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廉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現代服務系,廣東 中山 528437)
應用型專業與就業的匹配性研究
——以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為例
胡 廉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現代服務系,廣東 中山 528437)
通過包裝印刷專業與就業匹配的視角來看商務英語專業與就業不匹配的問題。通過對比商務英語和包裝印刷畢業生、教師以及企業人士的訪談結果,發現商務英語專業要加強專業與就業的匹配性需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確保專業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相關性;二是提升專任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三是提升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四是制定統一,有權威性且被企業認可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
商務英語專業;包裝印刷專業;專業與就業;匹配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教育與就業匹配問題就引起西方國家的重視。按照Lammarino的劃分教育與就業的匹配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縱向匹配,即畢業生的受教育程度和用人單位提出的要求相符合;二類是橫向匹配,即畢業生專業與就業相匹配。[1]根據王子成和楊偉國[2]的研究,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保持了較高的初次就業率,但依然面臨低質量的就業問題。造成低質量的就業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畢業生的專業與就業不匹配。根據 Zhu的研究發現,與專業不匹配相比,專業完全匹配的畢業生其工資收入要高出14.55%。[3]王廣慧,耿菊微運用回歸分析發現,專業與就業的不匹配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4]然而運用FEFLEX收集的數據,Storen和Arneson的研究結果與Zhu(2011)和王廣慧,耿菊微(2016)的研究相悖。[5]他們發現,專業與就業橫向不匹配對工資和工作幸福度產生了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專業與就業不對口,不一定工資和工作幸福度就低。這一研究證實了Grubb所提出的理論,有些專業在傳授的過程中,會更多的授予學生一般性知識,也即是通識知識。[6]通識知識可以幫助工作在專業以外的學生創造價值,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待遇。正如美國教育大家杜威(1938,p17)所說教育不是絕對的。[7]不同專業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類型存在差異,因而其所受專業與就業的匹配度也存在顯著差異。[8]某些應用型專業側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專業的特定知識和技能,就業導向的目標更為準確。而有些人文社科類專業更偏重于學生的一般性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因此更容易出現專業與就業不匹配的問題。本文的側重點是通過比較兩個應用型的專業與就業的匹配性,來談如何更好地提高應用型專業的就業匹配性。高職院校一直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努力實現專業與崗位的無縫對接。在大的背景形式下,優勝劣汰,如何實現商務英語專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故本文通過對比包裝印刷專業與就業匹配的成功經驗來了解一:造成商務英語專業與就業不匹配的原因是什么?二: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應該如何更好地解決專業與就業不匹配的問題,讓畢業生更好地遷移到工作崗位?
本研究的數據基于筆者2016年5-7月間利用“調查派”調查平臺進行的《高職畢業生專業與就業匹配度調查》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廣東省珠三角三所高職院校畢業半年到三年的商務英語專業和包裝印刷專業學生。此次的問卷調查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商務英語和包裝印刷專業與就業的匹配情況。第二部分主要是通過對在問卷調查中表明自愿參加后期訪問的部分畢業生、教師以及企業人士進行訪談來解決本文提出的主要兩個問題。筆者通過對第一個部分的數據(輸入SPSS20.0)整理發現,從專業與就業的匹配度來看,專業與就業完全不匹配的理工類包裝印刷專業畢業生僅為16.8%,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完全不匹配率卻高達30%。故本文的主要研究重點是問卷調查中的第二部分。此次訪談的形式是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半結構式訪談)。訪談時間為30-40分鐘。經過訪談者允許,所有內容被錄音,之后筆者將錄音內容書面整理出來。
(一)包裝印刷專業與就業匹配原因分析
1.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共同制定課程目標。珠三角作為全球包裝印刷業中心,企業對技能型人才有著迫切需求,參與包裝專業人才培養意愿較高。①包裝印刷專業教師指出,該專業自2009年始,與企業合作重構課程體系,根據崗位要求有的放矢安排核心課程模塊,引入權威性職業資格證書,對口頂崗實習,提高教學內容實用性,針對性,促進了培養導向與就業導向的一致性。在畢業之際,包裝印刷專業學生對將來的就業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更利于畢業生找到與專業匹配的工作。
2. 提升專任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根據林添湖的研究,目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中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教師的專業素質問題,專任教師具有很強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企業的實戰經驗。[9]因此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是很有必要。
當前,高職院校要求教師下企業鍛煉已然成為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標配”。據調查內容了解,該專業明文要求包裝專業教師每兩年至少有半年在企業歷練經歷,從制度上保障教師授課內容與企業實際所需掛鉤。
企業的專業人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包裝印刷專業確保了每門課程有兩名教師。一是包裝印刷專任教師,另外一名是具有企業經歷的實操技師。根據整理包裝印刷企業人士的語音材料發現,一方面,企業對高職類培養的學生不滿意。另一方面,包裝印刷行業一批即將退休的老工程師對包裝相關技術了解滲透。為了給社會創造更多價值,他們愿意共同培養包裝印刷專業的學生。
