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慧彬+陳如偉
法官作為法律的代言人,司法活動的裁判者,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榮譽。成為一名法官,是眾多法科學子的夢想和追求。然而近些年來,法官紛紛離職、法官崗位無人報考等現象頻頻涌現,法官職位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法院是守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而法院中的人民法官,無疑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法官群體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從法官職業的吸引力入手來探討司法改革的方向,顯得尤為重要。
1 縱觀現狀——日漸消失的法官光環
1、法官離職潮。近些年來,法官離職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據統計,從2008年到2013年,上海年均就有67名法官離職。2014年,上海法院系統共有105人離職,其中法官有86名。北京法院近5年來有將近500名法院離職。2015年,全國法院辭職的法官達1000多人,比2014年增加了381人。諸多數據表明,法官離職人數正在逐漸增長,且在近幾年內呈現井噴式爆發狀況。在大公務員體制下的法官職業,相當于是鐵飯碗,相較以往,法官即使是離職也大多是處于崗位調動流向其他的組織機關,而近些年來,法官紛紛跳出體制,轉而走向法務、律師的行業。
2、法官崗位招考無人報名。由于法官職業本身的高門檻,自2002年之后,法院招錄法官助理就已經需要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因此,在省考招錄時,報考法院的人數相對于普通的公務員崗位而言就已經相對較少。而近幾年,法院的報考人數更顯冷清,部分縣區的法院甚至出現無人報考的情況,如2015年,洞頭縣人民法院(法官預備人選1)的職位,學歷要求本科,專業要求法學類,招考3人,無人報名。2016年北京市部分區縣的法院亦存在無人報考的情形。在2016年浙江省發布的招錄名單中,共有139個法官助理崗位,其中55個法官助理崗位的招錄比例不足1:8。
3、在職法官的徘徊和動搖。2015年,北京高級人民法院法官胡昌明曾做過一個《中國法官職業滿意度考察》,在針對法官群體發放后有效回收的2660份調查問卷中,有94.47%的法官考慮過要離開法院,其中57.37%的法官認真地考慮過想要離開法院,著手進行離職準備的法官也占了整體的9.81%。[(1) 《中國法官職業滿意度考察——以2660份問卷為樣本的分析》,載于《中國法律評論》2015年第4期,第196,197頁。](1)數據表明,法官的離職傾向明顯,對法官職業認同感低不再是個別人士的感受,而已經成為了整個法官群體所需要面對的客觀事實。雖然大多數的在職法官仍留在法院內部,但是“軍心”早已渙散,搖擺不定和徘徊等待時機已經成為了大部分法官的內心真實寫照。
2 尋找原因——以需求層次理論為進路
(一)生存需求:福利待遇低下。 根據《法官法》的規定,法官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標準,根據審判工作特點,由國家規定。就目前各地的實際情況而言,法官的工資由地方財政按照公務員系列套改工資,法官的薪資待遇與普通公務員的薪資待遇幾乎無差。而與普通公務員相比,法官職業的專業性要求更強,法官的工作量更大,工作壓力更甚。此外,由于案件的排期以及庭審的需求,對于法官而言,幾乎少有閑暇時,更有甚者,有些法官一日需要處理十個以上的案件,工作強度很大,請假休假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二)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存疑。2016年年初,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法官馬彩云在家遭槍擊殉職的消息一度引起法院界的軒然大波,當事人因對案件裁判心生不滿,攜帶自制槍支前往主審法官家中并開槍射擊法官致其死亡。一方面,法官容易被當事人之間的劇烈沖突所殃及,另一方面,部分當事人容易將矛盾沖突轉嫁到法官身上,使得法官成為當事人不滿情緒的宣泄口。雖然法官的工作場所主要在法院內部,但是由于法官接待當事人的頻繁性及部分當事人具有一定的偽裝性,情緒的突發性等,法院內部的暴力事件依舊是防不勝防,更有甚者,法官在下班后遭受當事人的跟蹤,其家庭成員的人身安全亦遭受到一定威脅。
(三)尊重需要:職業尊榮感低。法官代表國家行使司法審判權,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法庭上莊嚴肅穆的法徽、法袍、和法槌,都增加了法官的權威感和神秘感。然而,現在法官的社會地位正在逐漸降低,一方面,由于工作強、壓力大造成了法官的機械性工作和疲于奔命,另一方面,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要求法官走下高高在上的審判席,接觸雙方當事人,了解雙方訴求,傾聽雙方心聲。雖然我國目前的訴訟模式正在朝消極審查的方向邁進,然而依然無法向英美法系國家一樣采取當事人主義,僅在庭審過程中對當事人提出的訴辯和證據進行審查。
3 探求對策——司法改革去行政化
(一)工資收入的去行政化。提高法官職業的吸引力,首先應當從解決法官的物質生存需要著手。對于法官的收入,并不是盲目地提高或是穩定,應當充分考慮法官的培養成本以及法官實際上的工作付出[(2) 傅達林《法官收入究竟應該定多少?》,載于《中國青年報》2015年5月5日。](2),根據法官職業的專業性和可替代性,建立一套相對科學的薪資制度。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于法官的專業化要求日益提高,辦案數量的不斷增長,辦案責任的逐步加大,提高法官收入的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只有將法官收入與法官的辦案數量、辦案績效、辦案權重掛鉤,才能有效調動法官辦案的積極性,增強法官對其職業本身的認同度。法官本就是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倘若在體制內就其自身的薪資待遇都感受不到公平相待,顯然動搖法官對于職業的認同和信仰。
(二)晉升機制的去行政化。按照公務員制度進行管理的法官,法官級別逐漸被虛化和邊緣化,法官的待遇與行政級別掛鉤,而對于人才濟濟的法院而言,行政職級的晉升相對于普通公務員來說更加容易遇到瓶頸。打破層級天花板,促進各級法院之間的人才流動,有利于提高法官的積極性,也有助于提高法官職業的吸引力。此外,各層級之間的人才流動有利于法官在不同的崗位上積累審判經驗,探索審判實務。否則,根據原有的行政職級晉升規則,大量的法官將長年累月的在相同或類似的崗位上從事審判工作,容易造成職業疲勞,引起懈怠。
(三)考核機制的去行政化。法院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承擔著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法官事務繁忙,對于一些專業上訪戶、信訪戶幾乎無力應付,大多情況下,對于當事人因對判決不滿而進行的指責辱罵,法官多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但是長此以往,也造成了法官對其職業認同感降低。此外,出于對社會效果的追求,法院將調解率、上訴率、簡易程序適用率等數據也納入了考核范圍,為迎合考核的需要,大大影響了法官審判權的獨立行使。考核機制的去行政化,去除對上訪案件數量、上訴率、調解率、簡易程序適用率等法官主觀較難控制數據的考核,解除諸多數據枷鎖的桎梏,給法官更大的獨立行使審判權的空間,有利于增強法官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尊榮感。
參考文獻
1.《中國法官職業滿意度考察——以2660份問卷為樣本的分析》,載于《中國法律評論》2015年第4期,第196,197頁。
2.傅達林《法官收入究竟應該定多少?》,載于《中國青年報》2015年5月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