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成,關江華
(1.黃岡師范學院 商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2.黃岡師范學院 旅游文化與地理科學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農戶精準扶貧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以湖北大別山片區為例
劉漢成1,關江華2
(1.黃岡師范學院 商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2.黃岡師范學院 旅游文化與地理科學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通過對湖北大別山地區貧困農戶的抽樣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有序Logistic模型方法,從微觀視角研究貧困農戶精準扶貧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當前農戶對精準扶貧滿意度為62.16%,影響農戶滿意度的因素為主導產業、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年齡、健康狀況、就業地點、地理位置、銀行小額貸款、貧困戶識別精準度、對口單位幫扶措施。基于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健全與完善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條件建設;培育與壯大貧困地區主導產業的參與主體;鼓勵與推動貧困農戶發揮主觀能動性;著力與強調精準扶貧的準確性和針對性。
精準扶貧;影響因素;有序Logistic模型;大別山地區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2014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制定了精準扶貧的頂層設計,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施精準扶貧,2016年1月,精準扶貧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精準扶貧是一次全新的扶貧方式的體現,從以往單純的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財政上對于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直接補助發展為現在的以精準扶貧項目為主的新型扶貧方式。當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是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的主戰場,這些區域的貧困農戶能否脫貧增收是衡量精準扶貧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本文基于農戶微觀視角、通過構建農戶對精準扶貧的滿意度評價模型,利用湖北大別山地區10個縣(市、區)的問卷調查數據,對連片特困地區農戶對精準扶貧的滿意度進行分析,厘清影響農戶對精準扶貧滿意度的主要因素,為地方政府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提供參考。
在研究貧困地區區域發展和農民增收影響因素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差異等因素。[1]認為制約貧困地區區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稟賦差異且總體呈現資源配置低效率的穩定均衡狀態。隨后的研究則聚焦在貧困地區教育水平、資金短缺、能力培養與積累等因素。[2]認為由于貧困地區經濟落后導致教育水平低下、發展資金短缺、能力培養和積累相對不足,反過來使得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更加緩慢,由此出現惡性循環。近期研究更加關注于貧困地區農戶脆弱性等因素。[3]認為脆弱性既是風險的產物也是個體抵御風險的能力和行動的產物,脆弱性的程度依賴于風險的特點和家庭抵御風險的機制。
在研究連片特困區農戶貧困及影響因素研究方面。李貝、李海鵬基于武陵山地區的調查,應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連片特困地區農戶貧困的主要因素,并得出如下結論:從戶主層面來看,認為女性、文化程度低、兼業時間短的農戶更容易陷入貧困;從家庭基本特征層面看,耕地面積少的農戶家庭更容易陷入到貧困狀態;從家庭生命周期層面來看,擁有的未成年子女數量少、遭受過重大疾病或傷殘的農戶,其家庭貧困的可能性越大。[4]
另有少數學者從精準扶貧績效角度來探索農戶脫貧增收問題。[5]認為現階段影響農戶脫貧的主要原因在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與精準考核4個層面的9個因素,且各因素重要性不同,其中核心因素是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與因村派人精準,妥善解決這些問題能夠提高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實現農戶脫貧增收的目的。在精準扶貧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從政策解讀、實踐經驗、工作難點、路徑選擇等方面給予了關注。[6]關于貧困農戶對精準扶貧滿意度的研究涉獵不多,更多的研究關注合作社、社會工作、農戶在精準扶貧中各主體利益聯結關系。有學者提出整合國家財政扶貧資源與合作社進行對接,再吸納貧困農戶的自有資源,使合作社與普通農戶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7]還有學者認為,社會工作完全可以運用自身的專業性和職業性優勢,通過參與“精準扶貧”實現農村貧困治理水平的提高。[8]另有學者利用四川藏區23縣(市)1320戶的調查數據構建雙檻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貧困牧民參與旅游扶貧對其脫貧具有積極作用。[9]
