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云+石富華
【摘要】目的 探討急診內科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重癥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患有重癥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150例分為常規組和聯合組,常規組的患者單純使用西藥進行治療,聯合組的患者在使用西藥進行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中藥進行治療。結果 常規組和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4.67%、90.67%。兩組患者的數據結果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對重癥心理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治療能夠達到更加良好的臨床療效,能夠更加有效地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改善,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心力衰竭;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1..02
心力衰竭指的是因為患者的舒張功能以及心臟收縮功能異常,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通常為出現肺淤血以及腔靜脈淤血,因為心臟功能異常,機體當中的各項機能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并時常出現組織低灌注狀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血流動力學障礙、代謝性酸中毒以及低氧血癥等狀況的發生,患者通常表現出呼吸困難、水腫以及活動受限[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2017年患有重癥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15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因為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聯合組和常規組,常規組中女性患者37例,男38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1.31±1.12歲)。聯合組患者中女36例,男39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0.57±2.1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單純采用西藥治療方式對常規組的患者進行干預。聯合組的患者在常規組西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自擬參附強心湯對患者進行干預,藥物的主要成分有:防己、黃蔑、甘草、滑石、白術、桂枝、毛冬青、澤蘭、桑白皮、生大黃、冬葵子、大腹皮、附子、牽牛子、人參、水蛙粉、獲菩等,水煎口服,將兩周作為一個治療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評分標準
治療結束之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療效診斷分為顯著、有效以及無效。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上消失,且心功能也得到了很有效的改善,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且心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有效地改善,且心功能也沒有的得到有效地恢復。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常規組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的人數為56,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4.67%。聯合組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的人數為68,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67%。兩組患者的數據結果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心力衰竭在急性內科當中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指的是患者出現了心臟舒縮功能障礙,造成此種疾病的病因不同且復雜,當患者的疾病不斷發展,出現心排血量不足以滿足在血管舒縮功能以及循環血量在全身代謝中所需要的血流,從而造成血流動力出現異常從而對神經激素系統進行激活。諸多原因均會造成心力衰竭,并對疾病的癥狀進行加重[2]。
在中醫上將心力衰竭中醫規定為水腫少尿,不能平臥,出現心悸喘息以及咳吐痰涎的主要癥狀。當疾病沒有得到有效地治療不斷發展,將會出現運血無力,氣滯血疲,陽氣虛衰,血液疲阻,心脈不通暢的情況[3]。特別是合并有重癥心力衰竭的患者在臨床上通常表現出痰飲、心悸、水腫、陽氣虛衰以及哮喘等癥狀,發病常見于老年人群,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癥狀嚴重的話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近年來,老年人口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對重癥心力衰竭的癥狀進行治療不僅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上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4]。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對重癥心理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治療能夠達到更加良好的臨床療效,能夠更加有效地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改善,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
參考文獻
[1] 李建兵,米彩卿,白 敏,等.芪參益氣滴丸治療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C].2011年第七屆河海之濱心臟病學會議論文集,2011:324-327.
[2] 王大英,歐少君,范華昌,等.活血及改善微循環理論指導下治療心力衰竭[C].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師論壇論文集,2008:305-307.
[3] 朱昌周.黃芪注射液與丹參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頑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96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0,31(13):1826-1827.
[4] 張惠芳,牛瑞剛,劉金霞,等.米力農治療慢性肺心病合并重癥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6):3323-3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