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政
【摘要】目的 對比在老年消化性潰瘍中奧美拉唑與雷貝拉唑的效果。方法 依計算機表法將從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診治的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86例隨機分為參照組(n=43)與實驗組(n=43),參照組實施奧美拉唑治療,實驗組實施雷貝拉唑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腹痛評分(0.98±0.21)分、反酸評分(1.12±0.22)分、治療總有效率97.67%,與參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中采取奧美拉唑與雷貝拉唑均可獲得一定治療效果,但雷貝拉唑療效更為顯著,是更值得應用的藥物治療措施。
【關鍵詞】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老年消化性潰瘍;療效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1..02
消化性潰瘍是多發且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的總稱,可在十二直腸與胃中發生,可在食管下段、異位胃黏膜美克爾憩室、胃空腸吻合口等部位發生。消化性潰瘍也是一種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潰瘍的形成有多種因素參與,其中酸性胃液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故名消化性潰瘍。由此可見,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其潰瘍是指黏膜缺損超過黏膜肌層者而言[1]。現對筆者本次分析的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86例治療效果進行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計算機表法將從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診治的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86例,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確診,排除非甾體抗炎藥、惡性腫瘤、藥物過敏史等患者,以計算機表法將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每組43例,參照組女23例,男20例,最大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60歲,平均年齡為(67.56±3.25)歲,最長病程11年,最短病程6個月,平均病程(5.23±2.32)年;實驗組女22例,男21例,最大年齡為76歲,最小年齡為61歲,平均年齡為(68.54±4.25)歲,最長病程12年,最短病程5個月,平均病程(6.21±1.11)年。對本次診治的患者基礎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予以雷貝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0076;生產單位: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每次口服20 mg,每天一次。參照組患者予以奧美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560;生產單位: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治療,每次口服20 mg,每天一次。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4周治療,用藥過程中不再使用其他藥物,記錄患者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患者潰瘍灶消失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潰瘍面積縮小程度超過50%為好轉;治療后患者潰瘍面積縮小程度低于50%為無效。觀察兩組患者腹痛評分與反酸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實驗組患者中經治療后出現1例無效,12例好轉,30例顯效,總有效42例,總有效率97.67%,參照組患者中經治療后出現7例無效,13例好轉,23例顯效,總有效36例,總有效率83.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腹痛評分與反酸評分
實驗組患者腹痛評分(0.98±0.21)分、反酸評分(1.12±0.22)分,參照組患者腹痛評分(2.57±0.19)分、反酸評分(2.69±0.2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消化性潰瘍是因多種因素引發的破壞胃粘膜抵抗能力與修復能力的疾病,近年來該疾病發生率不斷提升,老年患者增多較顯著,可能因老年患者消化道血流量比較低,繼而降低胃粘膜防御能力。奧美拉唑屬于第一代質子泵抑制劑,安全性以及療效都比較顯著,但是因患者個體差異較大,同時需要進行多次給藥,存在起效慢、不穩定等缺陷。雷貝拉唑是苯并咪唑的一種替代品,屬于抑制分泌的藥物,不具有抗H2組胺與抗膽堿能特性,但是能夠依據H+-K+-ATP酶來對胃酸分泌進行抑制[2]。
筆者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各指標(腹痛評分、反酸評分、有效率)差異均顯著。
綜合以上結論,在老年消化性潰瘍中采取雷貝拉唑治療對比奧美拉唑治療效果更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廖惠玲.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三聯療法治療老年性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療效對比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11):1624-1626.
[2] 倪竟全,徐 岷,王預建,等.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三聯療法治療老年性Hp陽性消化性潰瘍療效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3,(5):636-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