綜上所述,盡管對農戶對精準扶貧滿意度問題的研究有一些進展,但在以下方面還有改進空間:一是研究區域大多基于全國范圍的面上分析,對連片特困地區關注不夠,尤其是從精準扶貧對連片特困區農戶脫貧增收的影響視角開展的研究不足;二是對貧困地區農戶的精準扶貧滿意度評價及不穩定因素的揭示和辨析不夠,未能深層次探究導致精準扶貧對農戶減貧增收的帶動效應不佳的因素;三是受數據來源的制約,研究多側重于定性分析,運用模型及定量分析尚顯薄弱,使得研究結論缺乏嚴謹的數據支撐,相關政策的制定缺乏現實針對性。本文將針對以上研究不足展開研究。
(一)研究區域概況 大別山片區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典型代表,橫跨鄂豫皖3省(湖北、安徽、河南),6個地級市(黃岡、孝感、隨州、安慶、六安、信陽),在大別山片區45個特困縣中,湖北占了16個。湖北省黃岡市作為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國土面積1.7萬平方千米,轄區戶籍人口750多萬。在湖北17個地級市中,2015年黃岡市人均GDP僅為25377.09元,在全省排名第16位,貧困人口102萬。本文選擇湖北大別山片區黃岡市作為調研地,主要考慮黃岡市作為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縣集中分布的地區,調研數據具有代表性。
(二)調查數據收集與處理 為了獲得相關數據,以大別山貧困區縣的地方為依托,課題組于2016年12月下旬,分5個調查小組對黃岡市所屬10個縣(市、區)43個村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每個村隨機抽取10戶進行入戶調查,共計430戶,人口1547人,發放問卷430份,回收有效問卷413份,問卷有效率96.05%,超過模型所需要的樣本數。在進行數據處理前運用SPSS17.0中的Cronbach’s a系數對原始數據進行可行測度監測,檢測克朗巴斯系數達到0.785(0.5),表明原始數據能反映主體特征的真實值。
(一)變量選擇與賦值 本文選擇貧困農戶對精準扶貧滿意度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包括四大特征變量,分別為農戶個體及家庭特征變量、基礎條件特征變量,外圍支持特征變量和精準扶貧認知特征變量,每個特征變量又包含若干子變量。其中,農戶個體及家庭特征變量包含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家庭勞動力數量、農民人均純收入、就業地點8個子變量;基礎條件特征變量包括地理位置、主導產業2個子變量;外圍支持特征變量包括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銀行小額貸款2個子變量;精準扶貧執行特征變量包括精準扶貧政策了解程度、貧困戶識別精準度、對口單位幫扶措施3個子變量。各變量賦值及預期影響方向見表1。
(二)計量模型構建 由于被解釋變量分滿意、不清楚、不滿意三類情況,且取值存在較強的排序關系,因此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來量化分析影響貧困農戶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基于前文變量選擇,構建第i個貧困農戶的滿意度模型:
Satisfaction=Σβxi+εi
xi為解釋變量向量,xi=(1,xi1,xi2,…,xik);β為回歸系數向量,β=(β0,β1,β2,…,βk);εi為隨機變量。由于難以獲得衡量貧困農戶參與精準扶貧滿意度的連續性數據,因此把貧困農戶的滿意度選擇作為代理變量。
(一)樣本農戶對精準扶貧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選取七個因素對農戶開展滿意度調查,即扶貧政策知曉、產業扶貧帶動、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小額貸款、醫療救助、基礎條件改善、教育與培訓就業。樣本農戶對精準扶貧滿意度情況見表2。

表1 變量賦值及預期影響方向

表2 樣本農戶參與精準扶貧滿意度調查統計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調查整理
從表2可以看出,貧困農戶對精準扶貧總體滿意比重為62.16%,不滿意為33.24%。從具體指標滿意度調查來看,滿意度在60%以上的指標有四個,分別是扶貧政策知曉、基礎條件改善、醫療救助和教育與培訓就業,滿意度依次為92.74%、84.99%、78.93%、65.13%;滿意度在60%以下的指標有3個指標,分別是產業扶貧帶動、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和小額貸款,滿意度依次為51.09%、41.16%、21.07%。從以上滿意度的調查結果來看,表明現階段我國精準扶貧項目推進的進度和效果還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二)計量模型結果分析 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有序Logistic回歸,從檢驗統計量來看,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回歸結果見表3,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表3 有序Logistic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顯著
由表3可知,“年齡”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078,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年齡對滿意度有正向影響。年齡越大的農戶對國家扶貧政策及執行理解更深刻,時常把現在與過去進行對比,普遍認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滿意度相應要高;相反,年齡越小的則沒有該經歷和體會。
