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茶金
蘇區時期閩西青年工作與團的建設作用和特點
藍茶金
青年工作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團結群眾,壯大革命隊伍,作為黨的助手,共青團組織把廣大青年聚集在周圍,在政治上擁護黨和蘇維埃政權,在經濟上參加土地革命,在擴紅中踴躍參軍,在文化宣傳陣線上宣傳并教育青年群眾,成為革命的強大力量。閩西蘇區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蘇區時期閩西青年工作,總結其歷史經驗,對解讀農村革命根據地史,獲得青年工作歷史經驗的啟迪具有重要意義。
蘇區時期;閩西;青年工作;作用;特點
青年工作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向來重視青年工作,注重對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領導。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閩西卓有成效的青年工作為革命開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929年7月,《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政治決議案》指出:“青年工農群眾在革命中有很大力量,而且有特殊要求,發動廣大青年參加革命是十分必要的。”[1]在黨的領導下,閩西青年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積極擁護黨和蘇維埃政權,踴躍參加土地革命,積極參軍參戰,大力開展宣傳教育,使廣大青年成為革命的重要力量,顯示了共產黨組織群眾的優勢,閩西蘇區青年工作和團的建設也積累了重要實踐及理論經驗,對當下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啟迪。
(一)以團為組織核心,團結青年群眾
1929年以前,閩西青年參加了歷次武裝暴動,顯示了青年在革命中的重要性。1929年9、10月間隨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初步形成,成立了共青團閩西特委,領導閩西青年工作,曾志任書記。此后,共青團組織不斷發展壯大。1930年4月,共青團閩西特委作出發展團員的具體決定:“在紅色的紅月內,閩西團員應發展到全數一萬以上,龍巖應發展二千,永定發展二千五百,上杭應發展三千,長汀應發展五百,連城應發展二百”,征收團員的標準:“(1)年齡在十四歲至二十三歲的青年男女;(2)佃農、貧農、雇農、被雇傭的的青年學徒;(3)對革命忠實、勇敢、積極、堅決、服從、有階級覺悟、愿意軍事化;(4)知識分子參加過革命斗爭或游擊戰爭。”[2]
除共青團外,在共青團領導下還設置了少年先鋒隊、兒童團等組織。蘇區少年先鋒隊是勞動青年群眾的半軍事化組織,是紅軍可靠的的后備力量,其成員是十六歲至二十三歲的男女勞動青年,共青團是其領導骨干。1929年12月通過的《上杭縣少年先鋒隊代表大會決議案》制定了少先隊的編制、各級會議任務、少先隊任務及工作、與赤衛隊的關系等內容,規定凡十五歲至二十三歲的青年貧農、手工業 (工人)、窮苦學生,均可參加少先隊,少先隊的的任務主要是:負責交通、偵探、運輸軍械、糧食等,以幫助作戰;幫助實現青年的特殊工作;鞏固蘇維埃政權;輸送隊員當紅軍等。1930年2月,共青團福建省委指示 “在新發展的區域中應建立廣大的少先隊兒童團的組織,把全數青年群眾武裝起來(……)少先隊童子團之中,以興奮起一般群眾斗爭精神,熱烈和持久斗爭的勇氣。”[3]1930年4月,共青團閩西特委要求普遍的建立和統一童子團的組織,要求發展兒童團員組織:“1.龍巖 6000;2.上杭 10000;3.□6000;4.長汀 2000;5.連南 1000;6.平和 500”。 共青團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指示 “今后團還須注意到改造青年兒童組織,提拔雇農干部充當隊長,普遍建立模范隊……同時在閩西還應擴大二十萬以上的少先隊,盡量引進青年婦女。”[4]由于團的組織,眾多的閩西青年匯聚成強大的力量,為蘇區的鞏固擴大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
(二)參加蘇維埃政權,鞏固建設蘇區
吸收青年參加政權工作,在實現青年特殊利益的同時,也成為蘇維埃政權建設的重要力量。共青團閩西特委頒發的《青年群眾要求綱領》明確十六歲以上的男女勞動青年有參加蘇維埃選舉權和被選舉權。1930年3月共青團閩西特委指示要“利用政權幫助青年實現要求綱領,取得青年的特殊的利益”,“參加代表的同志要在代表會中活動,提出青年特殊要求”,“政府青年委員對政府工作要特別努力表現青年積極精神”。關于青年參加政權工作,共青團上杭縣委要求 “代表會蘇維埃政府中須有青年參加”,“蘇維埃未產生代表以前,團須召集青年群眾大會,設法占蘇維埃代表十分之三,同時團要起極大作用,須占青年執委三分之一”。[5]為使青年主動參加政權,共青團閩西特委要求在青年群眾中擴大蘇維埃的宣傳,使青年能了解蘇維埃與青年的切身利益與任務。在改造蘇維埃選舉運動中,要青年干部多參加政府機關的工作,糾正政權機關中的腐化及享樂官僚性的傾向。
(三)青年軍事化,擴紅的主要力量
在革命戰爭年代,戰爭是主旋律,毋庸置疑青年軍事化、參加紅軍是共青團的重要任務。共青團閩西特委把武裝青年作為閩西團的主要任務之一,要求青年群眾學習軍事,并盡量加入紅軍、赤衛隊參加作戰。共青團閩西特委發出通告,指出擴大紅軍的意義在于消滅軍閥混戰,消滅反動勢力鞏固蘇維埃政權,保障土地革命勝利,擴大赤色區域解決社會經濟等,并提出了擴大紅軍的路線,一是團員軍事化,二是加強擴大紅軍宣傳,三是加緊少先隊軍事訓練集中精干分子到紅軍列寧隊;四是舉行士兵運動。由于日常的軍事訓練和充分地宣傳動員,廣大閩西青年積極地走上前線參軍參戰。為了更好地參加革命戰爭,閩西的共青團還重視紅軍的階級成分,指示要剔除富農、流氓、不積極的分子,并加強政治教育與鼓動。在共青團組織的領導下,閩西成為紅軍部隊的重要輸送地。從1928年至1934年間,有10萬兒女參加紅軍和游擊隊,先后創建了紅九軍(后改稱紅十二軍)、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新十二軍、紅十九軍五個地方紅軍。其中,上、下才溪鄉80%的青壯年男子上前線,成為擴紅的模范。
