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饒麗娜,王穎,喻麗,黃健
(九江學院附屬醫院眼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超聲生物顯微鏡在眼前段頓挫傷的應用價值分析
胡洋,饒麗娜,王穎,喻麗,黃健
(九江學院附屬醫院眼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研究分析超聲生物顯微鏡在眼前段頓挫傷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接收的眼前段頓挫傷患者3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超聲生物顯微(ul 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觀察,并予以患者眼科常規檢查、眼B超檢查,分析超聲生物顯微鏡的應用價值。結果 32眼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中,24眼存在兩種及兩種以上眼前結節組織損害,構成比為75.00%,17例前房積血,19例前房閃輝,15例睫狀體損傷,9例睫狀體離斷,4例角膜水腫,5例虹膜根部離斷,1例晶狀體不全脫位,4例房角后退;裂隙燈檢查房水閃輝陰性患者4例,在超聲生物顯微(UBM)檢查中可見前房點狀弱回聲;房角鏡檢查診斷睫狀體離斷、睫狀體脫離患者僅2例;B超未發現眼前段病變。結論 超聲生物顯微鏡在眼前段頓挫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超聲生物顯微鏡;眼前段頓挫傷;應用價值
眼發生外傷時,眼前段組織結構通常會發生改變,而普通眼用超聲波檢查、前房角鏡檢查、裂隙燈檢查等并不能準確地發現一些細微的改變,特別是患者合并角膜損傷、前房積血造成的屈光介質混濁時,會對眼前段的觀察產生影響[1]。有學者指出,超聲生物顯微鏡能將房角后退、睫狀體分離、虹膜根部離斷、玻璃體疝、晶體懸韌帶斷裂不脫位等情況顯示出來,能將傳統眼B超檢查無法顯示的睫狀體、脈絡膜淺脫離顯示出來[2]。對此,本文對超聲生物顯微鏡在眼前段頓挫傷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并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選擇本院接收的眼前段頓挫傷患者32例作為研究對象,獲得了滿意成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接收的眼前段頓挫傷患者3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13~63歲,平均年齡(35.58±12.71)歲,左眼19例,右眼13例,共32眼,就診時間為受傷后1 h~1個月,平均就診時間(15.35±9.77)d,患者均由于視力下降、眼球外傷就診,確診為眼挫傷且沒有進行手術治療。挫傷情況:21例交通事故傷,5例羽毛球傷,3例拳頭傷,3例其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超聲生物顯微(UBM)觀察,并予以患者眼科常規檢查、眼B超檢查。SW-3200型超聲生物顯微鏡由天津邁達公司生產,使用頻率為50MHz的高頻超,掃描深度5mm,掃描寬度5mm,縱橫向分辨率50μm。患者取仰臥位,麻醉患眼,用5 g/L地卡因眼藥水淺表麻醉,在結膜囊處放置合適眼杯,介質為無菌蒸餾水,進行水平軸位和上方、下方、顳側、鼻側鞏膜緣斷層掃描,對患者睫狀體、房角情況進行探查,獲得理想圖像并保存。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非正態分布資料對比采用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超聲生物顯微檢查特征 32眼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中,24眼存在兩種及兩種以上眼前節組織損害,構成比為75.00%,17例前房積血,可觀察到前房大量片狀、弱點狀反射,出血成塊狀時,晶狀體、虹膜處可見邊緣明顯、不規則高回聲團塊;19例前房閃輝,可觀察到弱點狀回聲;15例睫狀體損傷,可觀察到全周睫狀體和鞏膜明顯分離,睫狀體上腔表現為裂隙狀低回聲無回聲區,偶爾有絲狀組織回聲;9例睫狀體離斷,可觀察到虹膜、睫狀體、鞏膜附著點間明顯分離,前房、睫狀體上腔間有完全溝通的瘺口形成;4例角膜水腫,可觀察到角膜水腫厚度增大,局部反射增強不連續;5例虹膜根部離斷,可觀察到虹膜根部和睫狀體附著位置明顯分離;1例晶狀體不全脫位,可見前房不均勻深淺,部分韌帶斷裂缺失,睫狀突-晶狀體赤道的間距變大;4例房角后退,可觀察到房角增寬、圓鈍。
2.2 超聲生物顯微檢查、B超、裂隙燈檢查比較 裂隙燈檢查房水閃輝陰性患者4例,在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中可見前房點狀弱回聲。房角鏡檢查診斷睫狀體離斷、睫狀體脫離患者僅2例。B超未發現眼前段改變,見表1。

表1 超聲生物顯微檢查、B超、裂隙燈檢查比較
