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翠翠
簡談社會資本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伍翠翠
社會資本概念自1980年西方學者布迪厄提出以來,引得廣泛關注,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社會資本相比其他資本形式來說,突出了關系屬性,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往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諧社會是一個凝聚著廣泛良性社會資本的社會,良性社會資本可以促進個體與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變革,社會資本理論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社會資本;和諧社會
1980年國外學者布爾迪厄由文化資本推演,首次提出“社會資本”概念,展開了對社會資本的先驅性研究,后繼者科爾曼以微觀和宏觀的聯接為切入點,對社會資本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普特南從政治學的角度展開調研,論述了社會資本與政治民主的關聯。而中國學者張其仔、燕繼榮、卜長莉、李惠斌、楊雪冬等人則較早展開了社會資本中國化的研究,突出了社會資本的關系屬性和功能屬性。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調整了不適應發展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解放了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生產關系,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整個社會財富快速增長,社會關系發展多元化,出現了眾多利益集團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社會資本概念契合當時的經濟文化環境,對于建構和諧社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高度關注。
馬克思說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社會資本是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之后出現的又一資本形式,是對資本概念的深化和拓展。社會資本不同于一般的資本形式,它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其本質是一種社會交往關系網絡,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能夠為人們帶來便利,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形成與發展的。
布迪厄從社會學的意義上提出了 “社會資本”這個概念,運用關系主義方法論提出了其“場域”和“資本”概念,羅納德·博特強調普遍聯系帶來的價值增值,引發了后繼者對社會資本和社會關系的持續關注和長久發展。
同物質資本相比,社會資本更加內隱,物質資本表現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而社會資本內化為主體間的關系,只有在人際溝通、社會交往中,才能加強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增進彼此了解,在應用中互通有無,切實給交往雙方帶來便利。
社會資本更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的黏合劑,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文化資本通過社會交往聯接在一起,形成價值增值的系統網絡結構,缺乏社會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只是孤立的價值增值的方式。
社會資本離不開社會關系,是建立在社會關系基礎上的一種特殊形態的資本,實現了從實體資本向關系型資本的轉變,社會關系在社會資本當中居于重要地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的視角來看,社會資本的本質是一種社會交往關系,社會資本在社會交往關系中產生,在社會交往關系中增值,對所在的社會關系網絡具有重要的維系拓展作用。
當代中國正處在傳統和現代交互影響的社會轉型期。一方面,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養成了中國人情社會注重“仁”、“義”的思維方式,落后愚昧的倫理思想也易形成人們封閉教條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價值觀念、利益格局更加多元化發展。
傳統與現代交匯,人與自然的矛盾依然存在,人與人的矛盾更加突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美好社會治理的不懈追求,傳統和現代發展的經驗都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論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提出到發展其內涵也不斷豐富。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凝聚著廣泛良性社會資本的社會,是一個多元主體利益有效整合的社會,是一個利益分配更加規范的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發展的社會,是一個能夠兼顧群體和個體利益的社會。“五位一體”格局中的社會建設是對和諧社會概念的時代發展,總體目標是追求社會向著更加穩定團結和睦的方向發展,和諧社會的內涵伴隨著時代發展,其內涵不斷豐富,其價值不斷彰顯。
社會資本是以信任、規范、社會參與網絡為表現形式,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能夠為個體和群體帶來便利的關系資源。如果社會資本只為特定的個人和群體謀取便利而傷害其他群體和個人的利益,這種社會資本就是不良社會資本,如果社會資本為特定群體謀取便利同時兼顧其他群體利益,這種社會資本就是良性社會資本。和諧社會本身是一個存續著大量良性社會資本的社會,兩者在良性社會關系的維系上有著共同的價值訴求。高存量的良性社會資本大大推進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良性社會資本可以促進個體與社會發展。首先,良性社會資本可以為個體發展提供物質支持、情感支撐。社會資本一定程度上能夠進行資源配置,處于結構中的社會資本持有者為獲取更大收益,彼此之間可以將資源進行交換,社會資本實現了資源在更廣闊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在良性社會資本內個體掌握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增加了其與他人或集團形成利益往來的可能性。
在業緣社會中,社會交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秩序,以社會交往關系為本質的社會資本有利于個體將社會規范內化為主體實踐,從而在群體生活中更能游刃有余,便于職業生活發展,同時將主客體之間的交往拓展向了主體間,充分發揮了主體的能動性。在地緣和親緣社會中,血脈相通、情感相近,能夠對個體成長中遇到的種種困境能夠提供情感支撐。
其次,良性社會資本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變革。社會資本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不僅屬于某一個個體,也屬于社會整體,社會資本對于個體有發展促進作用,對于社會整體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社會資本具有生產性的功能,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的粘合劑,能夠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有效地結合起來,互通有無,強強聯合,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利于節省交易成本,促進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規則的建立也能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轉。良性社會資本同時可以促進資源合理流動,變革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于經濟基礎,避免出現革命和社會大動蕩,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
社會資本理論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社會關系的關注,對于社會良性運行具有共同的價值訴求,社會資本理論作為一個多學科的解釋范式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首先,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諧社會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和諧而且包括精神生活的和諧,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能夠為精神生活的構建提供充足的物質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物質生產實踐發展,人民精神生活富足的社會,物質生活發展能夠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進程,為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分配不公,要構建更加公平更加有序的和諧社會,增加有效的社會資本存量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整個社會財富的增長,社會保障也能愈益完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也能日益加快。
其次,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資本的創造者、使用者、投資者,是社會資本的主體,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主體,離開了人民群眾社會資本不復存在,和諧社會建設也終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覺擁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構建更加充滿活力的社會。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首先要保證人民群眾權利的正常實現,構建良性的社會資本網絡,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培育公民精神,引導公民擴大參與網絡,合理表達公民的意愿,發揮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作用,將人民群眾凝聚在良性運行的社會網絡內,共建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再次,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完善社會規范建設。良好的社會規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環境保證,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完善社會規范建設首先可以借鑒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血脈中向往和平注重和諧的精神品質運用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加強社會信任建設,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改良并扭轉社會發展中不良的社會風氣,營造更加團結互助和睦的社會氛圍,發揚民族精神,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與此同時,可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讓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深入人心,切實轉化為人們自覺遵循的行為實踐,從思想層面形成合作信任的意識,形成更加誠信友愛、團結互助的社會,將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方方面面。
最后,建設法治中國,構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保障。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安定有序的法律制度保障,讓每一個公民享受公平正義的權利,讓權力在陽光下行使,建構良性社會資本,破除損害他人或者群體利益的小團體組織,保證公眾參與網絡合法合理的存在并不斷擴展,為社會和諧構筑堅強的法律防線。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社會資本存量不斷增長、社會資本質量不斷提升、社會關系不斷良善化發展的過程,化解社會矛盾、增長社會財富、人民生活安定團結和睦共處、社會穩定有序運行、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社會資本發展的價值指向。
[1]歐陽英,程曉萱.淺論社會資本及其對和諧社會建構的啟示[J].求是學刊,2008,(5).
[2]蘇令銀.社會資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構的新視域[J].社會科學,2009,(8).
[3]任典云.試論社會資本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東岳論叢,2006,(3).
伍翠翠(1990—),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中國。(安徽合肥 230026)
[責任編輯:黃貝如]