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東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討有氧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排血量及相關參數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月~12月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進行有氧運動康復,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護理,對比心功能、運動耐量改善情況。結果 經治療護理,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與對照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有氧運動康復,對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運動耐量作用明顯,值得在臨床中廣泛運用。
【關鍵詞】有氧運動康復;慢性心力衰竭;運動心排血量;相關參數;影響
【中圖分類號】R714.2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1..02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心血管治療水平有所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所增加。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醫學臨床定義主要是指心臟不能搏出同靜脈回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因此產生的一系列不適或影響生命健康的病狀及體征[1]。對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采用藥物與運動康復治療,以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率增快、心電不穩等情況的發生。近年來,研究顯示中度有氧運動可使慢性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增強,更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復[2]。此次研究為分析并探討有氧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排血量及相關參數的影響,選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進行分組討論,詳文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1月~12月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女22例,男18例,年齡35~79歲,平均(60±1.5)歲;NYHA分級:Ⅲ級16例,Ⅱ級24例.對照組女23例,男17例,年齡37~79歲,平均(61±1.5)歲;NYHA分級:Ⅲ級19例,Ⅱ級21例。排除急性全身性疾病、發熱、近期栓塞、活動性心肌炎等不適宜康復運動患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B-受體阻斷劑+地高辛+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的常規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進行有氧運動康復,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1)步行訓練,指導患者適量的步行,從5~10 min逐步加強運動量,最開始運動時,每運動2 min休息1 min,慢慢的增加運動時間;(2)隨著患者臨床癥狀的好轉,逐漸增加患者的活動時間以及強度,可以適當的協助患者進行健其他訓練,將簡單運動方式轉變成耐力性運動,比如慢跑、騎自行車、打排球等運動,保持運動時間適中,減少因長時間運動增加患者的心臟負荷,每周訓練最多不超過5次;(3)在指導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訓練期間,特別要強調患者個體化原則,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功能情況,減少因運動強度過大出現心力失代償[3]。
1.3 評價指標
采用用超聲診斷儀進行心臟超聲檢查,對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進行檢測;應用6 min步行試驗,測定患者的6 min內的步行距離。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治療護理,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與對照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儲備功能下降,最明顯的就是低運動負荷下,患者的疲勞、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會嚴重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治療期間,需要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心臟負荷,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活動項目。對輕度心力衰竭患者僅需應用運動康復訓練,而對嚴重心力衰竭患者,就需要應用藥物治療、低鹽飲食,減輕患者心臟負荷以及避免水鈉潴留發生。在此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進行有氧運動康復,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與對照組相較差異明顯;觀察組患者
6 min步行距離大于對照組。充分說明運動康復訓練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恢復作用明顯。
綜上所述,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有氧運動康復,對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運動耐量作用明顯,值得在臨床中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 車 琳,王樂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儲備功能評估在心臟康復中的意義[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04:387-390+394.
[2] 劉正文.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進行有氧運動的康復療效[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5,04:356-359.
[3] 史秀莉,張 慶,喻鵬銘.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訓練方式及其療效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5,05:535-5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