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
摘 要:一幅幅作品背后都藏著一顆敏感的藝術心靈,每一個帶著靈感創作的藝術家都在用最完美的繪畫方式闡釋自己內心深處對生活、對藝術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他們對美好的感知和體會。
對于探究女性是個新領地,對其系統研究暫時處在一個未成熟初級階段。在眾多的理論專著中,對于女性的研究過于零散不系統。有些研究者對女性與女性存在的現實意義進行混淆;如何對傳統的觀看模式進行全面的顛覆,女性形象背后所隱含的社會風氣、階級思想以及生活觀念是怎樣的,等等。在研究女性發展的過程中,諸如此類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筆者傾其所能的書寫這篇論文,希望能給這些問題一一找到答案。
關鍵字:油畫;布歇;夏爾丹;女性形象
布歇與夏爾丹繪畫中女性形象所帶來的影響是最真切、最現實、最具有針對性的藝術語言之一。眾所周知,在布歇的繪畫里蓬帕杜夫人似乎永遠是畫面的主角,她并不是外表光鮮亮麗的花瓶式空殼,她對文學有一定的研究,有自己的個人圖書館,把劇本搬上舞臺,經常對藝術愛好者給予最大的贊助等等。也許自古以來,才貌兼備的野性女性一直有著備受推崇的地位,蓬帕杜夫人的一生便是一個活生生的先例,所以當蓬帕杜夫人香消玉勛的時候,眾多藝術家悲痛萬分的將她的離開比喻為是一個夢的結束。
女性形象似乎在歷史繪畫的長河中承載了太多的故事與非議,繪畫中女性形象本身的出現就會出現太多的話題,例如女性題材的來源、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以及宗教信仰的程度,這些都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布歇與夏爾丹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出現所產生的影響。布歇與夏爾丹繪畫中女性形象是各自繪畫中完美語言的標志,不管是布歇繪畫中光鮮亮麗、浪漫奢華的時尚沙龍貴婦人;還是夏爾丹生活中貧困潦倒、勤勞節儉的黑暗廚房的家庭主婦,都毫無疑問的展現了各自繪畫中對女性形象最真實的詮釋。布歇與夏爾丹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影響是極大的,在構圖的處理上,色彩的搭配上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影響到了后來藝術家的繪畫藝術研究,臨摹與效仿的范例比比皆是,所留下的藝術價值不僅僅是對當時的繪畫是一種震撼,甚至對更長遠的繪畫藝術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布歇與夏爾丹在18世紀法國羅可可時期所描繪的不同階級、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性形象,從正面反映了當時她們所處的社會生活狀態以及當時的生活景象。我們從歐洲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君主政體和教會的絕對權威在17世紀時期有力的促進了藝術領域內表現形式的向前發展,然而這種藝術的存在正是因為統治者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利與欲望的外在表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學和哲學發展的理性思維促使了人們認知能力的發展,不管是在布歇的繪畫中,還是在夏爾丹的作品中,都不難看出他們各自生活的特有領域,或奢華爛漫、或勤勞簡樸,總之畫面中女性形象的出現,把當時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狀態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中。
布歇的際遇造就了他必須為法國貴族服務的能力,比如布歇的繪畫作品《午餐》,畫面講的是貴族社會的午餐場景,窗外暖洋洋的光線直接透過大窗戶射到室內,把原本奢華的室內擺設映襯的更加靚麗奢華,帶有金色鑲邊的大鏡子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的明亮,把對面未入畫的門映襯的愈加古色古香,墻上以及鏡子邊框上那奢華的花紋邊角裝飾足以看成羅可可裝飾的經典之作。也反映了當時貴族社會在蓬帕杜夫人的引領下,貴族女性的生活是滋潤的,是有享受生活權利的,她們的生活可以從創造歷史舞臺劇中充滿學術氣息,也可以從室內的餐桌走向名流聚集的時尚文化沙龍。但與此畫面內容相似,但反襯的社會景象截然相反的油畫巨作《餐前禱告》卻展示了另一番景象。
