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冠男
構建社會公益力量參與扶貧工作的對策建議
胡冠男
社會公益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支重要力量。現實中,社會公益力量缺乏有效地參與脫貧攻堅的渠道,應著力通過打造扶貧志愿者組織,充分推廣使用好中國社會扶貧網等途徑,構建社會公益力量參與扶貧工作的新格局。
社會公益;扶貧開發;對策建議
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在2020年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全社會作出的莊重承諾。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黨全社會把扶貧工作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砥礪前行、夜以繼日,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信心,全力打好脫貧決勝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協同扶貧新格局。但是,從實踐來看,扶貧工作的巨大投入資金,還是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許多地方仍然呈現“政府全力干,群眾一邊看”的扶貧模式。國家財政扶貧資金壓力過大,而民間資金充足又缺乏有效機制助推扶貧工作的狀況,成為現實扶貧工作的一個瓶頸,難于找到一個有效的突破口。如何構建一個引導社會公益力量參與扶貧工作,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扶貧新格局,對解決扶貧資金不足,促進扶貧工作的快速發展,意義重大。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眾多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如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組織,截至2017年6月,全國認定的慈善組織有916家。這些社會組織在扶危濟困、救助賑災、安老扶弱、助殘養孤,開展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體現了社會關懷,符合我國自古以來形成的“行善積德”道德理念。但由于一些慈善機構的腐敗現象,特別如郭美美等一些極其惡劣的事件發生,慈善事業受到嚴重沖擊,直接引發了人們對慈善事業的信心。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強烈的愛心意愿亟待釋放,民間愛心公益團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慈善非組織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各階層人士踴躍加入,一些團體發展訊速,成為國內外優秀的典型團體。我國首批13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僅僅2017年上半年時間總籌款額超過7.5億元,其中通過騰訊公益籌款3.3億元、螞蟻金服籌款2.1億元、淘寶公益籌款1.22億元。共為全國200多家公募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布募捐信息超過1萬條,僅騰訊公益網絡募捐平臺,就有7610個項目線上籌款。共有4.65億次網民在線捐贈,捐贈主體由“80后”“90后”構成,捐贈額度多在幾元至幾十元之間,呈現大眾化、年輕化、小額化的趨勢,“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扶貧濟困”正在成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和文明風尚。
社會愛心公益力量無疑是巨大的,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如何啟發并引導社會愛心公益力量投入扶貧事業,營造出全社會關心扶貧、愛心助貧的良好氛圍,是社會扶貧的一大課題,是我們扶貧工作者值得深思和謀劃的重要工作。我省每年需要投入的扶貧資金幾十億,僅貧困人口健康扶貧一年最基本的保險資金投入近10億元,如果這些資金能得到社會公益力量的資助,不但解決了貧困人口健康醫療的費用,還可以將這些資金投入到教育扶貧、貧困人口危舊房改造、公益崗位等事業中,極大地緩解了國家財政的壓力,大大提升了各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同時也將在全社會傳遞愛心接力,融洽社會氛圍,激發傳統美德,樹立社會風尚,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