3.提升頂崗實習質量。頂崗實習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畢業生專業與就業的對口性。頂崗實習崗位與專業越匹配的畢業生,就業也越匹配。[10]該高職院校印刷包裝專業依托行業翹楚,成立“中榮班”、“松德班”兩個訂單班,有效解決該校學生頂崗實習難、就業難問題,被采訪的畢業生對這種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持正面態度。“訂單培養”模式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校企合作形式。通過邀請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參與教學和管理。這樣,專業知識與企業所需知識緊密程度越高,該專業畢業生專業與就業對口性也就越強。[11]
(二)商務英語專業與就業不匹配原因分析 和理工類包裝印刷專業相比較,商務英語專業更側重學生的一般性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高職教育一貫注重以“就業崗位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實現職業能力、崗位需求和人才培養的精準對接。商務英語專業作為一門傳授學生一般性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如何在強調應用和實操能力的高職院校生存下來也是長期困擾商務英語教師的一個問題。
1.專業課程內容欠缺實用性和相關性。提高專業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相關性是目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商務英語專業更顯嚴重和急迫。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企業和較多畢業生反映教學實操性差,例如:商務英語學生在訪談中反復強調“商務英語專業學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實操性特別小,學的東西都是特別空洞。二是與商務英語專業開展深度合作的企業相對較少;②采訪中企業人士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也表示了質疑。比如“一個高職商務英語學生到公司應聘。學校里面學得東西,可用性太小。因為學校的內容很套路很死板。它不能根據客人的要求靈活應變。尤其是對客人的理解不是很透徹。”
2.專任教師能力脫節。調查發現,商務英語教師師資力量整體堪憂。在訪談中,商務英語畢業生提出“要教好這門課,一定要老師在這個領域是有建樹的,而不能僅僅因為英語專業畢業就可以教學,很多老師在這方面其實并不是有建樹的”。
同樣,企業人士對一名合格的商務英語教師也表達了她的想法:“好的老師一定要對國外的背景文化非常了解。就是知道用什么樣的語言說服客戶達到想要的目的。即使有投訴,也要能做到用可以接受的語言平息這個投訴,并且客戶還滿意。這些沒有一個很有工作經驗和資歷的教師來教,學生是不會知道的”。
3.頂崗實習的質量來分析商務英語專業。如上述,頂崗實習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將來專業與就業的匹配性。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整體狀況并不樂觀,甚至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軟肋”。較多學生反映頂崗實習如“放羊”。③
畢業生的觀點和表1的數據顯示呈現一致性。從表1中可以看出,頂崗實習崗位和專業的匹配性對將來就業匹配性有顯性的影響(P<0.0005)。只有16%頂崗實習崗位和專業匹配的畢業生在將來的就業中不匹配。然而高達43%的畢業生頂崗實習崗位和專業不匹配在將來的就業中也不匹配。

表1 頂崗實習崗位和專業的匹配性對就業匹配性的影響
Chi-square:10.749 DF:1 P<0.005
此外,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反復提及,為滿足學校“三證”齊全畢業條件,較多學生考“拈輕棄重”,考取初級從業會計證書,市場營銷證書的相對容易證書,而非考取一個與本專業相關的證書,并形成風氣。
包裝印刷專業較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更容易找到一份專業與就業匹配的工作的原因可歸咎于以下幾點。(1)包裝印刷專業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和優勢,探索了由行業、企業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共訂教學方案,共構課程體系,如與 “中榮公司”和“松德公司”合作進行“校企合作,冠名培養”,開辦企業冠名“訂單班”。深度的校企合作以及包裝行業帶頭人和高職教師共同培養的模式讓包裝印刷專業學生能很好地掌握企業所需技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知識和技能與崗位的無縫對接。讓更多的學生在學校期間可以獲得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經驗。這樣更早的幫助學生確定職業目標。更有利于他們找到一份專業與就業對口的工作。正如Raffe的研究指出,與企業需求相結合的專業教育更容易實現專業與就業的匹配。[12](2)包裝印刷專業從嚴從實執行每兩年不少于半年企業鍛煉規定。通過深入企業歷練,教師較多機會了解包裝印刷前沿知識,以及實操流程,并將前沿知識和實操方法教給在校學生,形成有效閉環,再次確保理論知識和實操知識無縫對接。(3)包裝印刷專業明確將職業資格證書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考取領域內較高級別職業資格證書,幫助畢業生順利找到與專業相關工作。商務英語專業在這些方面凸顯明顯不足。(1)商務英語專業很難找到愿意與其合作的企業。正如Durden和Yang 指出,在實際中,并不是所以企業都愿意與高職合作[13],特別是不愿意與那些人文社科類專業合作。[14]因為這類學科在給企業帶來效益防面不及理工類專業。缺乏深度校企合作也為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尋找專業匹配頂崗實習崗位帶來困難。(2)商務英語教師缺乏實際商務經驗普遍。(3)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也是五花八門,缺乏權威性。
通過與包裝印刷專業對比,為提高商務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商務英語需要大力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機會 包裝印刷專業成功的校企合作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一是企業愿意合作。例如:包裝印刷專業中的企業首先是對該專業以前培養的學生不滿意,同時企業也面臨技術工人匱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愿意與包裝印刷專業合作培養學生。二是專業資源的豐富也是校企合作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珠三角作為全球包裝印刷業中心,有著密集的包裝企業。一方面包裝企業人士在具體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以及對頂崗實習管理等諸多環節中起到主動地位,另一方面企業又可以提供大量的機器設備給學生進行實操演練。但商務英語專業一是在意愿上,企業不愿意。二是在資源上,沒有理工類專業聚集而多的相關企業。故商務英語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內驅力不夠,參與校企合作動力不足。所以從地方政府層面更應該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法制和激勵體系。地方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鼓勵企業與理工類專業合作的同時,也要兼顧到高職院校的人文社科類專業。