(四)宣傳教育青年群眾,提升政治和文化水平
宣傳教育青年群眾是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文化工作是提高和涵養群眾革命情緒的一個最好方法。我們有了很好的、經常的文化工作,群眾的革命情緒將更加提高,對革命的信念將更加堅決,廣大的群眾將由對現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切和階級覺悟的加強,而更加努力于革命,努力于土地革命的向外擴大,革命勢力和蘇維埃更加鞏固,同時敵人也將更沒有方法來施其摧殘革命勢力的野心和手段。”[6]1929年12月,共青團閩西特委召開第一次執行委員會,要求提高同志政治水平,使能了解黨和團的策略;指示區、鄉開辦一所平民學校或列寧學校,設立一所俱樂部,組織宣傳隊,發行公開刊物等。同月26至28日,共青團閩西特委召開了各縣宣傳科聯席會議,會議交流了各縣的宣傳科工作情況,就文化建設問題、宣傳教育問題、宣傳隊問題等展開了具體深入的討論,對俱樂部、新劇團、書報社、平民學校、公開刊物等的組織、經費等問題進行了詳盡明確的規定。1930年共青團上杭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專門討論了宣傳教育問題,要求多開群眾大會、活動分子訓練班等會議,開辦學校和各種文化團體,多作各種文化運動,以提高群眾文化程度和革命情緒。
(五)參與婦女運動,動員青婦參加革命
青年婦女占據青年群眾的一半,因此發動青婦沖破封建束縛、走向革命,成為擴大無產階級、增強革命力量的重要方面。婦女運動中,共青團發揮了重要作用。1930年2月共青團福建省委指示閩西特委“在新發展的區域中,尤其注意在蘇維埃或農會中必須積極發動婦女政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發動青年群眾督促蘇維埃規定優待一切被壓迫剝削的青年婦女的制度和習慣……禁止包辦及買賣婚姻。1930年三八節前夕,共青團上杭縣委呼吁婦女與工農革命聯系起來,一致反對軍閥混戰,加入少先隊、列寧隊,參與政權,廢除舊的封建禮教,爭取婦女利益。1930年8月共青團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青婦運動問題決議案》總結了青婦工作現狀和不足,規定要重視青婦運動,領導青婦參加政治斗爭,注意青婦教育,鼓動青婦參加政權、生產及社會建設,吸收進步婦女入團等,制定了青婦要求綱領。青年婦女沖破封建束縛,她們活躍在擴大紅軍、支援前線、農業生產、文化教育等各個戰線上。才溪婦女在80%以上的青壯年男子奔赴前線參軍參戰的情況下,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在生產戰線上勇挑重擔,爭創第一,成為中央蘇區婦女工作的模范。
(一)突出團的政治屬性
作為黨的后備軍,共青團講究階級屬性,要求團員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追求,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共青團上杭縣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要求“擴大團的政治生活,發展團內政治討論”,“在會議上要經常做政治分析,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團員應在無產階級中做政治組織”,“要注意多找書報看,尤其看報紙,才曉得政治潮流及政治變化。”[7]共青團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指出了團員不了解黨的策略和團的任務、很少學習革命理論、支部忽視教育工作等不足,指出團組織要提升政治水平的方法:一是支部應分配并督促同志看書及研究青年運動理論和方法;二是負責同志應經常和同志談話,在談話中指出、糾正其錯誤;三是各種會議上應多討論政治問題,使每個同志都能深刻了解黨的政治路線、策略及團的任務;四是上級應經常制定討論大綱給下級研究,尤其要注意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加強提高同志的理論基礎。[8]
當下,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偉大中國夢的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的實現,要求青年不忘身上擔負的重要歷史使命,需要廣大青年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注重青年利益
為發動青年群眾,黨和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青年群眾的特殊利益。1930年1月,共青團閩西特委頒發了第十三號通告《青年群眾要求綱領》,分別對青年工人、農村青年、青年學生、青年群眾提出了體現各種青年群體的切身利益訴求以及斗爭口號。1930年2月,共青團福建省委批評“過去閩西團對于爭取青年特殊利益的工作,過于放棄,所以廣大青年群眾不能熱烈起來。要求“以后青年參加了政權工作要時刻不忘記青年利益,應當站在青年方面幫助解除特殊痛苦。 ”[9]
立足青年利益,調動廣大青年投身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依然是今天共青團組織的重要工作法則。
(三)密切聯系群眾