“健康狀況”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205,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健康狀況對滿意度有正向影響。從調查情況來看,各地政府制定并落實醫療救助精準扶貧實施方案,貧困農戶參加新農合比例達到100%,且免交參合費用,大病住院治療報銷比例提高至90%,五保戶報銷比例達到100%。有少數農戶因長期有大病或長期慢性疾病,盡管可以報銷絕大部分醫療費用,但因健康問題影響工作導致收入低下陷入貧困。農戶健康狀況越好,就越有充沛的腦力和體力去從事各項工作,收入高且持續,滿意度就高;相反,健康狀況越差,不但要支付醫藥費,同時因健康影響工作導致收入下降,因病致貧現象明顯,滿意度則低。
“就業地點”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039,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就業地點對滿意度有重要影響。本地就業的農戶能親身經歷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全過程,且明確在哪些方面受益,受益多少,因而,滿意度高;反之,外地就業的農戶,由于無法參與精準扶貧的各類項目,滿意度則低。
“地理位置”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024,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地理位置對滿意度有重要影響。從調查情況來看,區位條件較好的村普遍都有硬化的通村公路,有安全的農村電網,有入戶的廣電通訊光纖,有清潔飲用水和生活能源,有生產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有村衛生室、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和群眾服務中心,部分村已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區位條件較差的村,尤其是極少數村還沒有通水泥路,路況較差,出行極不方便;部分村無獨立衛生室,還存在幾個村合用一個衛生室,且衛生室條件較差的情況;有的村寬帶普及率低,個別村還沒有安全飲用水。地理位置優越的村莊,各類產業發展都具有先天優勢,農戶就業渠道多,收入增長快,滿意度高;相反,地理位置差的村莊,交通閉塞,產業單一,農戶增收門路少,滿意度低。
“主導產業”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245,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主導產業是影響滿意度的關鍵因素。根據調查發現,農戶滿意度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主導產業,且這些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效應,貧困農戶廣泛參與如種植、加工、運輸、批發零售、鄉村旅游、農家樂、特色美食等,農戶就業效果好,農民增收快,滿意度高。反之,滿意度低的則表現為多種形式,一些村本地主導產業還沒有形成,無法帶動貧困農戶;一些村雖有一些特色產業,但產業缺乏品牌,生產規模小,吸納就業能力不強,帶動貧困農戶增收效果不明顯。
“財政扶貧資金投入”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089,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國家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對滿意度至關重要。從調查情況來看,貧困農戶雖然對國家財政加大扶貧資金投入表示歡迎,但對投入滿足實際需求的現狀還不滿意。此外,國家財政對各村實際到村資金存在較大的差異,如2016年,紅安縣石家崗村實際到村資金為247.74萬元,小豐山村為192.79萬元;團風縣杜堡村和馬家塹村實際到村資金均為100萬元,而張沖村和孫家沖村僅為40萬元。由此可見,到村資金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貧困農戶滿意度的高低。財政扶貧資金投入越多的村莊,村莊面貌變化大,產業發展效果好,農民受實惠多;反之,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少的村莊,村莊變化不大,農戶受益較少。
“銀行小額貸款”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036,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銀行小額貸款對滿意度具有正向效應。從調查情況來看,貧困農戶融資難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缺乏扶貧信貸投資平臺,貧困農戶得不到小額貸款的支持;另一方面是金融機構貸款門檻過高,金融部門審核過于嚴格,出于資金安全考慮,只愿意將資金貸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缺乏對生產規模小、收益低的貧困農戶貸款的積極性。
“貧困戶識別精準度”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048,且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貧困戶識別精準度對滿意度具有重要影響。精準扶貧政策落實貴在貧困戶識別精準度,貧困戶識別精準度高的村莊,針對性就強,扶貧效果就好;反之,精準度低的村莊,扶貧矛盾和爭議大,政策執行難,往往出現非貧困戶得到了資助,貧困戶相反被排斥,滿意度必然低。
