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忠敏
強化黨內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
文/羅忠敏
強化黨內監督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關鍵舉措,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制度成果。學習貫徹《條例》,就要強化黨內監督 ,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從嚴治黨,必須強化黨內監督。加強黨內監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貫要求,是黨的建設重要工程,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永葆黨的肌體健康的生命之源,是從嚴治黨的基礎。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對權力持續有效的監督。如果缺乏持續有效的監督,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地被歷史淘汰。這些年來,世界上一些老牌執政黨衰敗落伍、丟權垮臺的教訓,值得我們警醒。
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黨內監督失效,其他監督必然失靈。只有以黨內監督帶動其他監督,完善監督體系,才能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長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監督,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也應看到,不愿監督、不敢監督、抵制監督等現象也在黨內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同志監督下級怕丟選票,監督同級怕傷和氣,監督上級怕穿小鞋。在不少地方和部門,黨內監督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成了一句口號。
從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等嚴重違紀違法案件中可以看出,違背黨內政治生活準則、損害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等問題十分突出,給黨造成了巨大傷害,教訓極其深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內監督乏力,特別是對高級干部的監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黨內監督缺位,必然導致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就必須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旗幟鮮明地加強黨內監督。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必須抓好《條例》的貫徹執行,著力解決突出問題。
第一,加強黨內監督,是全黨的共同任務,必須全黨一起動手。各級黨委要全面履行領導責任,切實把加強黨內監督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黨委(黨組)在黨內監督中負主體責任,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黨委常委會委員(黨組成員)和黨委委員在職責范圍內履行監督職責。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把責任扛在肩上,做到知責、盡責、負責,敢抓敢管,勇于監督。各級紀委是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要加強對所轄范圍內黨組織和領導干部遵守黨章黨規黨紀、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情況的監督檢查。黨的工作部門是黨委(黨組)主體責任在不同領域的載體和抓手,也要做好職責范圍的黨內監督工作。黨的基層組織應當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認真履行監督職責。黨內民主監督是黨內監督的基本方式。黨員的民主監督不僅是權利,更是不容推卸的義務,是對黨應盡的責任。
第二,實現黨內監督全覆蓋。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按照《條例》的要求,實現黨內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一是推進管黨治黨責任全覆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隨著實踐發展,黨風廉政建設責任進一步深化為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黨中央頒布實施問責條例,堅持失責必問,層層傳導管黨治黨壓力,全黨動手一起抓的局面鞏固發展。二是推進巡視監督全覆蓋。貫徹中央巡視工作方針,聚焦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深化政治巡視,創新組織制度和方式方法。十八屆中央巡視已完成 11 輪,對 247 個地方、部門和單位的黨組織進行巡視,覆蓋率達到 90%,對 12 個省區市開展“回頭看”,利劍作用充分彰顯。三是推進派駐監督全覆蓋。實行單獨派駐和綜合派駐相結合,共設立47家派駐紀檢組,監督 139 家單位,實現對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全面派駐,發揮黨內監督“探頭”作用。
第三,堅持黨的自我監督與人民群眾監督相統一。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不斷自我革命、激濁揚清,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必須嚴格執行黨內監督條例,增強擔當精神,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條例 》還提出“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要把黨內監督與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協調銜接起來,形成科學管用的防錯糾錯機制。必須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加強黨對反腐敗斗爭的統一領導,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國家監察體系,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面覆蓋,實現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四,全面實踐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條例》吸收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加強黨內監督的新理念新經驗,提出黨內監督要運用“四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一是在抓“前”上下功夫,做到自警自省。要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督促黨員干部時刻用黨章黨規黨紀、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要加強警示教育,以案說理、以案明紀,引導黨員干部增強底線意識。二是在抓“早”上下功夫,黨組織對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處置,防止把小問題拖成大問題,這是最大的關心愛護。三是在抓“小”上下功夫,做到防微杜漸。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在日常管理監督中,要對這些“小事小節”及時提醒、警示,避免問題小變中、中變大、一變多、個人問題變成全家問題,違紀問題最后演變成違法犯罪問題。
“四種形態”是一個完整體系,關鍵要在用好第一種形態上下功夫,但并不意味著忽視或放棄后三種形態。沒有后三種形態的處理,第一種形態也難以落實。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下,對黨內監督中發現的嚴重違紀問題,依規依紀嚴肅處理,保持高壓態勢,形成“不敢”氛圍,黨內監督的效果才能得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