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姬+鄧水珠+陸清梅
【摘要】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鼻息肉行鼻內鏡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康復及安全性的影響。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95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鼻內鏡手術治療,按照隨機分層分組法將95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圍術期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圍術期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手術治療效果、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VAS評分、SNOT-20評分,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護理后SDS量表及SA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SNOT-20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VAS評分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術后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在鼻息肉行鼻內鏡手術治療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 綜合護理; 鼻息肉; 鼻內鏡手術; 康復;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094-03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臨床疾病,早期患者可采用藥物保守治療,而對于藥物保守治療無效患者,內窺鏡手術治療是最為有效的方式,該術式不僅可有效清除病變黏膜和鼻息肉,而且對鼻腔和鼻竇的正常生理功能影響小,術后患者能立即改善鼻腔引流和通氣[1]。但大部分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多是經(jīng)過長時間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后,方才選擇手術治療,因此對手術治療能否有效多持懷疑態(tài)度,臨床表現(xiàn)為治療依從性差、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高[2],在此過程中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在手術期間積極引導患者配合治療,為此本文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中,現(xiàn)將應用效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95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男59例,女36例,年齡41~67歲,根據(jù)臨床癥狀表現(xiàn)、鼻內鏡檢查及鼻竇CT掃描檢查,95例患者均被確診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參考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分型、分期及手術療效評價標準》[3],95例患者均為Ⅱ型及以上患者,經(jīng)藥物保守治療后無效,按照隨機分層分組法將95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52例,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齡(52.4±2.3)歲,病程1~7年,平均(3.5±0.7)年,初次手術治療患者45例,復發(fā)后再次手術治療患者7例,疾病分型中Ⅱ型患者39例,Ⅲ型患者13例,對照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齡(51.7±2.5)歲,病程1~6年,平均(3.2±0.5)年,初次手術治療患者39例,復發(fā)后再次手術治療患者4例,疾病分型中Ⅱ型患者35例,Ⅲ型患者8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在圍術期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圍術期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護理措施包括:術前護理,護理人員在術前既要協(xié)助臨床醫(yī)生做好各項術前的準備,也要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術前向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發(fā)生原因、主要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可以帶來的好處及各種注意事項等,以利于消除患者由于擔心所導致的緊張、不安、焦慮等各種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接受臨床治療的依從性,穩(wěn)定好患者心理情緒亦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術前修剪鼻毛和滴用林可霉素滴鼻液,可以降低術后可能導致的感染,同時要求患者注意保暖和學習用口呼吸,以預防感冒打噴嚏導致術后感染[4-7]。術中護理,在確保手術順利完成的基礎上,護理人員可按照患者需求保持舒適體位,及時清理分泌物和對術區(qū)進行消毒,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道通暢情況、生命體征指標等,對于術中出血,可及時進行靜脈止血[8]。術后護理,護理人員在做好術后體位、分泌物清理、止血等常規(guī)護理外,還應重點做好鼻腔護理,術后可進行鼻腔霧化治療,一方面可起到消炎防止感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達到濕潤鼻腔的效果[9-10]。為刺激術后鼻黏膜細胞再生和預防出血,可于術后2 d使用復方薄荷滴鼻液,術后3~10 d是術后康復的關鍵期,臨床稱此期間為黏膜轉歸競爭階段,術面創(chuàng)傷康復較好者可完成上皮化,而康復不好者則會發(fā)生遷延性炎癥病變,為此護理人員在此期間要指導患者進行自我鼻腔護理,同時密切觀察鼻腔黏膜變化情況,發(fā)生異常立即報告醫(yī)生以得到及時治療[11-12]。術后12 h內可給予患者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禁食刺激、過熱等食物,避免食物刺激導致的疼痛和出血,術后2 d可給予普通食物[13]。并發(fā)癥護理,術后易發(fā)生出血、視神經(jīng)損傷、皮下氣腫及嗅覺下降等并發(fā)癥,護理人員在術后除嚴密觀察有無上述并發(fā)癥外,還可采取一定干預措施進行預防,如可于術后使用腎上腺素滴入鼻腔,以達到收縮血管預防出血的效果[14]。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學會鼻腔沖洗、清潔等自我護理措施,同時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定期回院進行復查,直到鼻腔黏膜完成上皮化為止[15]。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手術治療效果、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VAS評分、SNOT-20評分。心理健康狀態(tài)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價,SDS量表評分在53分以上即表示患者有抑郁癥狀,SAS量表評分在50分以上即表示患者有焦慮癥狀,兩量表評分越高抑郁和焦慮癥狀越嚴重。根據(jù)術后臨床癥狀、竇口情況等將手術治療效果分為三類,顯效即指術后鼻腔通氣正常,病變黏膜及鼻息肉完全清除,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竇腔黏膜無膿性分泌物或上皮化,有效即指術后臨床癥狀、鼻腔通氣顯著改善,但鼻腔黏膜仍可見少量膿性分泌物,部分竇腔黏膜出現(xiàn)上皮化,無效即指上述指標均未見改善,甚至出現(xiàn)惡化,將顯效及有效視為總有效率[16]。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包括鼻出血、皮下氣腫、眶內血腫、術腔粘連、嗅覺下降、眼部腫脹、腦脊液鼻漏等,通過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評價不同護理模式對手術安全性的影響。