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 槍
“捐款未能如愿”折射出的溫情
文/老 槍
“磨刀老人”吳錦泉,凡人善舉聞名全國。23日他在女兒陪同下再次來到南通市紅十字會,準備將2萬多元愛心款全部捐出,卻未能如愿。(中國江蘇網 2月 26日)
很少聽說有錢捐不出的事,有些機構拉捐,恨不得要伸手到老百姓口袋里掏,送上門的都不收,有毛病吧?按照常理,受贈機構對于愛心捐款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哪有推辭的道理?這事還就真的發生了。“磨刀老人”準備捐贈的2萬多元錢中,有節前當地看望老人的慰問金,有平時辛辛苦苦的磨刀所得,也有愛心市民給老人的捐贈等,每一塊錢都來得清清白白。盡管老人的捐款完全出于自愿,但市紅會考慮到他的實際經濟和生活狀況,便勸說他,人到心到意思到即可,您的家境并不富裕,來點錢很不容易,年歲又這么大了,把錢留作養老。可老人卻真誠地說:“我個人不需要什么錢,這錢給那些貧困學生和困難的人,就能派上大用場。”老人心中只有他人,只有比他還困難的人,唯獨沒有自己。經過紅會人員的再三勸說,最后取了個折中方案,收下其中的一小部分,注入“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大部分留給老人用于改善生活。這一“推辭”,推出了品位,推出了人性。
其實,這樣的“未能如愿”不止一次。早在 2013 年四川雅安地震時,老人就將平時磨刀積攢的 1966.2 元硬幣和當地組織給的 1300 元慰問金,全部捐到市紅會。市紅會對老人家庭狀況了如指掌,他家住了40多年的3間平房又矮又舊,早已到了翻新的時候;他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和家用電器,平時沒有額外收入,全靠幫人磨刀掙點微薄收入。老人平時省吃儉用,一分錢掰做兩半花,每一個硬幣都帶著汗水和體溫。從2008 年以來,他已到紅會捐款 10多次,工作人員每次在清點時,都被一枚枚帶汗的硬幣敲打著心,看著老人家滿是皺紋的臉和滿是老繭的雙手,越發不忍心收下這些錢。89 歲高齡 ,是該安享晚年的時候,該由社會贍養的時候。老人越是樂善好施,我們越要關懷老人的生活。于是紅會勸說老人:美意“心領了”,錢還是留作養老用。
老人捐的何止是錢,更重要的是一顆厚愛博大的心,“心領了”也許是最好的受贈。不錯,紅十字人道事業,確實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受贈數量確實是多多益善。但是受贈不是目的,受贈是為了資助,受贈機構既要調動全社會樂善好施的熱情,也要保護捐贈者的積極性。愛心捐款對于人道事業而言,是多多益善,而對具體人而言,未必越多越好。當捐贈會影響到當事人生活質量時,受贈機構就有責任、有義務進行說服和推辭。紅會在幫助老人實現幫助他人的愿望時,也應照顧好老人的晚年生活,這是人道組織的職責。一次未能如愿的捐款,既反映了磨刀老人上善若水的高尚,也反映了受贈機構的誠信。紅十字是光彩的事業,光彩因為人道;紅十字是高尚的事業,高尚因為慈善;紅十字是陽光的事業,陽光因為無私,它的宗旨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它體現的是仁者愛人,回饋的是愛人者當受厚愛。吳錦泉老人助人為樂,但他也是需要社會幫助的人,收下小部分捐款,既了了他的助人心愿,又將大部分留給老人用以改善自己生活,體現了人道機構對高尚行為的保護,德得相助,溢出的是人文關懷和社會溫情。
好心人,你怎么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怎么對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