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分析
1.本框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的內容。主要涉及政府的權力行使為什么需要監督以及怎樣進行監督兩方面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前幾框內容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政府、理解人民與政府的關系,為第二單元的學習進行提升與完善,也為下一單元的學習奠定相應的知識基礎與理論準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明確對權力進行制約與監督的必要性;知道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在于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認識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
能力目標:通過課堂活動的參與,提高分析相關材料案例的能力,增強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能力,學會理性、辯證地認識實際問題,同時學會在生活中行使對政府的監督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權力的兩面性,形成正確的權力觀;認識人民監督政府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標志,培養積極行使民主監督權的公民意識與政治素養;明確我國行政監督體系的作用,認識到我們的政府是法治公正的政府。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健全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是制約和監督政府權力的關鍵。
【確立依據】這一點是整框內容的關鍵,只有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如何制約和監督政府權力,才能真正理解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因此,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教學重點2: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
【確立依據】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分為系統內部的監督和系統外部的監督,只有全面理解了整個體系的設置及相關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對政府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教學難點:健全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是制約和監督政府權力的關鍵。
【確立依據】由于學生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問題比較生疏,理解這個知識點有一定困難,所以,它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2 教法分析
案例分析法:選取“南京梧桐樹”事件的案例,從事件的發生、處理到最后的結果的呈現,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的案例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討論探究法: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最終得出結論。不僅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3 學法分析
合作學習法:通過對有關問題的小組討論和探究,使學生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共同嘗試解決問題。
自我探究法:對于有些問題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回顧】在老師的引導下,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政府決策的三種方式——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及其重要的意義,引導學生將兩節課的知識點聯系起來。
【PPT展示】材料:“南京梧桐樹事件”,南京市政府為了建設地鐵三號線將南京市主城區內許多于上世紀中期栽種的法國梧桐等樹木移栽,讓樹木為地鐵讓道,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南京網友自發發起“綠絲帶行動”,在梧桐樹上系上綠絲帶以抗議被伐。還有南京市民為拯救梧桐樹致信南京市長,呼吁盡快停止移栽行為,召開聽證會和論證會,重新論證地鐵修建方案。
【設疑提問】你是否支持南京市民拯救梧桐樹的做法?南京政府的決策是否做到了科學、民主、依法?
【教師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與分析,從而得出結論:權力是把雙刃劍,為了防止權力濫用,需要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回顧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案例。并通過真實素材的展現使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認識到權力是把雙刃劍,需要對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從而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①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閱讀課本46頁文字,理解47頁孟德斯鳩和王充的觀點。
【設疑提問】你是如何理解孟德斯鳩和王充的觀點的?權力的監督要靠什么?
【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得出,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要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而這個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設計意圖:使學生通過孟德斯鳩和王充的觀點,認識到權利的監督要靠民主和法制。
②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民主與法制和監督體系的關系,將學生們分成八個小組,每兩個小組分別討論一個問題,相互補充。
第一個任務是探究如何發揮民主對權力的監督;
第二個任務列舉法制對權力的監督案例;
第三個任務是如果對權力的監督只有民主沒有法制會怎樣?
第四個任務與第三個相反:如果對權力的監督只有法制沒有民主會怎樣?
【小組展示】每組派代表將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向大家展示,其他小組成員也可以加以補充。
【教師總結】適時地點評每個小組的討論,特別是綜合兩個小組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引導學生加深對民主與法制的理解,使學生看到它們對于權力監督和制約的重要性,并認識到民主與法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權力監督體系中缺一不可。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和老師適時的講授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要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而這個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從而突破本課的第一個重點和難點,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③歸納分析
【閱讀歸納】學生閱讀課本文字和圖表,理解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并按照不同的監督主體,歸納總結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和行政系統的外部監督。
【案例分析】通過PPT展示不同的監督案例,進行適當的課堂練習,請學生分析材料中體現的是哪一種監督形式。
*設計意圖:通過圖表使學生準確理解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并通過不同案例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我國行政監督體系的認識,突破第二個重點問題。
④案例回歸
【PPT展示】材料回歸:展示“南京梧桐樹”事件的處理結果,經過南京市民的努力,此事件得到了南京市政府的積極回應,在廣泛聽取市民意見的基礎上,優化了方案,并出臺了相關政策,最終保住了剩下的梧桐樹。
【設疑提問】政府的權力接受制約和監督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思考回答】學生根據案例中的結果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回答。
*設計意圖:這類意義型的問題是學生經常會遇到的,對他們來說相對簡單,所以在這僅需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回答,讓學生自己總結答案,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⑤參與體驗
【PPT展示】通過圖片、案例展示我國政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政府為人民服務、受人民的監督的決心與信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越來越便利的途徑行使監督權,提升政治素養。
3.課堂小結
【學生活動】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結合板書總結歸納本框題的主要內容,畫出本框題的內容結構圖。
【教師總結】找學生在黑板展示,點評修改補充學生的內容結構圖。
*設計意圖:將課堂小結交由學生完成,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不僅能夠以此來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和概括能力。
4.課后作業
【學生任務】調查本地政府政務公開的具體內容,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
*設計意圖:調查本地政府政務公開的內容能夠使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提升政治素養和公民意識。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升信息收集的速度和效果,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的能力。
作者簡介
李冉(1992-),女,山東棗莊,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課程與教學論 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