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會勝
摘 要:在法律上,民事訴訟權利濫用與失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民事訴訟權利濫用主要表現為裁判權、訴權的濫用以及訴訟過程中不當行使權利等現象。為了避免民事訴訟權力濫用導致的違法亂紀現象發生,就必須采取相關政策對民事訴訟權利濫用進行規制。失權指的是在對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的行為進行規制時導致其訴訟權利喪失或失效的一種程序性制約機制。失權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民事訴訟權利濫用以及不當實施訴訟行為。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介紹了民事訴訟權利濫用的表現。其次,介紹了規制民事訴訟權利濫用的方法。最后介紹了失權的含義,并對其相關概念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事訴訟;權利;濫用;失權;概念
“權利”一詞,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思想是“天賦人權”,即權力具有絕對性。到了19世紀的時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動蕩促使人們開始反思,權利的使用逐漸受到約束,社會本位觀念逐漸取代了個人本位觀念。失權是一種嚴厲的制裁手段,作為民事訴訟權利濫用的法律后果形式之一,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周圍的制度規定有著密切的關系。
1 民事訴訟權利的濫用的表現
行為人有行使權利的能力、行為人行使權利符合法律規定范圍、行為人行使權利的本質目的不是權利創制的精神所指定的,以上三要素是構成權力濫用的三個要素,也是判斷一件事是否屬于濫用訴訟權利的標準。民事訴訟權利的濫用的表現形式是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的特點,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探討,相關工作人員發現,不同的表現形式之間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差異性,下文將對一些表現形式進行探討。
1.1 裁判權濫用現象
隨著中國相關法律體制的完善以及裁判人員素質的逐漸提高,裁判權濫用現象發生幾率很小。但是由于民事訟權利濫用的主體對象并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所以,可能導致其被法院機構所濫用。裁判權的濫用主要表現在,相關裁決人員在行使裁量權的過程中沒有做到根據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以及訴訟中的行為訴求進行適當的調整與裁決活動,最終導致裁判權的濫用。
1.2 訴權濫用現象
訴權的濫用主要指的是當事人對于行使權的濫用,當事人對訴權的使用超出法律規定的合法范圍,企圖利用自身訴權來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達到不正當的目的,使得對方的根本權利遭受侵害。由于訴權在濫用過程當中具有隱蔽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所以一些權利者經常鉆空子,妄圖使用虛假訴訟、詐騙訴訟等不正當的手段達到自身非法的目的。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訴權濫用現象有很多,例如,原告通過各種途徑偽造證據,造成被告合法財產損失,或者是騷擾訴訟行為,即一些原告并不想勝訴,只是單純騷擾被告,企圖打破被告正常的生產生活。訴權的濫用不僅不利于被告者合法權利得維護,并且浪費了國家司法資源,損害了國家司法的權威。是絕對不容提倡的行為。
1.3 行使權利不當現象
很多原告為了達到自身不合法的目的,在訴訟過程中,不正確的行使自己的權利,出現拖延訴訟、證據偽造、行為矛盾、虛假陳述等違反民事訴訟規定的行為。
2 民事訴訟權利濫用的規制措施
民事訴訟權利濫用現象的頻頻出現侵害了被告人和國家的利益,因此很多國家已經針對該問題制定一系列解決方案。下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對相關措施進行介紹和總結。
2.1 規制法院行為
首先從法律角度來說,國家應該加強立法,將憲法硬性規定在程序法當中進行有效結合,使法院各部門能夠明確國家法律固定,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遵守法律的基礎上,結合案件相關情況進行合理的判決。其次,從當事人角度出發,當事人可以對法官的管理權力提出相應的質疑,對于法官審判流程和審判的行為進行監督,一旦發現法官的違法行為應該及時上訴。
