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 要: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在解決當堂訓練的設計問題。訓練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很好的訓練就沒有高效的學習。在導學課堂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先學”,教師列提綱、提問題,形成一般性的自學的基本方法,然后將當堂訓練有機的嵌入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中。怎樣合理設計當堂訓練,使當堂訓練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效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導學稿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都是“滿堂灌”,從上課一直講到下課。學生從上課一直聽到下課,學生作業都壓到課外做。由于平時學生課業負擔較重,再加上生物這門學科對他們而言是“副科”,在思想上也不重視,因此課外作業的質量可想而知,很多同學都是亂做或者抄別人的,有的甚至不做。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只能靠課堂,課上做一道題,也比課外做千道題強。
我校努力踐行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以及東廬中學“講學稿”的教學模式實行了課堂改革——導學稿。導學稿既是教師的教案,也是學生的學案,怎樣結合導學稿設計當堂訓練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為生物這門學科它不參加中考,只是將會考成績折算成一定分數(滿分20分)計入中考成績,因而生物這門學科不可能像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那樣花大量時間去夯,所以我要求學生盡量在課堂上將知識過手,不留作業在課后完成,包括預習作業也是在課堂上完成。導學稿的理念是“先學后教”,因而我每節課會給學生5~10鐘進行預習。預習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我會在導學稿上呈現學習目標,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并且完成預習導學的相關作業。學習研討的過程也就是教師上課的一個流程,課堂上每個步驟都要求在這個環節有所體現,特別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更應該有所凸顯。這個環節將每節課的知識點系統化了,學生拿到導學稿一看便有個大概的思路,這節課到底講了些什么知識,重點要求掌握哪些內容,即使這節課上了一段時間了,只要瀏覽一下導學稿就可以回憶起一些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考前復習。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當堂訓練,當堂訓練是對學生“先學”和教師“后教”的檢查,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從易到難,突出重點和難點,既照顧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也要照顧學困生。重點是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用以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點,突破、攻克難點。這個過程要花十五分鐘左右,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題目,期間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如果遇到困難也可以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相互討論;最后教師公布正確答案,學生會做的題課堂上老師就不用再講了,個別出錯的同學可以尋求其他同學的幫助,或者課后單獨請教老師,課堂上教師重點點評學生易錯和難懂的題目,這樣大大的節約了課堂的時間。
怎樣的預習作業才是有效的呢?怎樣的練習題才能起到鞏固延伸的作用呢?老師必須“下題?!?,老師下題海,是為了讓學生不下題海,為了學生少吃苦,老師先把苦嘗遍。“導學稿”從某個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一份按照教材內容結合課標要求設計的學習提綱。它是結合學習目標將教材知識和相關題型進行整合,緊扣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和難點,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多變靈活的各種題型。為了能編寫出具有典型性的、最能反映教學目標的習題,每位老師都要收集大量資料、信息,并加以討論、嘗試、篩選、改編。
“當堂訓練”實際上是分兩次訓練,但兩次的要求不一樣。第一次訓練也就是預習導學部分,這些問題一般都很基礎,但是都是比較重要,要求學生掌握的概念,在學生自學課文或例題后進行。第二次訓練就是課堂作業,也就是達標檢測,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全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
“當堂訓練”預習設計要與課堂教學在內容和程序上相輔相成、互為統一,學生的預習內容與課堂交流內容密切相關。學生的預習內容基本上就是課堂教學設計內容,即要求學生預習的內容必須在課堂上有所呼應,讓學生通過課堂參與展示自己的預習體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的意愿和熱情,進而在參與中建立自信、體驗成功、觸動反思、提升能力,呈現教與學良性發展的態勢。
“當堂訓練”的達標檢測,要確保能夠把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訓練的內容重在能力培養,不搞死記硬背。題量適中,形式可以是選擇題或者綜合題、識圖題,以檢測學生本節課的最終效果。訓練的形式如同考試一樣完全獨立地、快節奏地按時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完成后教師公布答案,學生同桌之間互評互改,最后教師把導學稿收上來檢查,從學生的答案中反饋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做出進一步的輔導或者補救策略,做到“堂堂清”。
先學后教通過多年反復研究和實踐,不斷完善,成為當今非常有效的課堂模式。我們在學習和研究先學后教課堂模式的同時,還要不斷實踐,結合本校實際,敢于大膽創新,才能讓“先學后教”成為我們教學真正掌握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網上經驗交流?
[2]漫談中學生物課堂練習題的設計與實施——《生物學雜志》199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