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白瑪
摘 要:中學體育教學,應由過去應試體育轉變為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體育教學要以終身體育為出發點,而民族體育所具有的特征,正適合這一出發點。在教學中應走現代競技體育與民族體育項目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拓寬鍛煉項目,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有利于學生興趣,愛好,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終身受。因此,在中學開展民族體育教學,對于改革中學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身心健康;素質教育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面對體育教育的改革,高中體育教師自身要正確領悟到這是新時期的嚴重挑戰,要有強烈的緊迫感,把這種挑戰視為發展自己的大好機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用發展的觀點來變革自己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培養教育人才的質量,努力成為“復合型”體育教師,以此來實現高中體育教學的改革。體育具有開發學生智力,體驗良好情感,體會運動樂趣,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啟智、求知、調心、育人、健身”等功能,而這些要求,恰使民族體育教學在體育教育中能發揮更大作用,應賦予其更大比重。
1.豐富教學內容。全面增進身心健康
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體育教學,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內容競技化和教學過程里重技術、輕健身,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思想,應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體育項目,如武術長拳、太極拳、跳繩、踢毽、拔河等,使學生既鍛煉身體,又學到一定的防身自衛技術,同時又培養了堅毅勇敢、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某些鍛煉效果是現代體育所達不到的。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增加民族體育內容,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由以前的“要我學”變成為“我要學”,使鍛煉效果大幅提高。民族體育具有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符合中學生天真、活潑、積極向上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示范,學生跟著練,使學生在歡快愉悅的心境下,不知不覺中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由于民族體育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不受年齡,性別、體質條件的限制,學生有選擇余地,可以根據自身年齡特點,身體狀態和愛好,選擇合適的鍛煉內容。開展民族體育教學,可以拓展學生體育鍛煉的空間,還可以豐富教育課的實踐內容,使學生真正成為體育實踐的活動主體,有效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2.拓展活動空問,節約體育開支
鑒于目前中學開展體育受場地、設施的限制,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數量又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開展民族體育項目,就成為一項適宜的措施。民族體育項目對場地和器材設施方面的要求不太苛刻,具有簡單易行、實用等特點。比如跳繩、踢毽子等大多數以個人為主的民族體育項目,不但器材簡單,而且活動范圍和空間可大可小,靈活隨意,即使是參加人數較多的拔河比賽等集體性項目,在人數上也可化集中為分散,不受器材和場地限制。而武術、太極拳、中國象棋、圍棋等也深受學生喜愛,體現出極大的優勢,減輕了學校對體育設施投入的負擔,既有經濟性也有時效性。
3.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
心理學理論認為,素質是指一個人的思想、作風與精神狀態等。但是,今天所講的素質的含義,已經有很大的外延。廣義上說,大體上包括一個人的品德、知識、能力、身體與心理狀態等。競爭、合作與創新能力,是新世紀培養人才的基本要素,素質教育認為:提高人的精神力量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人的素質水平是可以通過鍛煉培養來提高的。當今世界,以綜合國力為基礎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而這些實力的增強都離不開國民體質的增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繼承人。因此,我們要重視學校體育在提高全民素質中的基礎作用,義不容辭的承擔起我們的責任,為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以前,體育教學僅限于少數幾個運動項目和運動競賽,忽略了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素質教育注重每個學生的基本訴求,注重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正如《健康與教育》中指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能夠使體育教學在內容和方法上更加科學化和全面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4.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16―18歲是中學生思想活躍的初步成熟期,智力的各項因素基本上處于穩定狀態,智力的核心――思維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的轉化。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比較活躍,具有創造性。而開展民族體育項目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終身受益。通過民族體育教學,不僅讓學生在學校期間身體得到鍛煉,也讓他們學會了一些獨立鍛煉身體的方法,為以后從事終身體育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終身體育是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出現而出現的,它倡導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時期都要進行鍛煉,以促進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生長發育及中老年時期的健康長壽。而民族體育不僅能夠有效地增進學生健康,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至二種行之有效的民族體育健身方法和手段,這正是與終身體育教育接軌的最佳途徑,對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思想意識,能力和習慣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學體育教學,應由過去應試體育轉變為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體育教學要以終身體育為出發點,而民族體育所具有的特征,正適合這一出發點。在教學中應走現代競技體育與民族體育項目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拓寬鍛煉項目,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有利于學生興趣,愛好,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終身受。因此,在中學開展民族體育教學,對于改革中學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許世研,季瀏,譚華,等.怎樣利用與開發體育課程資源[J].體育教學,2003.
[2]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3]杜明福.體育教育現場理念的重大突破-體育教學大綱給人們的啟示與思考[J].體育教學,2002.
[4]毛立力.體育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師角色的定位[J].體育文化導刊,2004.
[5]樊紀良.談談體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與目的[J].中國學校體育,2004,(6).
[6]李建.問題與問題解決(音樂?體育?美術)[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