“對口單位幫扶措施”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0.135,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對口單位幫扶措施對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對口單位真心幫扶且措施得當的,貧困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扶,脫貧增收效果好;反之,對口單位幫扶措施蜻蜓點水,做表面文章,貧困農戶意見很大,自然滿意度低。
綜上所述,通過調查進行描述性分析表明,農戶對精準扶貧總體滿意度一般,影響農戶滿意度的因素差異性較大。貧困農戶對精準扶貧總體滿意比重為62.16%,不滿意為33.24%。通過計量回歸分析發現,年齡、健康狀況、就業地點、地理位置、主導產業、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銀行小額貸款、貧困戶確定精準度,以及對口單位幫扶措施9個變量是影響農戶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而性別、婚姻、家庭勞動力數量、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及精準扶貧政策了解程度則影響不顯著。對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健全與完善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條件建設。既要加強硬件條件建設,如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把資金和項目優先安排到貧困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到村到戶,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條件環境。又要加強軟件條件建設,包括寬帶網絡建設、農村電商平臺建設、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等。
2.培育與壯大貧困地區主導產業的參與主體。重點培育并壯大主導產業的核心參與主體,主要包括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組織等。同時,引導并規范核心主體與農戶建立穩定且有效的合作關系,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
3.鼓勵與推動貧困農戶發揮主觀能動性。各級政府要教育貧困戶克服“等、靠、要”思想,鼓勵貧困戶解放思想、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技能,通過不懈努力脫貧致富。
4.著力與強調精準扶貧的準確性和針對性。首先著力精準扶貧對象識別的準確性。既要做到識別方法要精準,又要做到識別過程要透明公正,將結果公之于眾,接受群眾監督。其次要強調精準扶貧政策對癥下藥。項目安排要精準,要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戶施策,貫徹落實扶貧項目精準。再次是資金使用的精準,采取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多元投入機制。最后是實施方式要精準。針對每戶的特殊情況和致貧原因分類實施,實現“私人訂制”式幫扶。
[1]陳凡.貧困地區農戶經濟行為與貧困機理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1998(5)3-9.
[2]黃承偉,陸漢文.貧困村互助資金的安全性與風險控制——7省18個互助資金試點的調查與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4-20.
[3]楊龍,汪三貴.貧困地區農戶脆弱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0)150-156.
[4]李貝,李海鵬.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戶貧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湖北恩施州龍鳳鎮的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1-67.
[5]陳升,潘虹,陸靜.精準扶貧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東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6(9)88-93.
[6]王思鐵.“十三五”時期四川脫貧攻堅構想[J].黨政研究,2016(1)22-28.
[7]趙曉峰,邢成舉.農民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6(4)23-29.
[8]袁君剛.社會工作參與農村精準扶貧的比較優勢探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7-22.
[9]盧沖,耿寶江,莊天慧,楊浩.藏區貧困農牧民參與旅游扶貧的意愿及行為研究——基于四川藏區23縣(市)1320戶的調查[J].旅游學刊,2017(1)64-76.
責任編輯 周覓
F323
A
1003-8078(2017)05-0104-05
2017-04-29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5.25
劉漢成(1970-),男,湖北天門人,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教授,博士;關江華(1971-),男,湖北潛江人,黃岡師范學院旅游文化與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黃岡師范學院高級別培育項目,項目編號:201616803;湖北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16ADC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