眼頓挫傷通常出現房角后退、睫狀體分離、虹膜根部離斷、晶狀體完全脫位或半脫位等改變。盡管前房角鏡、裂隙燈能將這些病變檢查出來,但是如果眼頓挫傷合并出現高眼壓、低眼壓、前房積血、角膜受損等情況時,則這兩種檢查手段則無法準確判斷患者患眼的病變情況,容易發生漏診、誤診[3]。有學者應用超聲生物顯微檢查、常規眼科、傳統B超檢查對眼頓挫傷患者進行診斷,發現常規眼科、傳統B超的診斷率較差,而超聲生物顯微檢查能將眼鈍挫傷情況清晰地反映出來,適合受傷后早期有屈光間渾濁的眼前段觀察,能有效減少漏診、誤診的發生[4]。在傳統B超檢查中,由于頻率的限制,B超并不能將眼前段細微結構清晰地顯示出來。臨床上采用CT和MRI對眼鈍挫傷患者進行診斷時,也由于頻率的影響,并不能顯示眼前段的改變情況[5]。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使用的頻率較高,分辨率高,有顯微放大的作用,能清晰地顯示眼前段細微結果,從而獲得類似眼前段組織切片的二維超聲圖。本次研究中,32眼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中,24眼存在兩種及兩種以上眼前結節組織損害,構成比為75.00%,17例前房積血,19例前房閃輝,15例睫狀體損傷,9例睫狀體離斷,4例角膜水腫,5例虹膜根部離斷,1例晶狀體不全脫位,4例房角后退,說明超聲生物顯微檢查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將患者病變情況均清晰地顯示出來,且上述不同病變在該檢查中均具有各自的特點,能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超聲生物顯微檢查利用高頻超聲來收集圖像,可穿過渾濁屈光介質、虹膜、鞏膜,將發生在其后的異常情況顯示出來,因此,在受傷后早期存在屈光介質混濁的眼前段診斷中,比較適宜使用該檢查方法[6]。眼前段鈍挫傷中,晶體懸韌帶斷裂、晶體不完全脫位時,可觀察到晶體懸韌帶回聲消失,晶體赤道部移位,且可見睫狀體和晶體赤道部中間嵌頓玻璃體。
本次研究中,裂隙燈檢查房水閃輝陰性患者4例,在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中可見前房點狀弱回聲;房角鏡檢查診斷睫狀體離斷、睫狀體脫離患者僅2例;B超未發現眼前段病變,可見,與房角鏡等檢查相比,超聲生物顯微檢查的應用價值更高。睫狀體分離并發低眼壓時,房角鏡檢查無法確定是否發生睫狀體分離,通常容易誤診為房角后退,但是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仍可觀察到睫狀體、虹膜、鞏膜分離,且能將分離的范圍顯示出來,且房角后退在超聲生物顯微檢查中具有比較明顯的特點,容易鑒別診斷[7]。睫狀體環形肌以及睫狀體縱行肌的分離引起房角后退,進行超聲生物顯微檢查,可見鞏膜上仍附著部分睫狀體。通常睫狀體分離時在超聲生物顯微中可見睫狀體、鞏膜顯著分離,且能確定分離的具體位置。不僅如此,超聲生物顯微檢查能將部分睫狀體分離引起全周睫狀體、脈絡膜淺脫離的情況顯示出來,主要原因是觀察中周部眼底病變時會受瞳孔不容易散大的影響,且脫離較淺,通常在前部脈絡膜,是導致睫狀體分離低眼壓的主要原因,但是使用傳統B超時,并不能將該異常顯示出來[8]。晶狀體懸韌帶受損使得晶狀體移位,導致眼屈光狀態發生改變,視力受影響。晶狀體懸韌帶受損通常伴隨外傷性白內障,進行白內障摘除手術時,晶狀體懸韌帶受損而使得晶狀體穩定性較差,存在較大的玻璃體溢出風險,手術過程中容易發生晶狀體掉入玻璃體腔的情況,而采用超聲生物顯微檢查,能為醫師提供詳細的患眼細微組織結構的改變情況,能為手術治療以及并發癥的預防提供有力指導。綜上所述,超聲生物顯微鏡在眼前段頓挫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適用于低眼壓、屈光介質混濁、虹膜后組織異常變化的診斷,能為醫師診斷、治療提供全面、準確、詳細的信息,值得推廣應用。
[1] 傅東紅,孫建初,李衛,等.外傷性前房積血眼前段損傷的超聲生物顯微鏡診斷分析[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2,34(1):46-49.
[2] Yu W,Zheng L,Zhang Z,et al.Spect 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macular contusion t rauma[J]. Ophthalmic Research: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Experimental and Cl inical Ophthalmology,2012,47(4):220-224.
[3] Felice Cardi l lo Piccol ino.Ef fect of ocular contusion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J].Retinal cases& amp brief reports,2010,4(1):47-50.
[4] Erdurman FC,Sobaci G,Acikel CH,et al.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contusion injuries of posterior segment[J].Eye,2011,25(8):1050-1056.
[5] 黃芳.眼球內外傷186例超聲診斷體會[J].當代醫學,2012,18(20):81-82.
[6] 曾焱.超聲生物顯微鏡對晶狀體懸韌帶異常的觀察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5,20(16):33-34.
[7] 李赟,姚勇,朱靖,等.閉合性Ⅱ區眼外傷的超聲生物顯微鏡觀察[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4,13(5):309-312.
[8] 趙靜濱,付瑩.眼鈍挫傷后房角鏡與超聲生物顯微鏡(UBM)的聯合檢查[J].中國醫藥指南,2015,11(30):126-1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