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玥+畢琳琳+王譽穎+焉曉媛+胡天壯
摘 要: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食品安全問題會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傷害。在信息時代下,通過網絡購買食品也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網絡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研究完善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意義、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現狀、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問題,以及完善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措施等四個問題,對我國的網絡食品安全問題加以深刻的研究,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關鍵詞:網絡食品;風險預防;法律制度
1 完善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意義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食”總是優先考慮的大事,“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而食品安全則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而食品安全問題理所當然的為各國政府所重視。
網絡食品安全直接關乎到廣大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影響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 所以專門研究我國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構建, 建立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既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又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首先,保障網絡食品安全,建立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部分法律不能很好適應當前復雜的食品安全形勢。所以,逐步建立、完善網絡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形成各大部門相互協調、聯動監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格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強大動力。
其次,建立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食品不安全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人民群眾,因此,建立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解決網絡食品安全問題,是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科學前提。
最后,建立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是維護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關鍵之舉。當前網絡食品安全事件中凸顯的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丑惡現象,嚴重損害了我國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使市場經濟難以健康運行。所以,解決網絡食品安全問題,是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2 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網絡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網購食品存在各種隱患,出現了食品質量無法保障、欺詐銷假嚴重、產品標識不規范等問題。2016年央視315晚會更曝光“餓了么”黑心作坊這一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網絡食品安全問題上,對消費者來說,存在著無法有效判斷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狀況的情況;對生產經營者來說,違法行為不易被發現且成本低利潤高;對監管者來說,面臨著對象多變、職責交叉、依據不足、地域不定等許多挑戰。
新《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出臺,這說明我國在食品安全保護的法律制度方面有所進步和發展,但是在關于網絡食品安全預防方面仍然是不完善。在網絡食品安全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內容存在矛盾之處,且某些處罰規定模糊,給予了相應部門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監管部門容易出現推權諉則的情況。
網購食品存在諸多問題,食品信息無法確認、食品質量無法保障、無法辨別食品的真偽、商家銷售假貨、次貨的現象比比皆是。而面對如此狀況,我國的立法目前仍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仍存在著監管缺失,監管不利等問題,需要我們加強監管,同時健全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保護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規范經營者的銷售行為,建立健全市場經營體系,完善社會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 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問題
網絡交易監管困難
網絡食品主要是通過網絡進行交易。網絡技術的不斷升級,網絡類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較低,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使其難以徹底查處取締,監管難度逐漸增強,同時也增加了交易的風險性和食品安全的隱患。
(一)經營者魚龍混雜
網絡食品交易的準入門檻低、缺乏正規的手續,很多大型的電子商務網站內現已存在大量的非法經營者,而且近年來也出現了很多非法食品銷售的專業網站他們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就在網絡中出售“三無”食品,進行非法交易,成為網絡食品安全中的巨大隱患。
(二)食品安全難以保證
網絡交易不同于在實體店內進行的交易,食品的生產、加工和其本身的質量消費者無法直觀的進行判斷,甚至是食品的真偽消費者也難以做出論斷,消費者唯一可以了解信息的渠道只有賣家的口頭敘述和其他買家的評價記錄,而很多經營者也往往會根據消費者的不知情在網上發布虛假宣傳,向消費者交付假冒偽劣甚至是“三無”食品,這給網絡食品的安全和消費者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三)維權意識薄弱
由于網絡食品交易是通過網絡進行的交易,所以它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很多非法經營者有機可乘;網絡食品銷售的準入門檻低,很多經營者在出售食品時無法提供購物發票;經營條件普遍簡單,食品一般的質量、衛生難以達到許可條件,而且進銷貨情況混亂,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消費者沒有消費憑證難以獲取賠償,經營者的賠償能力也沒有保障。同時,網絡交易多涉及異地維權,消費者所在地監管部門不具有管轄權,異地維權難度加大。
4 完善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措施
(一)進一步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增強企業法制觀念,樹立誠信守法意識,對食品獲證企業的監督檢查,對不能持續保持生產必備條件的企業堅決依法嚴肅處理,對產品抽檢不合格的企業,要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提高監督抽查后處理工作有效性。
(二)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
不斷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于在監督檢查、抽樣檢驗、投訴舉報中發現的食品生產經營中存在的質量安全違法行為,依法從嚴查處。對食品生產經營違法行為一打到底,堅持行刑銜接,嚴格追究法律責任。對媒體曝光和消費者投訴舉報的食品安全信息,第一時間組織核實查處擴大。
(三)加強執法部門間的協調溝通,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制
要將分散于各相關部門的風險源識別與評鑒工作有機結合,建立綜合分析工作機制,使評價結果相互滲透、融合深化,成為監控重點和發現新風險源的有效來源,為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提供決策方案,發布風險信息與評價結論。
(四)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研判工作
通過日常監管、質量抽檢、查辦案件、跟蹤媒體等多種監測途徑,搜集食品安全風險信息,進一步提高食品抽樣檢驗和風險監測工作的頻次和覆蓋面,及時發現存在于區域、行業、企業中的食品質量安全隱患,及時做好研判、處置工作。
(五)重視和規范抽檢監測工作。抽檢監測結果是風險研判的重要依據
高度重視抽檢監測工作,切實解決抽檢監測工作隨機性不夠、抽檢計劃不科學、抽檢監測計劃下達不及時、程序不規范、檢驗檢測競爭機制不完善、專業人才比較缺乏等突出問題。
(六)進一步加強宣傳培訓,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
一要通過電視臺、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宣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增強維權意識;二要通過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食品宣傳“五進”等活動,向全民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傳授識假辨假知識,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三要通過建立食品安全舉報、投訴和獎勵機制,鼓勵消費者積極舉報投訴危及食品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5年修訂)
[2]彭嘉蕙、王雪霏等:《網絡食品中的食品安全與發展問題》 (2014-03)
[3]《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中國食品科技網(2016-03)
[4]《新食品安全法:網絡食品入網經營者要實名登記》.中國新聞網(2015-04)
[5]歐自義:《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問題探究》
[6]張芳:《網絡食品安全銷售監管制度》.《學理論》.(2014年)
[7]柯梓燁:《網上訂餐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研究》.《中國市場》.(201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