(一)打造社區為單位的扶貧志愿者組織
城鄉社區是構成社會系統的基本要素,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當前社會管理重心和任務下移到社區。利用社區平臺建立公益組織孵化基地,為愛心公益組織提供平臺和支持,或者由社區直接申請組建愛心公益組織,如果施行得當,將會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起到積極的作用。
1.扶貧志愿者組織形式。社區應建立健全對愛心公益活動的號召、登記、協調、管理、服務、預警相協同的管理機制,充分利用社區規模小、組織靈活、自由活動等優勢,通過基層組織帶頭,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組織多種形式的愛心公益活動,為其提供場地、資金等適當支持,并且建立自律及獎勵機制,半年或年終可進行扶貧先進團隊或者事例的表彰。
2.加強扶貧愛心公益活動宣傳。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直接接觸到千家萬戶,有很好的工作優勢和宣傳便利。可以有計劃地安排各種廣場活動、專題晚會,大力宣傳當前的扶貧工作,篩選并介紹特困家庭的情況以激發群眾的愛心。
3.登記備案愛心公益團隊。要正規注冊成立一個慈善愛心組織手續相對繁雜,成立要求也不是很輕易能夠達到,要有完善的章程和組織架構,還要有一定數額的原始基金并要有合規的財務制度,并辦理登記手續,成立后定期還要接受財務審計。這種制度上的硬性要求是非常必要的管理,但是一定程度制約了目前呈現的大眾化、小額化的慈善趨勢。為了充分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愛心扶貧工作中來,可以嘗試讓社區對自發形成的愛心小團體進行登記備案,微小規模的愛心基金讓愛心小團體自行管理,社區定期進行問詢,達到監督的作用。
4.開辦社區慈善超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產生許多閑置物品,大到被淘汰的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小到大人小孩的衣物、書籍等等。各社區可以發動社區居民捐贈出家庭閑置物品,開辦一個愛心超市,將閑置物品出售,出售所得資金用于愛心扶貧工作。在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直接將部分閑置物品捐贈給貧困家庭。
5.出售愛心服務。社區愛心扶貧工作除了發動居民“有錢出錢”,更應該提倡“有力出力”。社區里各個家庭都會有各種購買市場服務的需求,有的家庭需要家政鐘點工;有的家庭需要輔導孩子補習功課的老師;有的家庭需要有人在白天上班時間照顧老人或幼兒;有的家庭臨時需要電工、修理工等,這類需求在社區居民內部就能找到提供服務的人員。社區可以對有各項技能的社區居民進行登記,例如,某志愿者可以在周六周日某個時間段輔導小學生做功課,收費20元一個小時。社區有需要的家庭按這個收費標準購買服務后,志愿者的服務收入將作為愛心捐款進入社區愛心扶貧基金用于扶貧工作,從而達到“有力出力”的目的。
6.親自走訪貧困戶。為了激發更多人慈善捐贈,可讓他們親自拜訪需要幫助的人或地方。通過實地走訪,增強可信度,可以加強幫扶意愿,也利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幫扶措施。社區可以按地域就近原則積極對接扶貧“第一書記”以及幫扶干部,由扶貧“第一書記”以及幫扶干部向社區居民推薦幫扶對象。
7.包銷貧困戶的農產品。為避免直接給予貧困戶資金造成“養懶漢”的情況,避免滋長“伸手要”的思想方式,引導社區居民盡量以小規模產業幫扶的方式進行扶貧。例如,5-6個社區家庭組成的幫扶小團隊,集資購買30-40只雞苗贈予貧困戶,雞苗長大后包銷貧困戶的雞蛋。再比如,幫扶小團隊采購一兩頭小豬仔,交給貧困戶按照指定方式喂養,春節前或者指定日期,幫扶小團隊回購成豬。這種幫扶模式靈活,見效快。譬如,現在市場上普通雞蛋0.5-0.6元一個,土雞蛋要2元一個還難以買到真正純天然飼養的,大部分是濫竽充數。幫扶小團隊實地走訪的過程中,見證了農產品的整個養殖種植過程,通過加強溝通,可以按照幫扶小團隊的要求采用更為天然的方式生產農產品。這樣的方式幫扶人能夠買到放心的天然食品,貧困戶也能增加一筆穩定收入,達到共贏的目的。目前各小區普遍都有各類自發組織的微信購物群、小區便民群,少量的農產品可以非常方便地銷售。
(二)大力推廣中國社會扶貧網的使用
目前國務院扶貧辦在全國大力推廣社會扶貧網的運用,截止9月25日,社會扶貧網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80萬,愛心捐贈26萬余次,捐贈金額超5100萬。但是扶貧網的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許多注冊用戶是被要求注冊,參與能動性較為欠缺;網站發布的愛心需求過于簡單,大量求助信息都是只有一兩句最基本的情況介紹,不足以打動他人并激發幫扶意愿。
