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斌
【摘要】 目的:對頸后路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固定法與側塊固定全椎板減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方法:擇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骨科接受治療的23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回顧分析。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行頸后路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固定法的觀察組及行側塊固定全椎板減壓治療的對照組,對比分析不同手術方式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的差異。結果:無論在JOA評分方面,還是術后3個月軸性癥狀(AS)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行頸后路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固定法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病; JOA評分; 軸性癥狀; 頸后路; 椎板成形釘板系統; 側塊固定全椎板減壓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128-02
脊髓型脊椎病的基本病理機制是由于患者脊髓或者其硬膜囊平面多處受壓及脊髓血供缺乏而導致的脊髓功能進行性退變的一種疾病[1]。脊髓型脊椎病在臨床實踐中一旦被確診,并且無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原則上應該盡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2]。本文主要通過比較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內固定手術和側塊固定全椎板減壓手術的兩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的改善情況,以及軸性癥狀的出現率,對比性分析上述兩種手術治療方法對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患者均為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骨科接受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均經影像學檢查和臨床檢查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排除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及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11例)與觀察組(12例)。對照組男6例、女5例,年齡36~72歲,平均(56.8±4.2)歲;觀察組男7例、女5例,年齡37~71歲,平均(56.4±4.6)歲。所有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障礙、痙攣、亢進等臨床癥狀。兩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診斷手段、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行頸后路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固定手術。均取患者后正中位置為入刀切口,一般取門軸側距患者關節內突緣5~6 mm處。而后進行C3~C7外層椎板皮質咬透操作,外層椎板咬透過程中應注意對患者骨松質及其內層椎板皮質的保留,一般需修成“V”形骨槽以便于后續手術的操作。開門一側則取距離患者棘突基底外側5~6 mm位置行C3~C7全層椎板皮質咬透操作,并將C2~C3、C7~T1椎板間黃韌帶切除。此后,對患者棘突側椎板進行增壓,一般向門軸側用力,在門軸側內層皮質出現折斷狀態后停止加壓,但仍應保持局部皮質連續,進而令其椎板呈開門狀態,開門角度及寬度分別以45°、1 cm為宜。在開門狀態下,于患者C3、C5、C7頸椎開門一側側塊同游離椎板間分別置入一塊頸椎管擴大形成的鈦板,置入鈦板后立即進行固定、擰緊操作。
對照組:行側塊固定全椎板減壓手術法進行治療。即依據Magerl技術在確定進入角度及進入點后,一般取患者側塊中點偏內約1 mm為進入點,而角度則以矢狀面向頭側約40°。而后取長度、直徑分別為10~17 mm、3.5 mm的側塊螺釘擰入,擰入過程中不用穿透對側皮質骨,而后采用大小適宜的預彎鈦棒進行固定,并把碎骨片植入患者雙側小關節突關節間進行植骨融合,最后進行全椎板減壓-止血-引流-關閉切口操作[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不同術式患者的手術過程中各手術指標差異和術后脊髓神經功能評分(JOA評分)、軸性癥狀(AS)發生率差異,以及神經功能改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3-5]。AS評定分為優、良、差,AS發生率=差/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引流止血時間分別為(85.5±7.5)min、(226.5±75.4)ml、(2.3±0.8)d,對照組分別為(87.4±8.8)min、(252.1±67.4)ml、(2.5±0.7)d,兩組各手術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JOA評分
兩組患者術后JOA評分均明顯優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JOA評分及JOA改善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術后軸性癥狀發生情況
術后3個月隨訪發現,對照組、觀察組患者AS發生率分別為63.64%(7/11)、25.00%(3/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對于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治療方法多選用脊髓后路側塊固定全椎板減壓的手術方法,可通過重新建立患者脊椎后柱的穩定性來降低患者術后出現后凸畸形的發生率[6]。椎板成形術也就是椎板開門術主要包括單雙門椎板成形術及Z形椎板成形術,這些手術的方式均不用通過切除錐板來擴大椎管,因此對于存在長段椎管狹窄或者脊髓后方壓迫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此外,這種手術方法的花費較低,并且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術后脊髓的神經功能,但是術后多出現軸性癥狀及再關門等術后并發癥[7-8]。目前多通過選用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內固定術在開門側的錐板及側塊之間放入個體性的鈦板和鈦釘,形成固定性較好的門軸側,以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給門軸側開門后的骨折處,便于其愈合與恢復,因此可穩定患者的脊柱,減少術后軸性癥狀的發生[9-10]。上述研究結果可知,行頸后路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固定術的觀察組無論在術后JOA評分,還是術后軸性癥狀發生率方面均明顯優于行側塊固定全椎板減壓治療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行頸后路椎板成形釘板系統固定術臨床穩定性好,術后軸向癥狀發生率低,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勇,趙紅勇,董偉鑫,等.頸后路單開門結合Vertex釘棒系統和Centerpiece釘板系統內固定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11):966-972.
[2]賈冬云,鄭軍.老年重癥肺炎患者的責任制整體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3):74-76.
[3]李君,王新偉,袁文,等.頸椎管成形術與椎板切除內固定術后C5神經根麻痹比較[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5):415-419.
[4]李亮,燕樹義,于學忠,等.兩種頸后路術式對頸椎曲度及椎間高度的中期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11(19):1929-1936.
[5]顧勇杰,胡勇,馬維虎,等.Centerpiece鈦板內固定在單開門頸椎管擴大成形術中的應用[J].中國骨傷,2012,25(9):726-729.
[6]周洋,滕紅林,王靖,等.單開門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聯合側塊螺釘治療脊髓型頸椎病伴頸椎不穩[J].中國骨傷,2016,29(10):943-946.
[7]劉正軍,姜康.頸椎后路全椎板減壓側塊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EB/OL].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5,9(16):122-124.
[8]趙曰景,尚顯文.椎板成形系統內固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貴州醫藥,2015,39(6):530-532.
[9]肖俊,唐廣滿.后路單開門微型鋼板固定術和全椎板切除側塊螺釘固定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的對比研究[J].骨科,2016,7(3):168-171.
[10]李程,王弘,徐宏光,等.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后路手術方法的選擇[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6,35(6):530-5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