飄逸的境界。能達到如此高的層次,其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去年孫大師到貴陽,筆者有幸一見,相談中自然離不開玉雕作品。他說,做玉雕還是要往藝術品上去靠,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做藝術品是一種追求,不僅僅只是讓作品成為藝術品,更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藝術家,生活在一種藝術的狀態之下。這些說起來容易,其實很難,因為在融入藝術狀態過程中孤獨將伴你而行。
在孫有庚看來,如何將原料的美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是自己追求的目標。“面對一件件的作品,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讓自然和人工結合,做到天人合一。自然的美是人力不可造的,作為一個玉雕藝術家,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利用精湛的工藝讓玉石材料的自然美充分體現出來。而這一過程,往往是很孤獨的。”孫有庚說,玉雕師在創作中要耐得住寂寞。

◎ 一飛沖天
筆者在不少玉雕工作室看過,玉雕師在工作時其實是一件很孤獨的事,他們在孤獨中構思、塑型、刻線、打磨……不管是周星還是孫有庚,他們誰不是行走在雕刻刀與玉石之間的孤獨者?
就拿周星來說,最先讓他體會到玉雕師“孤獨”的,是入行時就干了一年多的打磨,當時他甚至懷疑師傅是把他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師傅沒有指點任何的雕刻技法,每天就叫他不停地對玉件進行打磨打磨,他數次想過放棄。“玉雕者要善耐寂寞,而打磨是最好的檢驗方法,每天坐在桌前,不停地重復著油石與玉雕的摩擦,這樣枯燥的工作干個一兩年會讓很多人瘋掉。”周星說。但是幾個月后,周星卻在不停打磨中有所領悟。他說,當把一件玉件握在手里幾天,沿著雕刻線條反復摩擦,玉雕的形態就牢牢地印在你的心里,師傅下刀的軌跡逐漸地在你腦海里清晰起來,你在玉雕之路上的起航也隨之而來。

◎周星作品《金童玉女》
孫有庚也對筆者說過,玉雕者的孤獨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曾經有一塊玉石在孫有庚的案前把玩了半年之久,始終找不到創作的靈感,難于下手雕琢,于是,孤獨隨之而來。為了獲得靈感,他關起門來,在庭院中獨自踱步思索。工作時的那種獨處,恐怕也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也許孤獨到極致就會迸發出火花。偶然間,換了一個方向再看此石,孫有庚欣喜地發現,眼前呈現的竟是一只天然的熟透的桃子,天地造化,鬼斧神工。靈感激發之后,立刻才思泉涌。短短半小時,作品的輪廓已出。借用原石的天然造型畫一蟠桃,去除綹裂,雕幾只仙鶴翩翩環繞,取名“群仙祝壽”,可謂畫龍點睛,渾然天成。這精彩的一瞬無疑是光芒四射的,然而,那曾經經歷的孤獨又有誰知。
有人說過,古今中外,在各行各業中成績顯著,留名千古的專家、學者、藝術大師,都是獨來獨往的孤獨者。就玉雕師而言,他們在本行業內開拓、創新、鉆研、進取,但是在他們成名以前甚至在成名以后,他們都在孤獨前行。他們心如止水,獨自享受著寧靜的時光,表面看他們特別安靜,特別閑暇,實際上,他們心里滿滿裝著的是玉雕,在寧靜的背后是激情,是奔放的血液在流淌。
玉雕師在許多時候,都在扮演著另一個角色,一個和他自己沒有聯系,卻和作品息息相關的人物。可以這么說,玉雕作品無論在形態上還是意境中,都表現出雕刻者的思想和情感;而玉雕師們則是于孤獨中充分發揮想象,淋漓精致地表現出了作品的完美、獨特和精彩。
責任編輯 陳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