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曉峰
天地鐘靈烏江石
文/郭曉峰
石不能言氣自揚,梵山烏水把身藏。
解得造物非常語,漏盡寬衣指正涼。
顧名思義,烏江石產于貴州烏江。這條發源于貴州威寧縣的神奇之河,經黔北穿渝東后匯入長江,在它全長1037公里的干流上,不僅發生過紅軍強渡烏江,在黔北建立根據地的英雄往事,也在今天產生出一種已經影響到全國的奇石文化。
從廣義的角度說,凡產于烏江流域的的石頭均可稱烏江石,但作為藏家把玩拍賣的烏江石,乃石中珍品,理應區別于普通卵石。烏江奇石主要產于德江長堡至沿河黑獺間百余公里,其中又尤以德江縣潮砥鎮及共和鄉至長堡鄉沿岸十余公里范圍內所產為最,該江段水淺灘急,游魚可數,所產石頭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一般多在幾十公斤上下,石頭萬古不移地沉潛在江底,被滔滔不息的江水億萬年如一日地沖刷,使石頭有著溫潤、細膩的質地和肌理,形成了形色俱佳、品種繁多的烏江石,厚實的石皮有著細膩潤澤的質地,清晰的紋線蘊含變化萬千的形態。

◎《國色天香》 烏江畫面石代表石

◎《汲水》 藏家:郭曉峰
烏江石的文化內涵,與其他傳統奇石不同。相比雨花石五彩繽紛的色彩、太湖石奇巧抽象的造型、風棱石嶙峋崢嶸的外形、大理石山水長卷的紋理,烏江石在溫和而內斂的外表下,有著堅韌的石質和潤澤的肌理。這種品質也正與它所產生的環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開放的四川》 35x25x15 烏江石 藏家:張羽龍
烏江石產于黔東北武陵山下、烏江河畔的古夜郎國境內,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里,交通的閉塞和科技的落后讓這里的人們保存了許多在其他地方業已絕跡的獨特風俗風情,其中,敬畏天地和自然的巫鬼文化就是代表。人們相信頭上有神靈,追求天地人合一,人生與自然是和諧相生并相處的。
烏江石就是這種道家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物化象征。石生于野,靜臥于亙古的山野水湄,不事聲張更不求聞達,只有雪白的葦花一年一度飄落在它的身上,不息的江水日復一日沖刷著它的表皮,雕琢著它的形態,使得它的輪線婉轉流暢,圓融柔和,像一個隱者高士般不示鋒芒,不露崢嶸,靜靜地蘊藏著自己獨特的美。

◎《遠航》 烏江象形石
以行家的藝術眼光分類,烏江石可分為景觀石、圖紋石、意象石、象形石和組合石五大類;按形、質、色、紋、韻等石質屬性分類,烏江石又可分為青花石(即烏江青)、烏江紅、梨皮石、玉化石、彩陶石、卷紋石、鴛鴦石、蠟石等。這些品種繁多、形態各異的烏江石,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烏江青:底色共分純青與青花兩種,按色澤程度又有草綠、墨綠、灰綠和豆青之分。純青即不含雜色的單一色,青花則石上間雜黃、白、灰等雜色。烏江青是烏江石中分布最廣、品種最多的一類。
卷紋石:卷紋石的紋路凸出于石表,用手觸及,有明顯的突起感。卷紋石從色彩上分,卷紋石可分為紅卷紋、青卷紋和白卷紋等幾種,其中青卷紋最多。

◎ 《圣戰斗佛》
線紋石:從紋線構造來分,可分為線紋、魚紋兩種。線紋石的紋線如同畫在石上,沒有凹進去或凸出來的雕刻效果,線紋石有細線和粗線之分。至于魚紋,又稱為魚尾紋,其線形如魚尾,呈半發散狀向外輻射開去。線紋石線條流暢、圖案簡潔、形象質樸,石膚細膩,深受玩家喜愛。
烏江紅:基本色為深紅或赭色,類似于辦公桌的顏色,石色厚重沉穩,具體分類約有純紅和紅底雜白花兩種。
烏江花石:花石品種較多,石皮底色近于烏江青,其花色有的狀如梅花吐蕊,有的恰似雜草叢生,有的宛若雨腳密布,因而若依花色區分,又可列出梅花石、草花石和雨點石等多種分類。