去年11月底發生的羅一笑事件,僅憑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籌得醫療費用250多萬元。雖然此事件中發文的羅一笑父親經濟狀況良好,籌集費用遠超所需費用,引起了社會負面影響。但是這篇文章對比社會扶貧網上的求助信息,應該讓我們學會思考如何采取真實有效的方式如實反應貧困戶的生活狀態,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開展一次“講述貧困戶自己的故事”征文活動。面向全社會征集300字左右的小短文,真實感人地如實描述貧困戶的生活狀態或者講述貧困戶與幫扶干部之間的故事。征文作品可以在社會扶貧網求助信息中刊登。
2.開展“為貧困戶拍攝微信小視頻”有獎征集活動。獲獎作品統一制作結尾片花,加上社會扶貧網APP的二維碼,在傳播過程中有助于宣揚正能量,推廣社會扶貧網的運用。
截止目前,微信注冊用戶超過10億,每天活躍用戶超過8.5億。微信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的超級入口。手機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習慣占用手機上網時間的70%。微信小視頻的制作門檻低,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能拍攝并上傳微信小視頻,而且由于便捷的一鍵轉發功能,優秀的微信小視頻作品可以一天被觀看轉發達百萬次,具有驚人的傳播速度。同時小視頻短小精悍,具有直觀的視覺感受,容易引起觀看欲望,也容易造成深刻記憶,已成為極好的宣傳媒介。
3.社會扶貧網目前可以進行微信分享,建議再加入直接微信登錄功能,免去注冊步驟,和微信共享用戶信息。也可以給社會扶貧網增加微信小程序接入口,直接從微信接入社會扶貧網。
4.增加貧困戶和幫扶人的互動欄目。我們愿意相信,愛心幫扶人的初衷都是出于善意,不求回報,但是如果在求助項目完成后給捐贈者發送郵件或者語音信息表達感謝,類似小互動將有助于和諧氛圍的營造,造成良性循環。
5.增加小游戲欄目。將游戲和公益活動結合起來,能夠很好地促進公益活動的開展。眾多的互聯網募捐平臺上都有優秀的公益小游戲:行走捐、螞蟻森林、螞蟻莊園等都是很成功的例子。
(三)營造社會扶貧濃厚氛圍
我省已經多次舉辦影響力巨大的國際大型賽事及活動。如國際馬拉松比賽、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大賽、國際軍樂節等等。由此可見我省已經充分具備了舉行大型國際賽事的成熟經驗。同時大型活動對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取得很好的宣傳作用是有經驗可尋的。相信如果我省舉辦一次大型扶貧宣傳及募集捐款群眾性大型活動,可以讓目前已經有良好宣傳基礎的扶貧工作更為如火如荼。
例如可以組織一次 “萬人徒步扶貧行”,選擇在合適的城市進行一次為期一天的徒步行,仿照國際馬拉松賽事及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大賽進行招商,設立大賽獎項及獎金。同時廣泛宣傳,吸引企業及公眾捐款。
或者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發起一場大型公益活動。就像幾年前的“冰桶挑戰”,取得了上億人的關注,讓很多人第一次了解“漸凍人”這一罕見的疾病。網絡社交平臺上的大型活動發起相對便捷,組織宣傳到位,效果也非常好。
(四)充分利用宗教團體的愛心公益力量
濟世利人、扶危助困是我國各宗教的共同信念和優良傳統。多年來,宗教界積極投身公益慈善活動,大力倡導公益慈善精神,為促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推動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向宗教界倡議,積極引導宗教界的力量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發揮宗教界積極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臺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具有全球范圍的影響力。據2014年財務報告披露,慈濟年捐贈收入達到76億臺幣,年度支出62億臺幣,年出動志工人數達2967萬人次,國內外共有5381萬人次受益,國際援助有22個國家或地區。定期向慈濟捐款的會員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人;參與慈濟慈善活動、不領取薪酬的志愿者,數量有近二百萬人。由此可見,宗教團體的愛心力量非常巨大。
胡冠男(1980—),女,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干部。(江西南昌 330003)
[責任編輯:黃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