(二)商務英語專業需要加大師資的培養力度 鼓勵教師走進企業。從商務英語畢業生的角度來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嚴重的缺乏企業工作的一線經驗,從根本上來看,不能提供給學生未來崗位所需的知識。從而間接性造成了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不能找到一份與專業對口的崗位。所以,商務英語教師應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擴展校企合作空間、內容與形式,搭建良好的互動平臺,使商務英語教師需求同步企業。
(三)改善目前商務英語職業證書五花八門的現象 正確引導學生考取與專業相符合的職業資格證書。商務英語專業一是要健全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目前商務英語學生可考取的含金量較高且具備權威性的主要職業資格證書是劍橋商務英語初中高級。但這個證書對于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所以高職類商務英語專業應該調動各商務英語相關行業共同開發更多地適應高職類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能力的證書。使職業資格證書的內涵能夠反映相對應的職業崗位所要求的職業文化和職業技能素質要求。
(四)正確引導學生找一份與專業匹配的頂崗實習崗位 頂崗實習是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學校應該有責任和義務給學生搭建一個好的頂崗實習平臺。頂崗實習和對口就業是相輔相成。然而目前很多高職院由于本地沒有足夠的頂崗實習單位,學生都在從事著與在校期間所學專業毫無關系的頂崗實習崗位。[10]所以,政府應該多鼓勵校企合作,公平分配教育資源。這樣才能基本保障專業與頂崗實習崗位的匹配。
注釋:
①采訪發現,珠三角不少包裝印刷企業從業人員愿意到教學崗位兼職。
②調查發現,商務英語教師把專業知識與企業所需知識的脫軌歸咎于企業不愿意與商務英語專業合作。商務英語教師認為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專業,和企業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定企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能很大程度幫助學生找到一份專業與就業對口的工作。但外貿公司一般不愿意接受高職的商務英語學生來公司實習,從主觀來說:認為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素質較本科生有明顯差距,尤其是臨場應變能力;從客觀來說:外貿公司一般規模不大,用工量較少。
③調查發現,不少學生頂崗實習并未找到與專業相關崗位,較多分流到銷售環節各流通領域,有學生甚至呆在家里。
[1]Iammarino, S, Marinelli, E. Education-Job (mis)Matching and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Italian University graduates’ Transition to Work[R]. CIMR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12:1-24.
[2]王子成, 楊偉國. 就業匹配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效應[J]. 教育與就業,2014(3)44-52.
[3]Zhu, R. The Impact of Major Job Mismatch on College Graduates’ Early Career Earnings[M]. National Institute of Labour Studies (NILS), Adelaide,2011:511-528.
[4]王廣慧,耿菊微. 教育—工作匹配程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影響[J]. 高教探索,2016(3)123-128.
[5]Storen, L. A, C. A. Arnesen.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Flexible Professional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eds. J. Allen and R. van der Velden, New York: Springer,2011:199-240.
[6]Grubb, W. N. Learning and earning in the middle, part 1: national studies of prebaccalaureate educatio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1,2002(4)299-321.
[7]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Collier,1938:13-26.
[8]Kalmijin, M., T. Van der Lippe. Type of Schooling and Sex Differences in Earnings in the Netherlands[J].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13,1997(2)1-15.
[9]林添湖. 蓬勃發展之后的理想思考和建議—再論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學科未來的發展前景[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7)15-21.
[10]胡秀建, 朱水源. 高職畢業生頂崗實習和對口就業中的問題與對策[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102-105.
[11]Hannan, D., D. Raffe, E. Smyth. Cross-national research on 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s: an analytic framework[M]. Paper presented to the OECD, in Paris,1996:1-29.
[12]Raffe, D. Pathways linking education and work: a review of concepts, research, and policy debates[J].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6, 2003(1)3-19.
[13]Durden, G. R., G. Ya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 preliminary critical review of developments and issues in Liaonng Province[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30, 2006(8)622-38.
[14]Kilpatrick, S., V. Hamilton, I. Falk. Issues of Quality Learning: Apprenticeship in rural and remote Australia[M]. CRLRS, Sydney,2002:76-84.
責任編輯 付友華
G647
A
1003-8078(2017)05-0018-04
2017-02-27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5.05
胡廉(1985-),女,湖北洪湖人,廣東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服務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