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楊振永 陳杰
摘 要:大學生畢業選擇什么樣的職業是由其職業價值觀決定的,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們以什么樣的姿態投入到社會工作和生活中,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不僅決定著大學生個體未來的發展,而且關系到社會將來的發展、穩定乃至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教育一般都是圍繞如何選擇職業進行,而對大學生深層次的職業價值觀缺乏應有的教育致使部分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出現一定的偏差,值得引起高校的重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職業價值觀
一、職業價值觀內涵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在選擇職業和從事特定職業勞動過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價值取向(Vocational Value),也叫工作價值觀(Work Value),它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是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1]職業價值觀反映了人們對職業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有的大學生愿意選擇穩定的事業單位,有的大學生向往收入高的外企……其間無不蘊涵著一種對職業的選擇和評判,也體現了職業價值觀的迥然不同。因此,職業價值觀教育在當前職業教育中占據重要組成部分。
二、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
(一)職業價值主體意識自我化
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正在日益增強,具體表現為渴求對自身的性格、興趣、能力、優勢和不足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擇業意識上強調自我需要和興趣的滿足,主張通過自身的能力主動參與競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觀念在當代大學生已成體系,市場經濟觀念自然強化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尋找并實現你自己的價值,這種觀念已成為大學生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隨著社會的進步,當前的就業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與學校推薦相結合,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如今大學生期望有一個“人際關系融洽,領導開明輕松自由”的工作環境,擇業競爭意識逐漸增強,職業價值的主體從社會單位轉向個人發展,呈現鮮明的個性化傾向。由此可見,大學生在擇業時優先考慮的是個人需要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個人本位主義價值觀在當今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
(二)職業動機的多樣與矛盾化
這種職業動機的出現主要由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價值取向是個體內心關于事物對自己、對社會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認知傾向,這種認知傾向規定著個體的行動和態度。中國改革開放引起的職業價值觀擇業傾向的最本質變化是從幾千年權利崇拜中走出,金錢、物質財富開始上升到人生追求的第一位。當代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工資水平、經濟收入成為當代大學生選擇職業的重要標準。
(三)職業評價標準功利與個性化
職業價值評價是指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社會各種職業的社會地位、經濟報酬等因素進行綜合認識和價值評價,職業評價標準是職業價值觀的核心,對一種職業的評價如何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與就業意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職業評價標準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義變成明顯增強的務實主義。職業價值觀逐漸轉向以追求經濟收入量大化為特征的“經濟價值型”和“以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為特征的“自我價值型”,希望物質與理想并重、實惠與精神兼得。
目前大學生對職業選取在個人利益上更為理想。首先考慮的是經濟利益和個人發展,與以往相比職業的社會聲望與社會地位等社會性因素在職業評價中的重要性明顯下降。在一次調查中顯示:在問及大學生在則業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時40.0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經濟收入”,其次為“發揮特長”(20.19%)在擇業標準上認為滿足個人物質文化需求,實施才華,實現自身價值占81.23%,而認為“為社會貢獻力量”者只占18.72%。[2]由此可見,功利性與個性化傾向突出是當代大學生職業評價標準的主要特點。
三、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學校價值觀教育的不足
大學生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的同時,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取向卻沒有及時作出調整,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仍固守傳統自我認知的心態,從而使擇業期望值過高。另外,“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 就業制度也深刻影響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這種就業模式一方面調動了大學生的擇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當代大學生在擇業時面臨一定風險,不少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一味求穩或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對擇業的長久打算,再加上社會精英崗位與當前畢業生數量相比嚴重不足,更加時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出現迷惘狀態。
(二)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家庭成員的素質都會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生理與心理特征的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職業能力的發展。其中父母的職業也對孩子將來的職業價值觀形成有一定影響,父母的價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行舉止影響著孩子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他們對職業的選擇,如領導干部家庭的大學生重視職業的社會地位,農民家庭的大學生重視職業的經濟地位。
四、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改革對策
(一)學校教育是職業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
1.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高校應注重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理論修養,培養馬克思注意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兩課”教育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培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使之既具有正確的職業理想,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既有積極的擇業意識,又有理想的擇業方式;既追求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又確保社會價值的實現。
培養大學生的優良的職業素養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現代社會愈來愈強調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強烈的敬業精神、認真的工作態度、過硬的專業技能、以及踏實肯干的人格魅力等。
2..加強誠信教育,堅持做人與做事的同步
《論語》中就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然而許多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虛假簡歷,毀約跳槽不講信用,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不能只是教會學生課堂知識,更重要的應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果能夠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使大學生對誠信對于人的存在的價值,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一樣真正認同,誠信就會成為大學生的價值追求,成為大學生的言行的圭沒,成為大學生的人格構成。”[3]
高校應充分利用大學生的團隊活動,培養團隊精神讓大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發現自己與他人的特長與不足,認識到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斷提升成員之間合作的技巧,競爭需要合作,合作支撐競爭高校教會學生合作比教會學生競爭更重要。通過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幫助他們把對事業的熱愛轉化為自覺的職業道德行為,把自己鍛煉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3.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理想
