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安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中醫院,江西 萍鄉 337016)
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胃穿孔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
李繼安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中醫院,江西 萍鄉 337016)
目的 研究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胃穿孔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胃穿孔患者90例進行分組回顧性分析,傳統開腹組采用傳統開腹術治療;微創修補組采用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治療。就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和胃穿孔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結果 微創修補組胃穿孔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傳統開腹組(P<0.05)。微創修補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優于傳統開腹組(P<0.05)。結論 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胃穿孔患者的臨床效果對照,前者具有微創特點,可減少手術出血和術后引流量,加速胃腸功能和機體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胃穿孔治療效果的提高,值得推廣。
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傳統開腹術;胃穿孔患者;臨床效果
胃穿孔為臨床常見多發病,其發生和患者自身有胃潰瘍疾病、暴飲暴食、生活作息不規律、精神緊張、壓力大等因素相關,可導致胃蛋白酶和胃酸水平增加,并誘發胃穿孔。胃穿孔患者臨床以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嚴重者還可出現腹膜炎和休克,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雖然內科保守治療對胃穿孔患者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理想。目前,手術治療在胃穿孔治療中廣泛應用,受到廣泛關注,但手術治療不同方式可影響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胃穿孔的手術方式有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兩種,其中,傳統開腹術治療創傷比較大,切口大,手術時間延長,容易增加術中出血和術后切口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臨床應用受限[1]。目前,隨著微創技術不斷發展,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在胃穿孔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受到臨床廣泛認可。本研究探討了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胃穿孔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胃穿孔患者90例進行分組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術前影像學檢查、病史、臨床表現等確診胃穿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除外合并精神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患者。傳統開腹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44.26±2.28)歲。穿孔時間1~32 h,平均(7.28±2.46)h。胃體穿孔有11例,胃小彎穿孔有9例,胃大彎穿孔有9例,胃竇穿孔有16例。微創修補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3~57歲,平均年齡(44.91±2.34)歲。穿孔時間1~32 h,平均(7.34±2.51)h。胃體穿孔有12例,胃小彎穿孔有8例,胃大彎穿孔有10例,胃竇穿孔有1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禁食、護肝、護胃和止痛、胃腸減壓、抗感染治療、抑酸治療、靜脈輸液治療等常規內科處理。
傳統開腹組采用傳統開腹術治療,仰臥位,全麻,氣管插管,在上腹正中處作橫切口對穿孔部位進行探查,確定穿孔位置后將周圍壞死組織切除,并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置管進行引流并關閉創口。
微創修補組采用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治療。借助CT、B超和X線片等檢查結果,對患者穿孔情況進行觀察,仰臥位,全麻,氣管插管,建立氣腹,腹腔鏡從臍部鞘管進入腹部后探查發病部位,明確穿孔部位并建立其他鞘管,在平臍線左右側腋前線交點處各做一個5mm和10mm操作空,將器械置入進行修補,確定穿孔位置后在距離邊緣5mm處進行全層間斷縫合。在手術完成后用大量溫生理鹽水和甲硝唑溶液反復清洗腹腔,直至吸出清洗液清澈位置,放置引流管,并將創口關閉。
所有患者術后均常規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給予腸外營養支持、抑酸、胃腸減壓等措施。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和胃穿孔治療總有效率。
1.4 療效評價標準 優:經治療,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均消失,手術切口愈合良好,可正常進食;良:經治療,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均減輕,手術切口愈合較好,進食情況改善;差:達不到上述標準[2]。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比較 微創修補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優于傳統開腹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比較
t值P值0.000 0.000 0.000 0.000項目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d)機體恢復時間(d)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微創修補組(n=45)1.15±0.15 6.15±0.53 24.31±2.92 34.13±2.92傳統開腹組(n=45)3.23±1.91 9.41±2.72 69.11±4.57 59.36±4.57 8.413 8.178 8.025 8.515
