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剛
摘 要:如今,江浙一帶經濟發達,家庭條件富裕,學生吃穿不愁,物質滿足較高。然而,學生在教室和寢室經常產生失竊現象,失竊物品主要為手機、錢、手表、名貴衣物鞋子等,學生偷竊行為仍然不斷。有心理學專家認為,學生偷竊行為的心理成因是自我中心主義和精神空虛。本文試圖從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入手,分析家庭條件富裕的高中生偷竊行為的心理成因,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家庭富裕學生;偷竊行為;尋求刺激;證明自己
1 現象
當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到了“要啥有啥”的年代,對于現在的高中生“00后”來說,吃穿住行,樣樣滿意,甚至部分家庭,家財萬貫,所以他們基本沒有物質欲望,那么,條件如此富足的學生為什么還要行竊呢?本文從“尋求刺激”和“證明自己”兩個方面,來分析家庭富裕高中生偷竊行為的心理成因,并就此原因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和建議。
2 原因
(一)尋求刺激
案例1:高一新生入學,我作為班主任接手一個高一普通班,上學兩周,班上小羅在寢室手機失竊(學校不允許帶手機,但還有部分學生私藏),來告訴我,我首先進行了教育,其次告知我們會進行調查。隨后我展開了調查,首先,從他們寢室入手,發現小鄧表現很異常,他積極主動地關心這件事,詢問我調查的進展如何,這引起了我的關注。之后,寢室生活老師來跟我反映,小鄧這幾天不住在自己寢室,而是住在隔壁寢室。這無疑在告知一些事情,當晚,與其談話,軟磨硬泡,一直熬到晚上12:20,攻心術見效,他交代了事情的經過。我告知他這是偷竊行為,是要坐牢的。他的回答令我驚訝,“老師,我只是覺得很好玩,真的是玩玩而已,我不是偷,我玩好了會還給他的”,當我告知他父親時,他父親覺得太不可思議了,“老師,我們家是做海產生意的,家里條件在當地也算很好的,孩子要什么我就給他買什么,最新款的手機都有,他怎么會去偷人家手機呢?”
案例分析:高中生作為青少年,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的生活“教室、寢室和食堂”三點一線,學習壓力大,然生活顯得較單調,對于學習優秀學生,他們能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并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實現自我價值。然而對于一些學習一般或較差的同學,他們學習上沒什么進展,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也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于是在學校顯得很失落,心理產生緊張和矛盾,以致無所適從,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思維和行為發生紊亂,進入了一種失衡狀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如果外在環境妨礙了個體實現人的自我意識發展任務,則個體就會出現發展“危機”,形成不良人格,并妨礙人格的健康發展。那么,他們就會有一種特殊的心態產生,那就是尋求令自己興奮的東西,在安全意識日益增強的社會,為了尋求刺激,他們會選擇做一些“走鋼絲”的事兒,有意識地去刺激自己的神經,從而獲得刺激的體驗,達到心靈的滿足。甚至,他們會不惜采取極端行為,把尋求刺激發揮到極致,干一些違法犯罪的勾當,甚至將生命當兒戲。
刺激是自我的滿足,案例中的小鄧從小衣食無憂,深受長輩過分寵愛,到了高中,離開了寵愛他的長輩們,過上了住校生活,從前的優越感沒有了,在老師和同學眼里也不是最優秀的了,產生了嚴重的落差感,無法滿足自我,于是就去尋求刺激,追逐危險,實現人性深處的渴望。
(二)證明自己
案例2:一天下午,我接到學校政教處電話,告知我班上小白多次偷拿學校超市的食品,并讓我去視頻監控室確認,確認后正是我班學生小白。事后我就立馬叫小白來辦公室,小白坦白:“老師,有一次,我在超市購買零食,發現有一個同學沒付錢就走了,并且也沒什么事,所以我覺得我也可以,第一次還有點害怕,第二次第三次我就不怕了,感覺很順手”。之后我電話告知家長,家長同樣驚訝,“老師,我在當地開了五家工廠,在當地不算首富,那也是屈指可數,我每個大周給孩子的錢都足夠他花,再說,他外公外婆還經常偷偷給他錢,老師,他真的不缺錢啊,真不敢相信”。
案例分析:證明自己是在物質滿足后給予證明自己可以的一種途徑。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的自我分成主體我和客體我。主體我是被自覺意識的我;客體我是被他人看見的我。青少年恰巧處于兩者分裂之中。當客體我占優勢時,就是自我擴大,表現為虛榮心強,自滿、自我陶醉,喜歡炫耀、嘩眾取寵、突出自己、奇裝異服等;當主體我占優勢時,就是自我萎縮,表現為無志氣、自卑,主觀上不努力克服缺點,反而找借口不做事情,強調條件不具備,自怯自憐等;如果這一時期兩者都強,人就會忽左忽右。而案例中的小白平時同學關系不融洽,寢室同學也經常孤立他,學習上也不出色,在學校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但是他又非常在意同學們的感受。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得他人的認可,用偷竊行為來證明自己是行的,證明給外人看自己能夠做到,并想以此來獲得他人的認可。為此,他不惜選擇錯誤的角色,并受外界的暗示,不加選擇地把自己認同于與那個偷拿超市物品的同學為同一類人,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并且認為自己行為的結果是理想的,進而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
3 對策
1.家庭教育:其一,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預防“捧殺”和“棒殺”,過分地夸獎或吹捧孩子,把孩子捧上天,會使孩子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無法接受生活的失意和現實的殘酷,一撤手,他就“自由落體運動”,摔個稀巴爛,捧得越高,跌得越重,甚至導致墮落、失敗;當然,棒殺也不可取,無論是物質棒殺還是精神棒殺,都是強權暴力的象征,被棒殺者是弱者。后者往往沒有選擇的余地,唯有“三十六計走為上”。
其二,條件富裕的家庭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方面基本都可以實現,那么孩子物質滿足的程度,則直接依賴于家長采用的教育方式,家長的教育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精神追求與成長,注重溝通與關懷。同時,也不能認為物質滿足大多會導致孩子的不良行為和心理。
2.自我意識(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首先,正確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處理好“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不要有虛幻的自信心,證明給自己看與證明給別人看相比,更重要的是要證明給自己看。我是誰,要成為怎樣的人,如何去成為這樣的人等一系列問題,常常會縈繞在我們心中,如果這些問題回答好了,就能獲得自我的同一性,懂得如何去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積極而穩定的人格。
其次,能夠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實現自我認同,能夠積極地面對人生,奮發努力,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于社會與他人的輿論。
3.學校和教師: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認識和職業道德水平,要關愛和保護學生,要正確的認識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能隨意的進行否定、批評和懲罰,而是更多地進行精神上的關懷,加強家校溝通。學校要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實現真正的“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劉錄護:《青少年偷竊的類型化分析》,《當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12期。
[2]繆仁票:《對“偷竊癖”學生的心理治療》,《中國德育》2007年第2卷第10期。
[3]鐘靜冰:《關于中專學生偷竊事件處理的案例分析》,《中國校外教育》2014年9月。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劉華山、龔少英、熊俊梅:《教育心理學:溝通心理學與教育的橋梁》,《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年第27卷(增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