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平穎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并提出創新發展理念。近幾年隨著各種政策的出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已基本清晰。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從現有資料來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所以,創新驅動就是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自主創新,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論述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性,但創新驅動實質上并不是單純由科技創新驅動的,而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驅動,包括文化與理論創新、體制和制度創新以及全民創新。只有理解了創新驅動的內涵才能更好實現轉型。
二、成都著力加速建設創新型城市
基于“兩個跨越”和“三大發展戰略”,成都市在2013年9月底發布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成都市將率先建成領先西部、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型城市。成都“十三五”規劃的核心主線,其中之一就是抓好創新驅動,在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創新發展依舊是極為重要的議題。
作為西部重要經濟極核,成都堅持把科技創新放在城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的目標也要求成都需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
近年來,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的大局下,創新投入的力度日益增大,各領域也初顯成效。此外,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正式揭牌,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曙光成都超算中心等即將亮相,也都標志著西部科技中心正在持續發力。
三、企業主導的創新驅動“成都模式”
我國目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創新型城市建設模式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政府主導的科技創新驅動模式;二是企業主導的工業創新混合驅動模式;三是市場主導的開放式創新模式。成都作為西部發展最快,最為繁華的都市,擁有眾多高新企業、科研基地和人才優勢,是實現混合創新模式的最佳選擇。
早在2013年,成都就發布了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相關政策通知,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圍繞成都特色和現有發展情況,促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還需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
對于城市創新主體的企業而言,良好的經營依靠的是不竭的動力,而這一動力則是創新。在無法單純依靠原有發展和外來資源支持的當下,必須增強自身創新能力,促使企業更好發展,成為帶動城市工業創新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
對于有能力的企業應加快建設自有科研院所,促使整體科研創新能力增強,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要多“走出去”和“引進來”,在學習、消化、吸收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有經驗,并形成特色。但創新發展歸根到底還是依靠人,人才的多少,將會制約一個企業的發展,所以不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對于科研人才的培養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重視產學研相結合推進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
在成都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中,就把產業研用協同創新擺在了重要位置。企業發展單靠自身是很難實現突破創新的,要充分發揮成都高校創新資源優勢。
一是要將制度落實,明確發展方向。建立成都市校企協同創新交流平臺,定期召開座談會,促成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和成果落地,從根源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二是要完善獎勵機制,促使高校資源良好轉化。除了科研產業化外,企業也應當在這其中尋找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優秀人才,并吸收到企業中來;三是要以產業研究促成成果在蓉產業化,使得產學研協同發展更加有效落地。
(三)優化創新驅動環境釋放科技創新資源活力
對于企業發展而言,良好的創新驅動環境會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近幾年“創交會”、“菁蓉匯”等平臺的搭建,使得越來越多的資源涌入成都尋求合作和發展。這對于成都本土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成都目前已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就目前來看,成都的創業環境較為優良,但人才吸附力度、產業活躍度等仍較弱。在成都本土資源和產業格局被重構和優化的同時,更應注重創業環境的打造,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資源活力。
企業主導的創新驅動“成都模式”要求在蓉企業擔負起城市發展的重任,努力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探索創新驅動的“成都路徑”,但落實到企業來說,想要在競爭中取更好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自己,需在“自知”的基礎上走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
(作者單位:成都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