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的蠻荒時代到當今的瑣燦文明,儀式一直伴隨著我們。美國流行文化研究創始人約翰·費斯克等人將儀式界定為:"組織化的象征活動與典禮活動,用以界定和表現特殊的時刻、事件或變化所包含的社會與文化意味。"而法國著名人類學家根內普在其《通過儀式》一書中,首次對那些因地點、狀態、年齡、社會地位等情況發生變化而實施的儀式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將之稱為"過度儀式",他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成長都伴隨著儀,從個體的修飾、家務,到市民群體的游行、選舉,再到體現文化、變遷、宗教等觀念的節日、婚姻、彌撒等",皆屬儀式范疇。
1 體育的詞源爬梳
發初于古代民間游戲和傳統祭祀儀式的現代體育,恰如對民間文學的繼承和改造產生了高雅文學、對下里己人俗調的借鑒與創新生成了陽春白雪的雅樂一樣,在有相對"清閑"時間進行思想的學校里,原本"粗俗"的民間游戲和傳統的節日儀式經吸收、改造,逐漸脫離它們原初的功能和含義,而轉變為一種具有自律規則,且無功利又無償的身體訓練活動。
但隨著學校教育工業化發展的普及,體育也就被帶入了大眾化的發展階段,而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場域從自為走向自在,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同時,與社會場域雙向互動、彼此建構。恰如法國思想家喬治·維加雷洛在比較了古老的競技游戲與現代體育表演后指出,體育游戲的成長經歷了從合法的社會不平等發展到要求和爭取社會平等的過程,它從分散的時空發展到有規劃的時空,從弱文化性發展到強文化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體育游戲的成長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乏味到有趣的發展,而是它首先改變了意義,從古老發散的競技游戲轉變成大型、特別是新型的運動方式。
2 現代體育的響起
現代體育運動無疑己經演變成為一種制度化了的社會文化活動,但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抑或文化現象的存在,它自然巧妙地通過多種顯著特征(如游戲、儀式、運動、商業等)來給予識別。當然,由于文化及其發展本身的復雜性,這些特征中的任何一個都應只是有其局部真理性或合理性的一個方面而己,盡管它們各自都指稱整體,其實各自并不能真正代替整體本身,它們只有整合在一起方能表征現代體育運動。
2.1 規則化的行為游戲
荷蘭學者J.胡伊青加認為,游戲是一種極為古老、極為普遍的活動,它是一種自愿的活動或消遣,這種活動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其規則是游戲者自愿接受的,但又有絕對的約束力,游戲自身為目的而又伴有一種緊張、愉快的情感及對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識。而竟賽具有游戲的全部形式特征,同時也具有游戲的大部分功能特征。并且游戲要么"表現為"一場比賽,要么成為一場為最佳地表現某事物而展開的比賽。
直至近代,由于對體育運動加不斷的規范和監督,現代體育已成為一種在嚴格規則要求下的即興身體行為實踐,并試圖通過該種技術實踐形成一種轉換——將壓抑的日常生活暫時引向別樣的時空關聯之中。這樣,規則操控了比賽的過程和結果,使得運動員和觀眾可采用共同的標準來理解體育運動,從而塑造出了現代體育運動的形式,對觀眾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并且把它變成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娛樂形式。因此,現代體育不可避免地逐漸脫離了純粹的游戲特征,而作為一種間奏曲、一種我們日常生活的插曲,裝飾生活、拓展生活并作為一種生活功能為個人和社會所需要,從而具有了雙重意義:一重意義在于,體育運動能將參與者的其他日常社會身份暫時遮蔽,只存留體育規則允許存留的作為游戲的符號性部分一無等級抽象的個人身份——社會人概念。這有助于"游戲共同體"的認同感及歸屬感的形成,也有利于對包含機會平等、裁判公正與參賽者須履行道德的游戲精神的推廣和維護;而另一重意義則是,觀眾觀看具有游戲性的體育運動時,哪怕只是暫時地投入其中,也能在送種最簡單、最基本也最純粹的"內模仿"之快感享受中,從而緩解日積的生活壓力,并排放積郁的有害情緒,從而使得日常的繁文縟節與窒息秩序的暫時退場。其實,每個體育項目的規則都給運動員的比賽提供了具體的目的并設計出可能做出的動作。同時,還直接或含蓄地規定了運動員能這到該項目所能取得的最高水平,這就是規則存在的必要與意義。不過,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在體育運動中,規則是針對具體的項目而專口設定的,除此之外,它們就沒有太多的日常生活所指。
2.2 儀式化的人體運動