于術后6 h進行疼痛評估,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VAS評分在0~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7分表示中度疼痛,對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有輕微影響,7~10分表示重度疼痛,對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有嚴重影響。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SNOT-20)評分及復發(fā)率,SNOT-20共計20個測試項目,主要包括流清鼻涕、咳嗽、耳痛頭暈、鼻涕倒流、半夜容易蘇醒等,每個測試項目根據(jù)嚴重程度分為無困擾、輕度困擾、中度困擾及重度困擾,分別積分0~3分,所有測試項目中要求患者選取自認為影響生活的最重要五項進行單獨測試,比較兩組術后20項和5項的測試評分,以評價術后患者康復情況[17]。endprint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醫(yī)學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6.0對兩組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術前術后)SDS量表及SA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疼痛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疼痛評級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2.3 兩組手術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及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6個月,觀察組術后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1.9%(1/52),對照組術后復發(fā)6例,復發(fā)率為14.0%(6/43),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SNOT-20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疾病,鼻內鏡摘除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其不僅可準確探查病灶所在部位,而且具有創(chuàng)傷小、切除徹底、安全性高、不易復發(fā)等眾多優(yōu)點,因此鼻內鏡手術被廣泛應用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中,而且部分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感染、術腔粘連、腦脊液鼻漏及出血等并發(fā)癥,因此單純依靠手術技巧而忽視圍術期護理,同樣也難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大量文獻資料研究顯示,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減輕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提高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依從性,進而保證手術順利進行,促進患者術后有效康復。因此本文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中,該護理模式從患者心理、飲食、體位、并發(fā)癥、鼻腔黏膜細胞再生等眾多方面介入有效的干預措施,術前護理人員不僅常規(guī)做好各項術前準備,而且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和注意事項指導,有效提高了患者遵醫(yī)行為和并發(fā)癥預防。術后護理人員在做好術后體位、分泌物清理、飲食、止血等常規(guī)護理外,還進行了必要的鼻腔護理,為預防術后感染、出血奠定了基礎,而且鼻腔護理可刺激鼻黏膜細胞再生,對于加快患者術后康復有積極意義,一系列有效護理措施的介入,確保了手術在獲得預期治療效果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本文結果也同樣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手術治療總有效率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及復發(fā)率亦同樣優(yōu)于對照組,試驗結果說明綜合護理干預不僅能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安全性,而且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在鼻內鏡手術治療患者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何立,由德輝,曹志平,等.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79):322-323.
[2]江玲艷,鄭穎鋒.綜合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效果評價[J].黑龍江醫(yī)藥,2015,28(2):446-448.
[3]陳賀玲,張文怡,戢飛.系統(tǒng)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影響[J].醫(yī)療裝備,2016,29(13):183-184.
[4]王冬艷.個性化護理干預對鼻內鏡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康復效果的可行性探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64):7-8.
[5]高敏,寧方玲.對使用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實施系統(tǒng)護理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9):10-11.
[6]蔡清華.系統(tǒng)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6,31(3):144-146.
[7]周學瑞,李穎宏.舒適護理在鼻內鏡治療鼻息肉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32):11-12.
[8]張軼群,張小河.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行鼻內鏡手術97例并發(fā)癥預防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5):27-28.
[9]朱艷芬,胡桂芬.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16):127-128.
[10]孫蕾繁,李紅偉,董愛琴.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104):274-275.
[11]朱佳佳.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J].醫(yī)藥與保健,2015,23(8):127-128.
[12]陳婷.綜合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1):228-229.
[13]朱玲.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在鼻息肉摘除術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4):244-245.
[14]羅霞.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護理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21):176-177.
[15]段磊.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6,27(7):911-912.
[16]劉萍.鼻內鏡治療鼻息肉的圍手術期護理探討[J].心理醫(yī)生,2015,21(10):155-156.
[17]謝雙英,謝晚霞.優(yōu)質護理對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內窺鏡手術后的臨床價值分析[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6,16(1):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