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是指選擇的職業既符合個人特點、個人的能力,也符合社會的需要體現人職的合理匹配,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發揮個人優勢在為社會服務中最大限度實現個人的價值的就業目標。正確的價值取向應符合三個原則:一是有利于發揮自身素質優勢;二是符合社會的需要;三是促進企業的發展。
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注重物質利益的傾向,反映在就業供求關系中的信號主要是畢業生價值取向所引起的“個人偏好性失衡”,這種失衡導致了“供大于求”的現象。因此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核心是倡導集體主義。
職業理想是青年對未來工作部門、工作種類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他伴隨著社會分工的進程而逐步產生和發展。在這一點上,當代大學生在職業理想上一定要現實,更超于實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追求符合自己意愿的職業生活和個人生活方式。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這么一種說法“畢業即失業”,雖說此說法有一定道理,畢竟擴招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畢業數量在與日俱增,但社會的工作崗位,職業選擇也很多。我們大學生應放下書架子,從小事做起,從 一點一滴做起,不能因為是服務第三產業而輕視,不能因為待遇低而輕視,應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使職業理想更現實更實際。
(二)社會教育是價值觀教育最廣泛的陣地
社會教育可以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創設一定的環境條件,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以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
1.進一步健全平均經濟體制,建立公平的就業市場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前提,因為一個健康積極的主流社會價值導向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相當多的大學生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較片面,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功利的代名詞,“一切向錢看”而對于如何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忽略不計,這與我國目前市場經濟體制發育不健全具有直接的關系。
2.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人需求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社會責任感作為人的重要素質之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精神動力。針對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的現象,價值觀教育應當幫助他們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樹立“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相聯系,職業選擇與祖國需要相結合”的理念,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需求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三)自我教育是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因素
1.在理論學習中理解職業價值觀的內容
再大的外因也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當前的就業屬于市場化就業和國際競爭環境中的就業。我們應學好本專業知識,從入學開始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一個簡單的規劃,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和“八榮八恥”的教育,抑制市場經濟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產生的負面影響,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適應能力,深入調查就業市場,樹立競爭觀念、效率觀念、信息觀念,培養和積累團隊創新的經驗和終身學習的方式,在平時的學習中就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以細微處見真理,樹立良好的職業價值觀。
2.在分析鑒別中選擇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馬克思說“我們在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善,不能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敵對、互相斗爭,一方必須消滅另一方,人類的天性生成就是這樣。人們只有為了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了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達到完善。”[4]馬克思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即人類的幸福,應該是選擇職業時的指導思想,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崇高的理想,所以我們大學生在選擇職業價值觀時,金錢、榮譽、面子往往成為我們成功的絆腳石。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社會文化風氣的不健康因素都要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分析中鑒別真假,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做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
3.在社會實踐中整合職業價值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要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很重要的途徑是實踐,只有投身實踐,才能更好的認識價值、檢驗價值、鞏固價值和是實現價值。大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到成家立業,可以算得上我們最偉大的社會實踐。因此,我們應該自覺積極的投入到這個偉大的實踐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經受鍛煉,為社會做貢獻,為人們謀福利,以促進對科學價值觀的深切感悟,自覺抵制庸俗,消極價值觀的影響,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樹立積極的正確的職業理想,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總之,職業價值觀最終只能是個體在自我發展、自我構建中形成。因此,要培養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絕對離不開自身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6/4
[2]王文槿《教科文組織和部分國家職業教育中的價值觀教育簡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2
[3]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6
[4]姜南《淺論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5]陳新華《淺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J]2006/3
[6]陳章龍《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4/12
[7]李文偉《價值觀教育新理念》[J]教育與職業2007/2
[8]曲建武《識讀大學》[M]人民出版社2006/12
[9]段志堅《職業價值觀教育應貫穿職業教育的始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06
[10]周南照孫云曉《學會做事》[M]北京出版社2000/03
[11]任經輝《關于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8
[12]楊金士《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價值觀》[J]教育發展研究2006/1
[13]林海宏《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3
[14]童山東《學會做事—職業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15]謝華 《高校職業價值觀教育趨向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6/09
注文:
[1]蔣陽飛,《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3期第5頁
[2]魏金明,《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分析與引導措施》福建農業大學學報2001年03期第94頁
[3]曲建武,《識讀大學》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12頁
[4]蔣陽飛,《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3期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