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京晶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院眼科,遼寧 丹東 118000)
比較單側內直肌后徙與雙側內直肌后徙術治療兒童集合過強型內斜視的臨床效果
孫京晶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院眼科,遼寧 丹東 118000)
目的 研究和探討單側內直肌與雙側內直肌后徒術治療兒童集合過強型內斜視的臨床效果和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集合過強型內斜視患兒56例,隨機分為單側組和雙側組,各28例。單側組患兒采用單側內直肌后徒術治療,雙側組患兒采用雙側內直肌后徒術治療,對比和分析兩組患兒內斜視矯正情況。結果 隨訪6個月后,兩組患兒治療后N-D變化值和正位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單側組欠矯率為28.57%高于雙側組的10.71%,過矯率7.14%低于雙側組的17.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具有臨床參考價值。結論 單側與雙側內直肌后徒術均能有效地糾正兒童集合過強型內斜視,減小看近物與看遠物斜視度的差值。
內直肌后徒術;集合過強型內斜視;臨床效果
內斜視是指患者單眼或雙眼的瞳孔向眉心傾斜,是臨床常見的斜視類型,約占兒童斜視的50%以上,其發病可能與遺傳、機械和調節因素等有關。正常健康的雙眼在注視物體的過程中,物體能夠分別在雙側視網膜成像,并于大腦中樞神經將成像重疊,從而形成完整立體的成像[1]。但是嬰兒由于自身發育系統不健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導致一側或雙側眼睛偏斜無法準確成像,于是產生了斜視。集合過強型內斜視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者戴眼鏡看近物比看遠物的斜視度≥10PD(三菱鏡度)。為進一步研究單側與雙側內直肌后徒術臨床治療效果,本院于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集合過強型內斜視患兒56例進行臨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集合過強型內斜視患兒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8±5.1)歲,隨機分為單側組和雙側組,各28例。納入標準:患兒能夠配合進行N-D三菱鏡檢查,且N-D值≥15PD,排除使用縮瞳劑治療的患兒,所有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單側組患兒采用單側內直肌后徒術治療,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齡(6.9±5.0)歲;雙側組患兒采用雙側內直肌后徒術治療,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齡(6.5±5.3)歲。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比。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在治療前,均行徹底眼部檢查,排除眼部和其他器官病變。并采用角膜映光法測量患者斜視的度數,聯合使用三棱鏡遮蓋法測量患者佩戴33 cm和6 cm的矯正鏡后的斜視度數差。根據患兒斜視和主眼的情況差異,進行單側或雙側內直肌后徒術。所有患者行全身氯胺酮麻醉,手術于患兒的鼻下方穹窿球結膜處切開,暴露內直肌,將后徒的內直肌縫合在鞏膜上。
1.3 臨床觀察指標 使用三菱鏡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后N-D值(看遠物斜視與看近物斜視差),若N-D≥10PD判定為欠矯,隱形、間歇斜視判定為過矯,其余無不良情況判定為正位矯正。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情況對比 術后7 d,單側組欠矯率高于雙側組,過矯率低于雙側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正位率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6個月,單側組欠矯率高于雙側組,過矯率低于雙側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正位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情況對比(%)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D值對比 兩組患兒治療后N-D變化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內斜視是眼科常見的疾病,患病率約為1%~2%左右,嚴重影響患者的美觀和視力,需要進行手術和護理干預治療[2]。其中,手術是臨床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手術治療前,患者需要佩戴矯正眼鏡半年以上,以保證雙眼視力平衡。一般手術治療風險較低,但是由于每位患者屈光性調節因素和個體差異不同,加上疾病致病原因尚未明確,無法保證所有患者一次性手術成功[3]。尤其是兒童斜視矯正手術,受到患兒發育不全且心智不齊,無法較好地配合進行手術治療,容易引起各種不良事件和風險。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D值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D值對比
P值0.94 0.44 0.92項目治療前(PD)治療后(PD)N-D變化值(PD)單側組16.2±5.7 4.2±0.8 12.0±6.9雙側組16.1±5.0 3.9±1.9 12.2±8.4 t值0.07 0.77 0.10
根據臨床診斷,將集合過強型內斜視分為:①患兒中高度遠視,戴眼鏡后看遠處正位的物品表現為斜視較低,在近處恒定性內斜視程度較大,屈光性調節性內斜視比值較高;②患兒為先天遺傳性遠視或近視,看遠處恒定性內斜視較為嚴重,近處內斜視情況較輕;③非調節性結合。El l is Gs[4]等人研究表明,雙側內直肌后徒術對非調節性結合過強型內斜視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臨床固定縫合難度較高。
關于使用單側還是雙側內直肌后徒術治療,國內外醫學界爭論較大,傳統觀察認為應當使用雙側后徒術,臨床欠矯率較高,可通過二次手術或長期矯正護理以提高矯正率[5]。雖然集合過強型內斜視治療體系相對完善,但是仍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例如行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單側和雙側后直肌后徒術的選擇,一次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和術后遠期雙眼恢復情況等,仍待更多研究報告評價[6]。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6個月后,兩組患兒治療后N-D變化值和正位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單側組欠矯率為28.57%高于雙側組的10.71%,過矯率7.14%低于雙側組的17.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單側與雙側內直肌后徒術均能有效地糾正兒童集合過強型內斜視,可減小看近物與看遠物斜視度的差值。
[1] 馬翔.單側與雙側內直肌后徒術治療兒童集合過強型內斜視的療效比較[J].山東大學學報,2015,1(5):987-988.
[2] 劉靜,楊先,徐婷婷,等.先天性內斜視術后遠期療效的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3):255-258.
[3] 馬翔,郭敬麗,王利華.雙眼外直肌后徙術治療兒童類似分開過強型間歇性外斜視22例[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4,28(5):62-65.
[4] El l is GS,Pritchard CH,Baham L,et al.Medial rectus surgery for convergence excess esotropia with an accommodative component:a comparison of augmented recession,slanted recession,and recession with posterior fixation[J].American Or thoptic Journal,2012,62(1):50-60.
[5] Parrotta JN,Panganiban MK,Feustel PE,et al.Longterm Cosmetic Alignment Fol lowing Surgery for Esot ropia Versus Exot ropia in Childhood:A Comparison Using Survival Curves[J].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 rabismus,2015,52(6):339-342.
[6] 劉彥芳,林萍.雙眼外直肌后徒術治療兒童間歇性外斜視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8):1002-10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