如果說上文的兩種儀式定義過于寬泛的話,胡伊青加對儀式的理解更能切合本文的分析要旨,他認為:所謂儀式,主要是一種顯示、表現、游戲性表演或一種替代性的想象性實現。換言么,儀式是一種"被表演的某種東西",即行為、行動。然而,儀式產生于神圣的游戲,就其能把參與者帶入另一個"世界"而言,儀式行為具有游戲的所有形式特征與本質特征。儀式與游戲的此種統一,被柏拉圖毫無保留地確認為一種既定事實。因此,儀式是嫁接到游戲之上的,但其首要的東西是且一直是游戲。當然,儀式產生的效果與其說是象征地顯示于行動中,不如說是實際地重現于行動中。因此,儀式的功能遠非單純的模仿;它使崇拜者參與到神圣的發生本身之中去。其實,處于競賽中的運動員們也是如此,盡管他們可以—時忘
情地委諸這個懸置于日常生活的所謂"游戲"的領域。因此,雖然經過了現代學校制度的改造和怯魅,但淵源于民間的古代游戲和祭祀儀式的現代體育所具有的儀式化意味始終或隱或現地存在著,無論在商業化之前還是之后,體育的魅力從也理分析的角度來看,與古代的巫術儀式一樣來自于它能夠為練習者提供一種"剩余的能指"——欲望的想象性滿足,……使從事體育運動的青少年相信體育具有身體的、生活的多重意義,使體育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相信體育運動是組織青少年的上佳方式——教會他們在社會上應該扮演什么角色、遵循什么規則,及如何與人相處等。
2.3 商業化的組織形式
規則化和儀式化已多少道出了體育運動組織化發展的特點。不過,消費時代的體育運動已經愈發演變成為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商業性文化綜合實體。放眼當下的體育賽事,商業化已成為現代體育發展的顯著特點,這一特點直接導致今天的體育已不再只是為了運動員們的興趣及需要而存在,而是已經被完全包裝成觀眾的一種娛樂體驗,即使觀眾對他們正在觀看的比賽所知甚少。甚至從運動隊隊色的選擇到體育賽事的時間安排及媒體報道的方式,無不滲透著公司利益的影響。體育現在已經成為公司的事業,已經與商業興趣和全球資本主義擴張的過程聯結為一個整體。同時,商業化也將運動員變成了藝人,運動員通過自己的表演來創造收入。不管怎樣,體育從未像今天這樣被如此盛大地包裝、推廣、展現、操辦為一種商業產品。當然,該產品基本上能產生一個明確勝利者,可重復的、能管理的身體競賽,并通過建造一些形式的邊界與物理屏障,而合法化地確保能將那璧不愿付入場費或沒有獲得入場資格的人排除在外。于是,人們根據口票收入和特許權收入、許可費、商品和媒體轉播權的收益來評估體育,根據市場份額、收視率和廣告潛力來評估運動會和體育賽事,根據簽約潛能和上鏡形象來評估運動員,他們廣受歡迎的程度,也許取決于他們與公司名稱或標識的聯系。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現代體育發展到今天,就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復雜化了。
3 體育健身轉向競賽營利
其實將體育看作儀式非作者的獨創,英國人類學者菲奧納·鮑伊就曾指出,儀式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表演或文化戲劇,且游戲、體育、戲劇藝術和儀式,共有某些基本的品性。它們都需要有一種特殊的時間秩序,一種附屬于物體的特殊的、非多產的價值,以及經常是在一個特殊的地點進行表演。當人們在體育運動的時候可以在相對公正、公開、公平的基礎上,提倡那在道德上遭人白眼的"錯誅必較"——可以盡情在智慧,力量、速度、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綜合參與下實施個體與個體或群體與群體的嚴肅性斗智斗勇,而免受世俗評判之約束,并能在零點零幾秒和零點零幾厘米中分出高低與成敗。從這一點看,體育運動分明就是一種儀式的表演。恰如加里·史密斯所認為的那樣;"完美的體育競技表演是偉大的藝術。"
但在體育活動抑或體育儀式表演過程中,作為對象性和工具性的身體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進行體育活動的身體是與其主體同一的工具和對象。任何時候,體育作為過剩精力的顯化,都是通過個人或群體其自身的自然身體為對象客體的特殊身體運動實踐——身體及其部分的化移和技能,其目的首先就應該是増進體質、娛樂身也,即健身性本質訴求。不管體育如何發展,離開了健身性這一點,體育作為儀式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將會巧塌。盡管有一段時期,人們開始有意將"業余體育"與"職業體育"區分出來,前者的目的是出于消遣與受教育,后者則是為了獲得收入并追求一種轟動效果。然而不久后,這兩者之間很快就縮短了距離。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二者在形式上相互補充,不斷完善,最終趨于統一。因此,健身性儀式應作為體育的本質之定位,因為它統一了體育運動的儀式形式與文化功能。認識到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健身性儀式很重要。親身參加業余體育運動時,人們通過肌肉和有氧運動鍛煉身體的同時,還可以緩解緊張和放松情緒。而有組織的職業體育的發展則更加突出了作為一種"健康的競爭"的體育運動與日常生活的差別。
作者簡介
楊雨豐(1977-),男,遼寧大連人,副教授,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