夏爾丹油畫作品《餐前禱告》就帶來了與布謝繪畫內容截然相反的別樣風景,同樣是進餐的場景,但畫面的內容、布景、人物形象卻都大徑相庭,畫面中三個人物呈現穩定的三角形狀態,不管是人物目光的交集還是衣著及白色餐布的相呼應,都不無時無刻的在凸顯畫面人物的中心位置,從畫面的環境和人物的衣著上能看出家庭的境遇相對于布歇繪畫《午餐》中的境遇差好多,畫面中餐廳的背景用黑褐色來作裝飾,畫面中左邊靠近墻根的器皿餐柜若隱若現,也沒有任何富麗的裝飾,人物的衣著都是用粗獷的亞麻布制作而成,沒有沒有蕾絲邊、蝴蝶結以及高貴綢緞的點綴,從兩個小女孩的玩具上也可以看出他們生活狀態不是理想中的那么富裕。夏爾丹的繪畫中所折射出的生活場景是對他所生活時代最真實、最透徹、最現實的描寫,不帶有任何做作的裝飾風味,特別是對于畫面中勞作女性形象的刻畫,是那樣的赤裸裸而又帶有生活的艱辛,現實生活是如此的殘酷無情,也是如此的帶有表現形式,把勞作中的女性形象推到了一個讓人欣賞的高度,帶有無盡的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不管是油畫還是國畫,女性形象在繪畫中所帶來的再現與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也許是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想要表達女性形象的基礎之上來傳達一種文化溯源。再現一個真實的世界成為西方藝術的終極目標,而人物的塑造也成為了藝術模仿的中心,這與西方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相呼應的。布歇與夏爾丹的繪畫同屬于一個時期不同階級的繪畫作品,也是18世紀法國羅可可繪畫的一個縮影,使得后來的繪畫出現了真實的再現和模仿。布歇繪畫的服務對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樣,一個階級是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段,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女性的審美活動由統治者控制著,所以布歇繪畫對象的蓬帕杜夫人變成了這一時期名副其實的主角。
夏爾丹繪畫中的女性形象也許沒有布歇繪畫中女性的雍容高貴、氣質典雅,但她們的出現同樣是在傳達一種自身需要的信息,并非我們所說的被物化和財產化的觀賞品和消費品,繪畫中的女性在炫耀自己顯赫地位下占有愈來愈突出的欲望,從而形成女性文化角色中一個明顯的特征。這是夏爾丹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和模仿,不僅僅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環境和市民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側面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也許整個西方繪畫一直在追求客觀真實世界的再現與模仿,布歇繪畫中大膽曖昧、矯揉造作的女性體態就是現實生活中某個場景、某個人物的真實寫照。
西方推崇形式,并通過各種方式來精準的表現外在的形式,這與中國把內在的意境作為實現美學的價值是大相徑庭的。布歇的推崇者蓬帕杜夫人的肖像畫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奢華艷麗的衣著裝飾真實再現了蓬帕杜夫人高貴優雅、貌美絕倫的氣質,背景中繁瑣浮夸的裝飾也暗示了洛可可繪畫的浮夸之風。然而夏爾丹的繪畫趣味更是獨一無二的,但這也是夏爾丹的作品能在能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普及開來。繪畫中女性形象是質樸勤勞、可愛大方的沒有任何的裝飾意味,也沒有過分的矯揉造作,就是現實的再現與模仿和真實的表現欲創造。布歇與夏爾丹繪畫中的這種典型的古典和諧美是受西方崇尚形式和理性的美學價值觀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英)赫伯特·里德.王柯平 譯《藝術的真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 何政廣.《布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 貢布里希.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1995年版.
[4] [英] 布歇.出版公司編輯.布歇[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 年版.
[5] [法] 夏爾丹.《世界美術家畫庫 夏爾丹》 [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第一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