◎ 《魚躍龍門》

◎《云光說法》 藏家:顏震
梨皮石:這種石頭皮色多為灰青,上面均勻分布無數很細的麻點,酷似梨子皮,所區別者,在于梨皮有粗梨皮、細梨皮和花梨皮之分。梨皮石也是烏江石的一個大類。
文字石:文字石是指天然烏江石的表面因紋理、色澤的變化而形成酷似文字符號的圖案,一般以漢字為主,阿拉伯數字和類似西文字母符號者,亦可歸入文字石之列。
彩陶石:彩陶石的石皮有陶瓷一般的光潤和豐富的色澤,大致有黃色、紅色、褐色或幾種顏色互滲的間色,這些色彩調配合理,過度自然,如同丹青妙手不經意間的潑墨,有著古樸、厚重、典雅的韻味。
玉化石:玉化石多半埋于地下,在高壓、低溫的無氧空間浸泡于二氧化硅之中,久之則出現玉化的情況。石表通常滿布以點狀、塊狀凸起的乳色透明或半透明紋樣。
鴛鴦石:鴛鴦石又稱陰陽石,是一種二元化分集于一體的石頭,一般情況下表現為黑色與其他色兩種共存,色彩相接處絕無過度,十分鮮明。
蠟石:蠟石的表皮光亮剔透,猶如上了一層蠟,一般有黃蠟、紅蠟、白蠟、綠蠟和彩蠟幾種,其中黃蠟最為常見,石表通常有皴裂的紋路。
浮雕石:浮雕石的特征是有凸起于石表的圖案,這些凸起十分抽象,不一定有具體所指,但卻以它凹凸有致、別具一格的造型讓人喜愛。
眼睛石:與浮雕石不同,眼睛石的石質跟烏江青相似,通體光滑潤澤,雖有眼狀凸起,卻與整石渾然一體。眼睛石的構造以青蛙和人臉兩種形態較多。
景觀石:烏江石中的景觀石,是一種有著天然妙趣的石頭,它往往有著對某種自然物象似是而非的模擬。

◎ 《天缽》

◎《凌寒獨秀》 藏家:夏蕾
烏江石的鑒賞,主要集中在形、質、色、紋、韻五個點上。其形風姿各具,惟妙惟肖,儀態萬千,尤以人物、動物等造型較多;其質堅硬致密,細膩溫潤,撫之有觸玉之感;其色溫潤柔和,含蓄蘊藉,不事聲張,以黑、白、青、黃為主基調;其紋分布均勻,粗細各別,變化多端;其韻內秀而質樸,于形質之外,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期待。
形·端:烏江石被玩家看好,在于它的形態雖變化幅度較小,不具備太湖石等傳統石種繁復富麗的古典韻味,但卻凸顯出一種類似明式家具般的簡潔明快之美。對質地和品相的追求表明了人們在賞玩方向上一定幅度的變化,即不再追求單一的象形模擬或色彩構造等外在內容,開始注重奇石更為含蓄的內在品質,烏江石圓順流暢的造型得到了玩家的重視。
質·佳:烏江石為摩氏硬度高達6~7的硅質變質巖,以形成難度大著稱。常年不息的江水把烏江石磨洗得光可鑒人,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肌理緊致、石皮細膩,水洗度頗佳,人們常說的亮水一詞,就是對它這種特征的贊美。烏江石宜于玩,不時地用手撫摩,久之,石更光滑,手更細嫩,這一點跟玉有異曲同工之妙。
色·正:烏江石的色彩一般說來以沉靜、素雅的極色、單色為主,而以熱烈繽紛的色彩為輔,所以通常顯得平和安靜,體現出它獨特的個性。烏江石的青,或穩重沉著,或朝氣蓬勃,是一種至為協調與成熟的優雅與智慧之色;烏江石的黃,包漿厚重,如青銅之古拙,似黃金之富貴,若柳絮之輕盈,是一種高貴富態的金石之色;烏江的白,如汝窯般的剔透晶瑩,常有蛛網狀交錯縱橫的冰裂紋布于石膚之上,是一種巧奪天工的工藝之色。

◎《江山多嬌》
紋·巧:如果說形是烏江石的長相,色是烏江石的穿著,那紋就是這個向來樸素的山野村姑隨手采來插在鬢角的野花、偶爾串起掛在頸上的貝殼,是一種不經意的打扮。烏江石的紋路主要分為點狀紋和線狀紋,二者富于變化的自然分布充分體現出“奇巧”的景致。
韻·長:韻究的是精神層面與文化內涵的內在之美。烏江石之韻,是從其外形特征中體現出來的,也即是說,它的神妙意韻,必須依賴于一定的形質色紋等多個或單個條件,通過外形的生動傳神達到形神兼備的高度,讓人們不但能欣賞到奇石的外在形象的奇特秀麗,更能感受出其中所蘊藏的濃厚意韻。這種余味深長的內在精神與意境,才是賞石的最高境界。
從以上種種特征和品質上看,僻處南荒的烏江石,比起劍走偏鋒,多以奇形怪狀奪人眼球的其他觀賞石,倒是更接近于中國傳統圓滿、親昵、靜謐、沉穩的人格追求,無怪乎短短十幾年間,烏江石就已成為奇石市場的新貴和各地石友的至愛。
現在,奇石交易市場對石中新貴烏江石的大量需求,為當地人開辟了一條生財之道。外人來到盛產烏江石的江邊小鎮及沿江兩岸的村寨,會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景象:幾乎家家戶戶的階檐下、院子里、田埂上都堆滿了從江中采集來的石頭,使得這一帶沿江兩岸的村寨成為一個未經修葺的石頭城。每天都有來自天南海北的石友,三三兩兩地圍著一堆堆石頭精挑細選,與主人口沫紛飛地討價還價。
(作者系貴州省觀賞石協會副會長、銅仁市觀賞石協會會長)
責任編輯 袁澤友 陳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