2.2 兩組患者胃穿孔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微創修補組胃穿孔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傳統開腹組(χ2=4.05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穿孔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胃穿孔為胃潰瘍常見嚴重并發癥之一,是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具有預后差、起病急和危害性大等特點。引發胃穿孔的原因較多,其中最為常見的原因是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患者若治療不徹底,可導致消化性潰瘍不斷加深,導致其穿透漿膜層以及肌層,引發十二指腸壁穿孔或胃穿孔。胃穿孔患者以突發劇烈腹痛為主要表現,且疼痛可持續且擴散,部分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癥狀,甚至出現脈搏加快、發熱和休克等癥狀,對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3-4]。
臨床對于胃穿孔的常規綜合治療方法有禁食、護肝、護胃和止痛、胃腸減壓、抗感染治療、抑酸治療、靜脈輸液治療等方法,但常規治療無法有效對穿孔進行修復,且治療時間長,患者耐受力差。目前手術是胃穿孔的主要有效治療方法。傳統開腹術治療雖然可對胃部和十二指腸管穿孔情況進行清晰觀察,并有效修補細小穿孔,但創傷比較大,患者耐受性較低[5]。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治療則可取得較滿意的手術效果,其創傷小,手術視野良好,可徹底進行腹腔、盆腔和腸間隙沖洗,避免積液殘留,可降低腸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提高術后生活質量[6]。
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治療的優勢表現在:第一,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治療可通過腹腔鏡確診,發揮診斷和治療雙重作用;第二,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治療操作簡單,對器械要求比較低,可在基層醫院廣泛開展;第三,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對機體的創傷小,切口小,出血少,可減輕患者痛苦,加速切口愈合,提高外觀美觀性和患者治療的依從性;第四,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無需開腹治療,可避免手套和手術紗布在腹腔中殘留而影響患者生理功能,降低疼痛和腸粘連的發生率[7-8]。第五,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切口小,適合肥胖患者,可減少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等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住院經濟負擔,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第六,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手術視野廣闊,可全面清晰觀察腹腔內情況,有利于徹底清洗腹腔,預防術后腹腔膿腫以及盆腔膿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總的來說,應用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可有效減輕手術創傷,加速患者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9-10]。
本研究中,傳統開腹組采用傳統開腹術治療;微創修補組采用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治療。結果顯示,微創修補組胃穿孔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傳統開腹組(P<0.05)。微創修補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天數、機體恢復時間、手術過程平均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優于傳統開腹組(P<0.05)。
綜上所述,微創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胃穿孔患者的臨床效果對照,前者具有微創特點,可減少手術出血和術后引流量,加速胃腸功能和機體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胃穿孔治療效果的提高,值得推廣。
[1] 何志剛,何永忠,孔凡東,等.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治療老年胃潰瘍合并胃穿孔的效果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6,10(18):2705-2709.
[2] Zhang XL,Qu JH,Sun G,et al.Feasibi lity study of secure closure of gast ric fundus per foration using overthe-scope clips in a dog model[J].Journal of gast 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2,27(7):1200-1204.
[3] 王展福,黃許森,王方,等.不同術式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4,23(11):26-27.
[4] Alyson L Mahar,Savtaj S Brar,Natal ie G Coburn,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gast ric per foration in the set ting of gast ric cancer[J].Gast ric cancer:of 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and the Japanese Gast ric Cancer Association,2012,15(Suppl.1):S146-S152.
[5] Kim M,Jeon SW,Cho KB,et al.Predictive risk factors of per foration in gastric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 ly gast ric cancer:A large,mul ticenter study[J]. Surgical Endoscopy, 2013,27(4):1372-1378.
[6] 黃樹民.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治療胃穿孔術后胃腸動力恢復情況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24):2467-2469.
[7] 徐彥明.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在治療胃穿孔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9):105.
[8] Yoo JH,Shin SJ,Lee KM,et al.Risk factors for perforations associated with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gastric lesions:Emphasis on per foration type[J].Surgical Endoscopy,2012,26(9):2456-2464.
[9] 楊友志.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8):84-85.
[10]宋俊峰.急性胃穿孔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療效[J].當代醫學,2016,22(19):31-3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