2.2 經濟制裁
經濟制裁手段作為最常見的濫用民事訴訟權利的規制措施,其主要包括損害賠償、分擔訴訟費用和罰金三種處罰方式 。其中第一項損害賠償,該種賠償方式是以民事侵權為前提,被侵害人以提起訴訟的方式請求損害賠償,同時需要承擔侵權行為以及損害結果的舉證責任,但由于被侵害人延誤的訴訟時間難以用金錢來衡量,所以該項措施很難實行。
第二項方式是分擔訴訟費用,即讓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人承擔受侵害者全部或部分的訴訟費用,該方式不僅為受害方提供經濟補償,并且對濫用權利者進行了處罰。該項措施應用于實踐的前提是,濫用民事訴訟權利者在案件中勝訴,如果原告敗訴,那么將無法使用該措施。
第三項是罰金,指的按照法律規定的,對民事訴訟權利濫用的行為進行處罰。該方式能夠在防止訴訟權利濫用方面具有較高的作用,防治效果十分明顯,但是節能導致法院裁判權的濫用。
2.3 程序性規制
程序性規制具體指的是法院可以駁回、確認違法以及否決民事訴訟權利濫用的相關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重點問題失權現象就是程序性規制的典型表現之一,是濫用民事訴訟權利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
3 失權的含義與性質
3.1 失權的含義
首先,失權的基本內涵是訴訟權利的喪失。失權本來是民法中的概念,指的是權利人長期地不主張或行使自己的權利,使權利的對方合理地認為權利人不再行使他的權利時,這種權利就可能失效。民事訴訟法領域中的失權指的是民事訴訟權利的喪失或失效。其次,失權具有條件性。由于失權會導致公民的訴訟權利難以正常行使或是被剝奪,所以在判定當事人是否獲得失權的判決時,必須慎重考慮,一定要遵守相關條件規定。相關條件必須包含法定事由,同時也要以法院的裁量為基礎。
3.2 失權的性質
第一,上文已經簡單提到了,失權的性質是一種程序性制約機制。失權情況通常產生于訴訟程序之中。具體來說,如果訴訟程序本身沒有開始或是還未結束,那么失權現象時不存在的。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來講,程序性與裁判最終結果其之間、實體權利是否可以貫徹落實與失權之間都沒有什么必然的關聯,所以失權問題的只是產生于訴訟過程中。
第二,失權作為一種程序性規制,其對象時特定的主體。失權現象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形式主體擁有該權利的行使權,但是形式主體本身不具有訴訟上的權利,那么形式主體將不會受失權的限制。總結來講,失權的主體并不是所有的訴訟權利的主體,其需要依照法律中主體權利使用狀況,并且采取部分合適的措施,進而保證失權的行為。
3.3 失權以及相關概念分析
失權作為一種法律現象,其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其產生與公民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是不可分離的。民事權利的行使不具備完全自由的性質,其行使時應該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從民法角度上講,權利濫用其主要就是指違背國家、政府、社會家庭的規定,行使以上對象不容許的民事行為。權利的喪失主要有兩個基礎前提,其一,權利人和義務人之間明確權利的使用界限和規定。其二,義務人以權利人造成的假象為出發點來行使自己的權利,進而達到自身不正當目的。
4 結語
總的來說,雖然中國的相關法律制度已經逐漸完善,但是很多規章制度中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民事訴訟濫用背景下的失權現象就是一個典型。經過對該現象的論析,可以得出結論,即為了防止侵權現象的發生,國家立法機構應該完善立法、國家各級法院應該深入了解法律法規,對案件公正裁決,對于濫用民事訴訟權利的當事人應該進行相應的處罰。案件的當事人應該膝蓋是自己的合理監督權力,謹防法院裁判權使用不當。只有多管齊下,才能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才能更好的打擊不法分子,維護國家司法權威。
參考文獻
[1]唐力.論民事訴訟失權制度的正當性——兼評《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10條[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90-96.
[2]肖建華,任玲.論證據失權的救濟——兼評《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3條[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03:18-23.
[3]段祖號.民事訴訟證據失權制度探討[D].浙江工商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