廣大青年群眾是共青團依靠的基礎力量。共青團閩西特委書記曾志把支部的工作概況成兩部分:一是內部工作,二是群眾工作。1930年1月通過的《上杭縣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要求“每個團員都應深入群眾中去做工作,能夠做群眾核心,領導群眾參加各種斗爭并作特殊斗爭”,“注重社會的情況,調查群眾生活,每個月要以群眾生活為我們的工作對象,調查后到社會群眾去找日常工作。”[10]共青團閩西特委要求支部開展當地青年生活狀況調查,并對調查工作進行具體指導:“如果不調查青年痛苦,從痛苦中提出青年利益,青年因此不能起來,團的工作始終不能建立與健全,并且一天天的消沉下去,因為團是青年群眾的核心,所有青年群眾圍繞到團的周圍。因此,每個支部每個同志都要調查當地青年群眾的一切生活……如一個牧童我們就應該調查他每日做幾點鐘工,除牧牛外是否還要做其他工作,牧童是否替東家私人做事,牧童無白干錢,吃的菜飯怎樣?穿的衣服怎樣?睡覺的地方怎樣?等等,都要詳細調查。”[11]
正是共青團能夠深入群眾做工作,通過團向黨反映青年群眾的心聲,解決青年群眾迫切需要的問題,使工農勞苦青年認識到,只有靠近先進組織、擁護革命并參加革命斗爭、參加根據地各項建設,中國社會才有希望,青年才有更好的未來。當前,我國廣大青少年生活在社會環境安定、物質較為富裕、社會觀念多元化的時代,共青團應深入廣大青年中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并把他們吸引到青年組織中來,為鍛煉青年服務于社會的本領搭建更好的平臺。
(四)團的工作青年化
共青團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 《組織問題決議案》指出團存在的問題“團沒有深入青年群眾中去,不了解青年要求、心理情緒;同時一般同志對團中央、團省委的文件沒有特別注意去看,青年運動的理論也沒有研究,會議上很少討論青年群眾的工作。因此整個團不能反映出青年的特殊情緒和活潑精神;又不了解青年運動的工作方法,使團的一切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適合于青年,形成第二黨。”[12]熱情活潑、創造力強、精力旺盛是青年的主要特點,在社會高速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的今天,青年的思想觀念、價值趨向和行為方式呈現多元化,因此青年工作也應根據新時代青年特點探尋工作路子,以引導、組織青年。
研究歷史,我們發現中國共產黨在執政早期十分重視青年工作,善于團結教育青年群眾,為其爭取特殊利益,并為革命奮斗目標發揮其積極作用。閩西蘇區與贛南蘇區及其它蘇區青年一樣,在黨的領導下成為革命的重要力量。總結歷史,汲取成功經驗,對當今青年工作與共青團建設具有歷史借鑒意義。
[1]江西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閩西特委通告第21號——關于發展團員與洗團[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1982-10.
[3]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福建省委給共青團閩西特委的信[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三輯,1982-10.
[4]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決議案——軍事問題、農村青年工作問題、青婦運動問題[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四輯,1983-05.
[5]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中國共產青年團上杭縣區位書記聯席會決議案[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三輯,1982-10.
[6]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閩西特委各縣宣傳科第一次聯席會決議案[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二輯),1982-07.
[7]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上杭縣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三輯,1982-10.
[8]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關于組織問題決議案[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四輯,1983-05.
[9]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閩西特委通告第23號——紅五月的工作[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三輯,1982-10.
[10]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上杭縣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三輯,1982-10.
[11]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閩西特委通告第十八號——關于目前團內及青年群眾組織散漫的現象與今后工作方針 [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三輯,1982-10.
[12]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等.共青團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關于組織問題決議案[Z].《閩西革命歷史文獻資料》,第四輯,1983-05.
藍茶金(1985—),女,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干部,研究方向為閩西革命歷史等。(福建龍巖 364000)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